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资讯 > 社会评论 > 郗仕: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 郗仕: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时间:2017-09-26  来源:凤凰评论  作者:郗仕

    9月23日,中华文化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举办中华文化学院成立20周年大会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论坛,以下为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弗朗西斯科·郗士发言:

    这30年来中国与欧洲最大的文化差异是意大利在中国人心里的地位。

    三十年前,中国的文化形象以邓小平的帽子为主。这张照片意味着中国人想着美国,想使自己变得更像美国人的标志,就像他所做的那样,一个东方人戴上一顶牛仔帽。可以说,这是一个转向东方的思维模式,日本是地理和文化旅行的第一站,然后到达加州,再到纽约和华盛顿。

    再之后才是欧洲。向东穿越英国,接下来到法国和德国,迷失在地中海中,然后在意大利。在这里,人们知道著名的利玛窦(Matteo Ricci),但是关于他还是存在一些争议。

    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弗朗西斯科·郗士发言

    在今天,文化、经济和政治之旅非常不同。“一带一路”使中国人直接面向欧洲。中亚是一个必要的通行空间,而不是一个终点。新疆与欧洲之间的巨大领土,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草原,由于新的贸易往来于中国和欧洲,必将恢复往日的辉煌。

    也许最重要的是,这次的中欧交融开始于有千年历史的地中海国家意大利。“一带一路”不仅是商业的旅程,而且是精神和文化的旅程。事实证明,丝绸之路是在寻找欧洲。中国30年前的目标是美国,而现在,在地中海已经有了一个湿润了千年的灵魂。美国不是抽象的,它被定义为一个拉丁的座右铭“epluribus unum”、“合众为一”,华盛顿的城市主义和建筑灵感就来自罗马城市的标志——鹰,这是美国的象征,也是罗马帝国的象征。

    也就是说,“一带一路”让中国人重新发现意大利和地中海,这也使得中国人重新发现美国和重新思考三十年前的邓小平牛仔帽。在丝绸之路的历史上,美国的根源在地中海,如果西方有3000年的历史,那么其中2700年的历史,也就是90%的历史都在意大利。在这一点上,通过“一带一路”,中国不只是戴上美国帽子,而是可以更好地了解帽子下的所有东西。

    关键词:
    [phomead]6[/phomead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