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资讯 > 社会评论 > 你中危了吗①:人生47载,归来仍是少年
  • 你中危了吗①:人生47载,归来仍是少年

    时间:2017-11-03  来源:凤凰评论  作者:张弘

    编者按:当油腻的中年男人刷爆朋友圈,油腻中年话题成为了舆论热点。而随着《老年生活如何过——70后向往自由,60后注重健康》一文的刊发,70后瞬间成为老年群体,与此前的32岁老来得子、枸杞保温杯等现象结合,再次引爆中年危机话题。

    那么中老年的年龄界限如何划分;产生中年危机的源头到底是什么;70后是否真的就认可自己步入老年;油腻的中年男人看的到底是身态还是心态?凤凰网评论部特别策划【你中危了吗】系列评论,从不同角度解读当下“中年危机”。

    文丨凤凰网主笔 张弘

    五岳散人此前关于泡妞的微博,黑豹乐队赵明义的保温杯,许知远访谈马东引发的争论,冯唐关于油腻中年男的鸡汤,使得本来不显山不露水的“中年危机”骤然成为了微信上的大热门。在我47年(1970年出生)有限人生的记忆中,有关中年危机的话题,在1982年上映,达式常、潘虹主演的电影《人到中年》有过形象的阐释,这部电影根据谌容同名小说改编,获得过1983年第三届金鸡奖和第六届百花奖,潘虹还获得了金鸡奖的最佳女主角。

    若以春夏秋冬为喻,中年可称人生的秋天:既是收获的季节,又是多事之秋。《人到中年》当年引发轰动,是因其形象描述了彼时中年知识分子的甘苦。在我看来,中年人的身负的各种责任和负担真实存在,而所谓“中年危机”则是一个伪问题。如果“中年危机”确实存在,那么“少年危机”、“青年危机”、“老年危机”普遍存在。与后三类人的“危机”相比,“中年危机”并不独特和鲜明。

    电影《人到中年》剧照

    以“少年危机”而论,应试教育的痼疾早已让教育学家和有识之士深恶痛绝。中国的孩子,从小就失去了他们应有的天真、活泼与本性,还未入幼儿园,就开始被家长教着识字、数数,入幼儿园后,又被迫到各种补习班学习大人们认为有用的技能。上学之后,应试教育的压力让他们面对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繁重的家庭作业。上高中以后,更是面临着高考的艰难考验。高成本的投入和监狱般的作息,让孩子们面临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煎熬。

    以“青年危机”而论,正在大学上学的学生,面对的首先是学业,然后还有爱情、择业和求职问题。我儿子今年上大三,他告诉我,前不久,他所在的大学有一个比他高一届的男生,因为遭遇学习挫折而跳楼自杀。进入职场后,面临的还有岗位和收入问题。当下一二线城市房价高企,大部分职场新人为了早日购房,放弃了买衣服、旅行甚至拒绝资助家人,为的是在大城市真正扎根。此外,他们结婚成家,也面临着不小的经济压力。

    以“老年危机”而论,首先是城乡之别。农村相当比例的老人得不到子女赡养,其生存危机较城市老人更严重。此外,身体健康和子女不在身边所带来的精神寂寞,则是老年人普遍需要面对的问题。

    与“少年危机”、“青年危机”、“老年危机”相比,并非中年才有“危机”。以常识而论,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问题,中年自不例外。以我自己来说,父母尚在,但身体都不好,我和弟妹都不在身边,父母患病主要是相互照应,而岳父母情形同样如此。女儿和儿子都在上大学,除了在经济上必须负担,我无疑也希望孩子们找到自己喜爱的工作。在事业上,眼看着成绩有限而时间越老越金贵,再也没有青少年时期浪费时间的勇气。

    以冯唐所说的油腻而论,它主要包括两点:身体的懒惰和精神上的懈怠。在我看来,似乎还可以加上柏杨先生所说的被酱缸文化所同化和污染。身体的懒惰使人臃肿,精神的懈怠使人知识老化,被酱缸文化同化,则是被世俗的价值评判体系所同化,屈服于权力与物质,以及某些恶劣的习俗。这也意味着独立人格的丧失,“纵千万人,吾往矣”勇气的消退。在我看来,这样的事例无论发生在中年,还是青年和老年身上,都是不可挽回的悲剧。

    少年时代,人们会在心目中播种理想;青年时代,人们会因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受挫;中年时代,应该具有洞悉世事人情后的坚持与行动,屡败屡战的毅力与恒心;老年时代,则应宽厚而不犬儒。于我而言,我最担心的事情是,中老年的自己成为了年轻时候最为憎恨和厌恶的那一类人。

    每一个年龄段都有油腻猥琐者,也都有坚守内心信念勤奋努力的人。有被世俗同化,追求权力金钱不知疲倦者,也有人尽量保持内心的宁静和纯洁,安心做自己认定之事。

    我曾经有幸在北京拜访年过100岁的老人周有光,也曾经在武汉大学两次拜访年过90的美国史专家刘绪贻先生和武大前校长刘道玉,在年龄上,他们无疑都是老人。但是,在思想和品格风范上,我却在他们身上看到了青春的气息。毋庸讳言,一些青年和中年人,反而在言谈举止上市侩而俗气,显示出油腻与猥琐。决定一个人是否油腻与猥琐,主要由其精神面貌所决定,与年龄则无关。

    与青春时代相比,我更喜欢自己现在内心的笃定和宁静,淡定与从容。对于自己人性中的幽暗,能够坦然接受并经常反省。在有些方面,仍然保持着几分激越而没有做到风雨不惊。但是我并无所谓的“中年危机”。在我看来,这只是一个伪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建立了怎样的三观,是否有勇气抗拒世俗的眼光与惯性,在现实中按照自己内心的意愿去行动和生活。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燕叫西风。”少年和青年的人生经历,构成了中年的丰富与沉淀。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问题,并得到不同的收获。总有一天,我也会面临蒋捷《听雨》的最后阶段:“而今听雨僧庐下,鬓也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惟愿到那时,我依然坚持了内心的信念与操守,因此可以了自在安然。

    关键词:
    [phomead]6[/phomead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