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资讯 > 社会评论 > 【援藏扶智】阿旺顿珠的创业梦
  • 【援藏扶智】阿旺顿珠的创业梦

    时间:2017-09-25  来源:凤凰评论  作者:高明勇

    编者按:对于许多外地人来说,想起西藏,就会想起布达拉宫,想起大昭寺,想起珍珠穆朗玛峰,想起雅鲁藏布江,想起纳木错湖,想起文成公主,想起秀丽的高原风景和藏地独特的宗教文化。

    而对于西藏本地人来说,有一种记忆刻骨铭心,就是“贫困”,有一道风景铭记心头,就是“援藏”。自1994年,中央确立对口援藏的重大决策以来,“援藏”这道风景已经存在20多年。在近年来扶贫成为主旋律的大氛围下,如果对这道风景进行定格的话,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扶贫关键三问:“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需要进行一些现实执行层面的追问。

    两年前召开的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了“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二十字的治藏方略。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

    那么,援藏的梦想照见西藏的现实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日前,凤凰网记者走访了拉萨的部分区县,实地采访了相关援藏工作人员,并和当地受援藏民进行了交流。

    29岁的拉萨青年阿旺顿珠有一个梦想:“我希望承包更多的大棚”。

    他是拉萨市堆龙德庆区羊达乡羊达村六组的种植户。

    在堆龙德庆区有一个羊达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这是北京市援藏的对口支援项目之一。

    在这个农业园里,“创业者”阿旺顿珠承包了四个大棚。现在大棚里种植的是主要蔬菜,比如西红柿、黄瓜、青笋等。

    他给记者算了一个经济账,目前平均每个大棚每年的纯收入是两万元,四个大棚就是八万元。在羊达村,他一家四口人,这个经济状况算是中上层。

    阿旺顿珠说,这一切都要感谢北京援藏,要不然,不可能有这么高的收入。“我不懂技术,有问题全靠技术员来指导。”

    他把技术员当作自己的“智囊”。从种子到种植,从疾病到施肥,从包装到销售……“不管遇到什么问题,一个电话,技术员就会来帮忙。”搓着双手,阿旺顿珠说道。

    在园区道路的巨幅介绍海报上,印有相关的技术人员姓名、身份和手机号码。如菌类首席专家是熊卫平,身份是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蔬菜所副所长。石斛首席专家是毛浓文,身份是拉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技术负责单位是拉萨市农牧局和堆龙德庆区农牧局。技术指导员一个是张君丽,身份是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另一个是刘红,身份是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栽培室主任。

    另一个巨幅介绍海报,印的是“标准体系”。在其中的生产技术管理一项,分为生产物资采购,蔬菜生产技术规程,花卉生产技术规程,生产过程管理,农残检测,保险加工管理等。相关的标准体系是根据国家标准、部标、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组成。

    北京援藏干部(原海淀区审计局副局长)、堆龙德庆区副区长邬斌峰介绍说,羊达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是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之后,整合所有援藏资源、资金实施的一项促进农牧民增收、农牧业增效,辐射带动力强的民生项目、援藏项目。

    在地方政府的一份汇报材料中,记者看到一组数据:该示范园年产值1800万元以上,年利润总额500万元以上。直接受益群体123户372人(土地流转收入124.9857万元,户均收入1.016万元),带动215户农户致富增收(临时性用工),产业工人11人。

    据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李鹏辉介绍,合作社实行“农超对接”、“农军对接”“农校对接”“安居园设点”、“配送”、“采摘”等经营方式,大大提升了农业科技含量,不但不断地拓展市场份额,还带动了周边农民增收致富。

    关键词:
    [phomead]6[/phomead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