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资讯 > 社会评论 > 一年五次恐袭,为什么受伤的总是英国?
  • 一年五次恐袭,为什么受伤的总是英国?

    时间:2017-09-18  来源:凤凰评论  作者:王冲

    文丨特约评论员 王冲

    伦敦核心区的地铁,上下班高峰时人流涌动,但伦敦人习惯了秩序尽然地排长队,排队时或看书,或看报,一幅淡然处之的模样。

    然而,面对9月15日地铁里的爆炸声和飞腾的火球,即便是经历过不列颠空袭的伦敦市民,也无法淡定,尖叫声此起彼伏,大家挣扎着四散奔逃。

    这次造成29人受伤的恐怖袭击,是今年以来的第五次。这一年,从伦敦到曼彻斯特,从音乐厅到伦敦桥,从炸弹到卡车,恐怖袭击在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方式困扰着英国。

    当针对英国的恐怖袭击频频登上头条,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受伤的总是英国?

    首先,这是英国在中东的历史地位使然。让我们把目光投放到100年之前。1917年11月1日,英国通过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建国。在给战时内阁的一份充满远见的备忘录中,寇松勋爵警告说,当时构成巴勒斯坦人口92%左右的当地阿拉伯人,“不会甘愿被犹太移民侵占自己的土地,不会像树木对砍柴人一样、像水对取水人一样默默忍受。”

    这是英国在中东分而治之的一个缩影,英国在中东的活动贯穿了拿破仑战争、十九世纪与俄国在波斯的对抗,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直到1971年才从形式上退出这一地区,让位于美国,但其影响,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一直都在,即便是当今中东各国的划分,也是英国殖民者分而治之的产物。

    也就是说,真正控制过中东的,一个是大英帝国,一个是美国。对于希望恢复往日荣光、希望扬眉吐气、希望真正独立的中东各国的激进分子而言,二者都是妨碍他们进步的罪魁。

    够不着美国,那就退而求其次,打击英国。

    其次,英国在伊拉克战争时追随美国所致。2003年伊拉克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却没有找到任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个萨达姆倒下了,千千万万个萨达姆站起来了。潘多拉魔盒打开,一直到今日的伊斯兰国的出现。

    打开这个盒子的带头大哥,是美国;而追随美国最为紧密的小弟,就是英国,当时掌舵英国的布莱尔首相后来还受到国内调查。反观欧洲另外两个大国法国和德国,都明确地反对战争,没有盲目跟随美国的步伐。

    冤有头,债有主,英国的政策很快吃到苦果。2005年,4名基地组织成员在伦敦地铁以及公交车上引爆炸弹,造成56人死亡、700余人受伤。

    而今,仇恨依然持续。

    今年英国连续被袭击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伊斯兰国受到打压,开始开辟第二战场。伊斯兰国这一年很受伤,在美国“炸弹之母”和俄罗斯“炸弹之父”等尖端武器的打击下,正面战争频频受挫,地盘萎缩,人员减少,资金也捉襟见肘。这种情况下,伊斯兰国必须另寻出路。化整为零,随着难民潮进入欧洲,进行低成本的“独狼式”恐怖袭击,成了他们的策略。这次恐怖袭击,就是有人用袋子把自制炸弹带到了地铁里,此举防不胜防。

    极端组织还通过他们拥有的电视网络,详细讲解制造这种炸弹的具体步骤和所需材料,这更大大增加了反恐的难度。

    最后,伦敦自身的脆弱,也是恐怖袭击猖獗的重要原因。伦敦恐怖袭击发生后,英国迅速将反恐提到了最高级别。然而,英国警察的能力,并不像詹姆斯·邦德那样厉害,就连美国总统特朗普也说,要求伦敦警察厅“必须更加主动”,伦敦方面则回应称,特朗普对伦敦警察厅(苏格兰场)的攻击是“纯粹的猜测”和“无益的”。

    英美之间斗斗嘴,不算什么新鲜事儿,可英国反恐不给力,却是事实。伦敦市长萨迪克·汗抱怨说,2010年以来,警察预算大幅缩减,有的地方连警察局都给卖掉了。这,也是英国的尴尬之处——反恐需要投入,可预算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英国具体还将采取什么措施,还需观察,但伦敦不会再恐怖袭击面前屈服,这座经历过纳粹空袭的城市,有自身的定力和解决之道。别忘了,他们选出的市长萨迪克·汗都是穆斯林。伦敦各族人民,将携手反对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作者为外交与国际关系智库察哈尔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理事)

    关键词:
    [phomead]6[/phomead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