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资讯 > 社会评论 > 互利互惠助推新时代中美关系
  • 互利互惠助推新时代中美关系

    时间:2017-11-10  来源:凤凰评论  作者:孙西辉

    文丨特约评论员 孙西辉

    观故宫、赏文物、品香茗、听京剧,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中国之行,令他“难忘”。这两天,中美两国企业创造了奇迹,经贸合作的金额达到2535亿美元。新时代的中美关系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中美关系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异常复杂。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主要源于中美两国的实力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则源自两国的差异性以及基于这些差异产生的分歧。

    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一书中描述了中美在文化与政治背景方面的差异。例如,美国的政策着眼于务实,中国则偏重概念;美国从未受过邻国威胁,中国的边境四周强敌环伺;美国人相信每个问题都有解决办法,中国人却认为一个问题的解决只会引起新的问题;美国人对眼前形势一定要拿出结果,中国人注重的则是大局的发展;美国人制定实际“可以做到的”计划,中国人只确定总的原则,进而分析它的走向;中国人的思维部分地受到了共产主义理论的影响,但越来越趋向于传统的中国思维方式,而美国人对两者都缺乏直观和深入的理解。

    应该说,基辛格的总结很有洞见性,他深刻地领悟到中美深层次的文化差异。然而,这种概括并非基于严谨概念的论述,也未区分差异的类别,无法给人更清晰的印象。

    从概念的角度看,差异指事物之间的区别或差别,表现为内在差异和外在差异。对于国家而言,由于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民族、语言、文化、历史、地理、政治等要素,各国间必然存在种种差异。国家间的外在差异主要表现为语言文字、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地理位置等有形差异,内在差异以外在差异为基础,主要表现为两国人在认知与思维等方面的无形差异。

    这种区分同样适用于中美之间的差异。一方面,中美的外在差异显而易见。例如,在历史文化方面,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和未曾中断的文明,美国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并传承了来自欧洲的宗教与文化。在政治方面,中国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美国是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程度方面,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

    另一方面,中美的内在差异复杂多样。由于中美不同的社会历史因素,两国人形成了不同的认知和思维模式。美国学者理查德·尼斯贝特(Richard Nisbett)揭示了亚洲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学者潘忠岐研究了中美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可归纳为: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差异、关系思维与类属思维的差异、有机思维与机械思维的差异、内化思维与外化思维的差异。

    第一,中国人倾向于辩证思维,认为事物存在正反两个方面,矛盾无处不在,但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例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美国人倾向于逻辑思维,常认为事物是稳定的,如果存在矛盾就必须以某种非此即彼的方式加以解决。例如,“历史终结论”。

    第二,中国人倾向于关系思维,常把不同种类的事物按照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例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美国人倾向于类属思维,常把同类事物关联起来,而把不同类的事物对立起来。如,“民主和评论”。

    第三,中国人倾向于有机思维,常认为不同事物之间或同一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例如,中医治病理念。美国人倾向于机械思维,常把事物由整体分解为各部分。例如,西医的治病理念。

    第四,中国人倾向于内化思维,常根据环境或形势变化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式,习惯于换位思考。例如,“虽有智慧,不如乘势。”美国人倾向于外化思维,常喜欢根据自己的需要或喜欢塑造环境,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例如,美国基于“山巅之城”、“自由灯塔”等理念对外输出民主的思维方式。当然,上述区分是相对于大多数人相对而言的,并不具有绝对含义。

    与差异相近的另一个词是分歧。两者都表示有差别或不一致,但前者适用于客观或主观事物,后者强调主观事物,尤其指意见和主张上的不一致。此外,意见或主张分歧常源自各种差异。

    对中美而言,由于文化与思维差异,两国在许多领域的意见或主张存在巨大分歧。例如,在国际秩序方面,中国主张推动世界多极化,美国则主张建立单极世界。导致这种分歧的原因,既包括两国的实力地位差异,又包括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于全球气候治理问题,中国主张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美国主张平等的责任,这同样体现了国家实力、发展阶段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中美之间存在的各种差异与分歧导致两国的矛盾和摩擦不断,甚至助推了两国间的战略竞争与战略互疑,这不利于维护和发展中美关系。此外,由于两国不同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趋势,中美的相对实力与地位、经济社会状况以及人们的思想与心态都发生了变化,这使中美关系更趋复杂化。

    一方面,美国相对衰落但仍领先,危机感和焦虑感上升。近年来,美国经济实力出现相对意义上衰落,但全球第一强国地位依然不可撼动。由于长期中低速发展和超前消费的生活模式,美国制造业日益空心化,基础设施老化严重。不少去过美国的中国人和来过中国的美国人似乎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中国是发达国家,而美国是发展中国家。国家实力的相对衰落和民众的相对剥夺感,导致美国精英和大众的思想与心态发生微妙变化,孤立主义、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的思潮日益泛滥。

    另一方面,中国保持持续快速发展,能力和信心日益增强。由于经济发展,中国的海外利益不断扩展,国家实力的提升也使得中国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不断增强。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对维护国家利益充满自信。不过,这种心态有时也被其他国家的一些人视为过度自信和对外强硬。

    对中美之间存在的差异和分歧以及由此产生的误解和互疑,两国需加强交流,促进双方在差异与分歧中增进了解。实际上,中美在加强双边关系方面做出许多努力。两国建立了几十个双边对话机制,也签署了各种合作协议。中国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倡议,美国也给予一定程度的回应。然而,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光看数量不行,还要看质量;光看协议不行,还要看落实。光看中央不行,还要看地方;光看政府不行,还要看人民。只有依靠两国政府和人民,加强相关领域的务实合作,使各种声明与协议真正落地,才能推动新时代的中美关系砥砺前行。

    第一,加强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方面的合作。奥巴马政府对这一倡议十分警惕,特朗普政府的态度似乎有所改变,派代表参加“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只要中国有诚意,美国有意向,双方一定能加强这方面的合作。

    第二,加强全球治理方面合作。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气候协定》,但这不代表美国公司不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方面的合作,也不表示美国不参与其他领域的全球治理事务。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和二氧化碳排放国,中美在许多领域的全球治理方面存在广阔的合作空间,需要在全球治理方面加强资金、技术和管理合作。

    第三,加强两国地方政府的合作。由于利益集团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美国联邦政府内部存在多元化的对华态度,既有友好派又有敌视派,既有合作派又有竞争派。然而,在美国地方政府层面,不少州政府的对华态度十分友好,希望加强中美人文交流与经贸合作。许多州长谈到中国时,说的最多的是“欢迎投资”、“互利互惠”等字眼。因此,中美需要扩大和加强地方政府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

    关键词:
    [phomead]6[/phomead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