•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资讯 > 社会评论 > 用慈善外衣骗脑瘫患者,打击岂能蜻蜓点水
  • 用慈善外衣骗脑瘫患者,打击岂能蜻蜓点水

    时间:2017-09-04  来源:凤凰评论  作者:张丰

    文丨特约评论员 张丰

    骗子可能永远不会被根除,而且还会升级。新京报“重案组”栏目的记者,卧底一个医疗诈骗集团东方起点公司,揭开了一个诈骗产业链:冒充慈善机构人员,给脑瘫患者打电话;冒充医生电话诊疗,最终把脑瘫患者骗往指定的医院。

    这是一个老问题,但记者的调查仍然展示了骗子这个行业的新面貌。在招聘的时候,诈骗集团就特别强调,“大学刚毕业的不要,他们太善良”。这并不是说骗子有底线,不想拖大学毕业生下水,而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不必要的纠缠。这显示出他们对自己这个行业的自觉,知道自己在作恶,没有任何道德压力,而是专注于提高诈骗的水平和效率。

    为此,骗子发展出一整套的“话术”。比如,最初接触患者时,不要说自己是医院的,而是自称慈善机构;在冒充医生与患者进行对话的时候,不要对患者太客气,语气要冷冰冰的,有一点傲气,这样才会让患者产生一种有求于你的感觉。为了让新员工快速掌握这些话术,诈骗集团甚至会让新员工到医院里代一个上午,观摩真正的医生是怎么工作的。

    这给人一个感觉,一旦被这样高水平的话术所捕捉,人就很难挣脱。去年暑假被电信诈骗后死亡的山东女孩徐玉玉,遭遇的也是这样成体系话术。骗子往往能掌握受害人的心理,他们有很好的分工,足以打消被骗者的在整个过程中的疑心。

    这让人愤怒,也让人感到泄气,和骗子相比,正常人反而有点不思进取了,这也是大量骗术始终能够成功的原因。其实,人们并非完全没有警惕之心,即使是云贵川山区的脑瘫患者家属,接到诈骗电话后也会发问:你是怎么知道我的电话的?这个时候,骗子的回答是这样的:民政部门,政府那儿转过来的。

    这是一个解释,但是也并不是随口一说。以记者所采访到的案例来看,骗子注册了公司,甚至给四川省慈善总会捐了一笔钱,成立了一个脑瘫救助基金。然后,再利用慈善(民政)的名义进行搜罗信息和诈骗。四川省慈善总会很快发现了这个猫腻,终止了和这个骗子集团的合作,但是,恰恰是最初几个月的合作,可能泄露了患者的个人信息。

    不管后续话术如何精妙,所有电话诈骗成功的第一步就是获得个人信息。新京报卧底调查的东方起点公司,把诈骗的目标锁定在云贵川山区的脑瘫患者群体,这些人消息更闭塞,对外界所知不多。这样,他们才会相信成都有一个“西南脑科医院”,如果是城市居民,很难相信这种外表很low的民营医院。

    但是,让人震惊的是,即便是这些偏远山区的脑瘫患者,其个人信息也成批地到了北京的诈骗团伙手中,这中间有一个漫长而复杂的信息搜集和汇总流程,最后到电话访问员那里,才形成了一个清晰、简单、方便操作的表格。

    是谁搜集了这些信息,又是谁把他们汇总起来,最终是谁进行的交易?这是整个诈骗的核心,但却永远无法搞清楚真相。只有发生了徐玉玉那样震惊全国的事件,相关部门才会介入和调查整个个人信息贩卖的个人流程。

    诈骗团伙把目标锁定云贵川山区的脑瘫患者,这些受害者本来生活就很困苦,一旦被骗几千元,就面临倾家荡产的局面。这不但是谋财,也是在害命。这让人回想起本文开头的场景,这些骗子早已克服看道德的压力,毫无良心可言。只要能够发财,他们不会在乎被骗的人最后是否倾家荡产。

    但是,现实往往就是这么残酷,越是穷人,就越有可能被骗,因为贫穷意味着掌握信息途径的减少,也意味着缺乏维权的意识和能力。这些人被骗之后,恐怕都不会去追问到底是谁卖了自己的个人信息。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保护个人信息方面有更得力的举措,而这确确实实又是一个老话题了。

    关键词:
    [phomead]6[/phomead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