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资讯 > 社会评论 > 中国乳业,寻求脱胎换骨之道
  • 中国乳业,寻求脱胎换骨之道

    时间:2017-09-29  来源:凤凰评论  作者:刘远举

    英国一家孤儿院做过专门研究,两组孤儿,从入院时开始,吃得一模一样,甲组每天加一袋牛奶,乙组不喝奶,结果到15岁,都要离开孤儿院时,一天喝一袋牛奶这组小孩平均身高比那组不喝牛奶的小孩平均身高高出2.8公分;喝奶这组,皮肤细腻,眼睛头发有光泽,而且聪明。

    在人类的蛋白来源中,乳品以营养全面优质著称,它对于改善国民膳食与营养健康,作为母婴、老年与病人的食物,都是不可或缺的。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小康社会,不能没有乳业。

    不过,中国乳业,任重而道远。挑战是严峻的,近年来,国人对于国产奶粉的看法,已超越实际质量,而变为了人们对于国产奶制品的信心问题,陷入了“塔西佗陷阱”: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某种程度上,中国乳业正需要走出这个“陷阱”。

    客观地看,中国乳业一定程度上走出了丑闻带来的阴影。根据中国乳业协会发布的《中国乳业质量报告(2017)》显示,近5年,中国奶类产量持续稳定在3600万吨以上,产量稳居世界第三位。2016年全国奶类总产量达到3712万吨,每天市场上销售2亿多斤奶,在校供应1500多万份学生饮用奶。

    不过,产销量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毋庸讳言,中国人对国产奶制品还缺乏信任,由此产生的一个现象就是很多国人仍然选择进口奶粉。

    中国人把购买奶粉的目光转向海外,是因为对海外奶粉质量的信任。这种信任的本质是相信一种“制度封印”,即相信海外的制度下生产的奶粉是安全的,相信那个封装的标志背后的监管体系。所以,实质上是在购买良好制度保障。

    不过,购买“制度封印”,需要整个产品全程处于无缝监管之下。政府提供了这种无缝的过程:大型企业进口,正常报关,再到超市,全程处于监管之下。但是,由此导致价格的昂贵。于是,海外代购奶粉蔚为热潮,海淘、微商、跨境电商快速崛起,婴幼儿奶粉的货源渠道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一定程度上,这些渠道本质上是为了避税,逃避政府监管。所以,很难在价格便宜与政府监管之间,做到两全其美。然而,一旦有任何一环脱离了监管,“制度封印”就失效了。所以,有业内人士认为,很多消费者从跨境电商平台上购买进口奶粉,反倒使不规范的电商平台,为非法商贩销售假冒奶粉提供了途径。

    对于那些消费者不能一眼识别真假的商品,评价并不足为据。除非有亲朋好友可靠之人,要想买真正的海外奶粉,还是去正规大商场靠谱。所以,没有这些条件的消费者想买到物美价廉的奶制品,还是只有靠国内乳业企业努力。这是国内奶企的责任,也是国内奶企的希望所在。

    正面挑战,就能看到希望,既然消费者看重的是国外的监管制度,那么,中国乳业一定程度上,需要走出去,投资国外。除了接近原材料、寻求优质奶源外,另一需求就是把资本放在更严格的食品安全制度下生产,以获取消费者更多的信任。以国内奶企三元为例,该企业先后在加拿大、新西兰建立了基地,兼顾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贴近先进的生产监管体系。在国内则建立起“滴水不露”乳制品食品安全管控,并主动和监管部门合作,提升自己与监管的紧密程度,提升产品质量与安全。

    除了监管制度之外,中国奶制品质量与中国食品生产的基本状况息息相关。中国的食品生产者有着小、散、乱的特点,与大企业相比,这些分散的小农作坊作在成本压力下,缺乏议价能力的他们只有采取消极议价的方式:造假。

    虽然,目前的政策已经在整合奶农,但整合之后,仍然是单个的独立核算个体,对奶企而言,管理难度大。所以,奶企可以顺着产业链扩展,逐步转向更大规模的现代化牧场,建立自己能完全把控的奶源。仍以三元为例,在自有全产业链基础上,三元在各个环节实行严苛的管理、检验,以标准化、体系化和科研开发,确保产品品质与持续创新。在这个过程中,自有全产业链是一个牢固的基础。虽然从市场经济、社会化大分工的角度,自有全产业链未必是一个高效的方式,但却可以更大程度上保障安全。对于当下的中国乳业,这是不得不选择的必由之路。

    中国消费者对中国奶制品的信心,必然需要建立在对整个中国食品安全的信心上,这是一个长期问题,但是,只要直面挑战,顺着消费者本质的需求去做,通过贴近监管、全产业链的方式,中国乳业有脱胎换骨的可能。

    关键词:
    [phomead]6[/phomead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