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资讯 > 社会评论 > 文明演进的惯性定律
  • 文明演进的惯性定律

    时间:2017-11-27  来源:凤凰评论  作者:姜信真、刘科

    一.文明演进的“惯性之问”

    纵观世界文明史,为何文明会从古至今呈多样性、区域性、“顽强生命力”?为什么人类文明之间相对关系的大格局,几千年基本不变?

    为何“社会转型”(革命、改革、变法……等)总会引发激烈的社会动荡?

    为什么近百年来的美-欧分歧、俄-美分歧、俄-欧分歧、印-美分歧……等等不同文明系统之间的分歧关系,会长期存在?这些分歧是否也与文明惯性有关?

    为什么哈佛大学终身教授Sendhil Mullainathan和普林斯顿大学Eldar Shafir的新书《稀缺:为什么拥有太少的后果会很严重?》尚未出版就进入《金融时报》年度必读十本商业书籍榜单,之后又获大奖[文献①]?

    为什么威尔· 杜兰特和阿里尔·杜兰特合著《历史的教训》以及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所著《旧制度与大革命》这两本历史学巨著,均提出了“历史的悖论”?

    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研究员在其文章“中华复兴引领人类文明新纪元”[文献②]中直接提出:处于任一文明形态的国家乃至大陆,总是趋向于保持原有的文明形态不变(“文明的惯性定律”?);任何文明形态,均存在其固有的抵抗改变的惯性;新兴文明往往兴起于前一文明惯性较小、远离前一文明发祥地或兴盛地、因而较易改变的国度与大陆(“文明演进惯性定律”?);并将这一规律性现象概括为“文明兴替的陷阱”;虽然绝大部分相关国家或时代均曾面临而且滑入过“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和“金德尔伯格陷阱”等“三大陷阱”,但总有成功跨过这些陷阱的少数例子;而迄今无一文明、无一大陆曾成功地跨越过“文明兴替陷阱”。

    ……

    综上足见,文明演进过程中的“惯性定律”的重要性、广泛性和深入探讨的必要性。下面,我们将首先探讨文明演进的惯性是怎样产生的?其根缘何在?

    二.文明演进惯性的根源

    2000多年前老子说:“人法地”,意思是:人以地为法。这一哲学思想如今在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内也得到了验证——2015年Richards Gray的研究③从DNA的角度分析人类迁徙:约20万年前,人类起源于非洲,地球上所有人都拥有类同的始祖和类同的基因(DNA,脱氧核糖核酸的英文缩写);大约6万年前,人类相继走出了非洲;之后经过多次的迁徙、分离和混血,分散到全球各地区;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人类DNA己丢失了40,700,000个碱基对,人类因不断地分化、迁徙、混血也获得了一些新的碱基对(人体内总共有约30亿个碱基对,约20000个DNA);人类DNA的丢失与获得,是人类进化的重要驱动力━━本是拥有类同始祖和类同基因(DNA)的人类,因为分布到了不同的地区之后,而使人类的基因呈现了区域性和多样性;现代DNA分析技术已绘制了人类基因(DNA) 区域性和多样性图谱。

    以上基因工程领域的发现验证了“人法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并且扩充了“人法地”的内涵——确切地说,“人法地”中的“地”是包括地理位置在内的时空位置(即本文第二节所说的“大环境”),它不仅仅决定了人类的行为方式,也决定了人类的内核——基因(DNA)的状态。

    如上述,既然“人类DNA的丢失与获得是人类进化的重要驱动力”,那么这个驱动力是如何驱动人类文明的进化呢?——在数万年的漫长岁月中,各地区的人类进化成了各具特色的基因DNA的同时,也形成了与其基因DNA相对应的千差万别的思维惯式,并创造了以各自的信仰(理念)和习惯为核心的迥然不同的文明——即以基因(DNA)为基础产生思维惯式,文明是思维惯式的群体表现。

    可见,思维惯式,既是基因DNA在文明中的体现,也是基因DNA与以信仰(理念)和习惯为核心的各具特色的文明之间的纽带。

    换言之,基因DNA-思维惯式-文明三者是互为因果、互相依存的统一存在。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由于基因DNA进化的缓慢,使得思维惯式和文明都具有了顽强的惯性;由于地区间基因DNA的多样性,决定了文明的多样性和区域性。

    简言之,文明演进惯性的根源,就是基因DNA-思维惯式-文明三者的统一存在和基因DNA进化极其缓慢——迄今约六万年中,人类基因DNA的进化也只约1%!

    那么思维惯式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很简单,思维惯式就是已经形成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只是这里的“习惯性”,可不是我们日常生话中的一般意义的“习惯性”。思维惯式中的“惯”,是指在历经数千年甚至是数万年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家家户户、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然陶冶之中,一点一滴地形成的一种可遗传的群体性的“习惯性”的思维模式,故称之为思维惯式。所以必须明確;本文所谓的思维惯式,是专指与文明演进有关的思维惯式。

    那么思维惯式的命题符合人脑的运动法则吗?

    2000多年前老子还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是:人以“自然”为法。2012年Dmitri Krioukov④论证:宇宙的结构和规律与其它大型复杂的网络(如人脑、社会网络和互联网……)的结构和设计颇相似,尽管这些复杂系统迥然不同,但它们的动态均受类似法则支配。

    现在,脑科学更证明,人的大脑里确实存在一个“互联网”;作为大脑最基本构成单位的神经细胞,约有1000亿个;每个神经细胞本身就像一台高功率的电脑;这些神经细胞快速联结起来,构成“突触”,形成数以亿万计的“互联网络”,进行信息传递。

    可见,思维惯式概念符合大脑运动法则(有规则的信息传递功能)和宇宙法则——思维惯式也可以定义为与文明相关的信息传递惯式。

    综上所述,基因DNA-思维惯式-文明三者的互为因果、互相依存的统一存在及基因DNA进化的缓慢,便是文明演进惯性的根源——也即“文明兴替的陷阱”的根源。

    那么,如何才能跨越“文明兴替的陷阱”?或曰如何解决基因进化过程缓慢的问题?答曰:在“文明演进惯性的转化”之中寻找答案!

    三.文明演进惯性的转化:

    ——“大环境”与表现基因的相互作用

    2015年Claire Ainsworth在其发表的文章中⑤指出一个极重要的“基因DNA的运动规律”:人类不仅拥有基因(DNA)组,同时还拥有一套管理、调控和修饰基因(DNA)组的密码指令系统。这套密码指令系统能在特定的“大环境”(地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虚拟世界环境、人际关系、邻居、家庭以及孤独感……等等环境的总合)中,使基因(DNA)组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甲基化”RNA(核糖核酸的英文缩写),以致“大环境”在不改变DNA的结构与序列的情况下,可以改变基因(DNA)组的活动方式━━这种现象被称为“表观遗传”。

    通俗地说:人体内每一个细胞,都包含完整的基因组和表观基因组,而其中的表观基因组,日复一日地与“大环境”发生着交流,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甲基化”。所谓“甲基化”,就是把一种名为“甲基”(其化学式是-CH3)的化合物(确切地说是一个“电中性的一价基团”)加到RNA上去,生成“甲基”化的RNA(即CH3RNA),以激活或不激活某些特定DNA,从而在不改变DNA的结构与序列的情况下,去改变基因(DNA)组的活动方式,藉以影响思维惯式,进而影响人类的生理、认知、行为和精神健康……等等。

    简言之,既然基因(DNA)进化极其缓慢,科学家就绕开基因(DNA)进化,通过“甲基化”RNA去改变基因(DNA)组的活动方式(“表观遗传”),进而改变思维惯式。这种方式很有效,而且随着生物体的成长,人类所处“大环境”的对思维惯式的影响,有时比DNA的影响要大得多!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社会转型的“优化的政策与策略”,去改变“大环境”,让改变了的“大环境”去促进表观基因组的“甲基化”,使其在不改变DNA的结构与序列的情况下,让人改变思维惯式,从而克服文明演进的惯性,去推动文明演化的进程,去推进社会转型,或跨越“文明兴替陷阱”……!

    然而上面已再三强调:文明演进的惯性,可不是一般的惯性,而是特殊的顽强惯性。所以,原有的思维惯式与新的思维惯式之间,必然会发生纠缠,特别是会发生“稀缺头脑模式纠缠”。更重要的是,“大环境”包容万象,思维惯式,是由“大环境”中的诸多相关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

    所以,为顺利跨越“文明兴替陷阱”,须全面深入地讨论“大环境”与“思维惯式纠缠”。

    四.“大环境”与“思维惯式纠缠”:

    ——全方位、多视角的优化政策与策略

    本文一开始讨论“惯性之问”时,便提到“历史的悖论”——历史上诸多重大“暴风雨式的社会变革”的结果,往往是“变革前后社会矛盾的本质变化甚微”,甚或更糟……。其根源就在于原有的思维惯式与新的思维惯式之间的纠缠和“稀缺头脑模式纠缠”的“双重纠缠”,以至于使社会效果可能是隐形的或显形的,甚或是“沧桑巨变”,但大多数情况下会是迟滞,而非“立竿见影。

    那么何谓“稀缺头脑模式纠缠”?

    Sendhil Mullainathan三年前指出:在资源(钱、时间、有效信息、自由、民主……)长期稀缺的状态下,人们的注意力被这些稀缺资源过分占据,引起认知和判断力的全面下降,导致“稀缺头脑模式”纠缠——即失去决策所需的认知和判断力,导致决策失误。即便他们本人摆脱了这种稀缺状态,他们的行为模式也会被这种“稀缺头脑模式”纠缠很久。

    应当特别强调:在推进“社会转型”或跨越“文明兴替陷阱”过程中,欲建立的新体制,必然会有某些关键要素是原体制中的“稀缺”资源。这种“稀缺”资源,必然地会派生出“稀缺头脑模式纠缠”,以至影响改革者的认知和判断力,从而导致推进“社会转型”或跨越“文明兴替陷阱”的过程更加复杂化。

    因此,欲迅速和彻底地摆脱“稀缺头脑模式纠缠”,须从改变“大环境”着眼,制定全面、深入、细緻和充分优化的政策与策畧,以开创适合新体制的“大环境”。

    以美国贫富两极分化社会阶层固化为例,对于穷人贫穷的根本原因,美国共和党认为是因为穷人阶级不努力;而民主党认为贫穷根源来自社会不平等,国家应利用再分配制度来支持穷人阶级脱贫;而Sendhil Mullainathan的研究却与两党的观点相左,他认为穷人阶级的贫穷是因为:由于穷人阶级长期处于贫穷状态,他们已经丧失了摆脱贫穷所需的认知和判断力,陷入了头脑“稀缺头脑模式”。一旦陷入“稀缺头脑模式”,他们的努力是没有章法、徒劳无功的;由于“稀缺头脑模式”的存在,即便是白白分钱给他们,穷人阶级也无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以脱贫;他主张一个合理的社会流动方式应当具有最基本的社会安全体系,同时保有社会竞争上升通道,资源入口向全社会开放,使每个人都能保持正常思维,有章可循地奋斗。

    Scott Rozelle经过长期艰苦的实际调查指出:某些贫穷社会长期处于“中等收入陷阱”,其根本就在于社会民众普遍教育水平太低,因贫穷而导致的营养不良、从而影响智力发育不良、从而影响接受教育的认知能力低下的人口,以及由于家长不懂教育而使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的人口数量巨大。诺贝尔奖获得者James Heckman研究发现:人生的起跑线应当从3岁开始,人的认知能力和IQ的90%是在0到3岁期间形成的,到3岁时基本上就定型了。错过这种认知和IQ最佳发育阶段,会影响孩子智力发展;而韩国民众几乎100%都接受了高中教育,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文献⑥]。

    “阿拉伯之春”这类的“社会转型”之所以成为“闹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思维惯式纠缠和“稀缺头脑模式纠缠”的双重纠缠。萨达姆统治下的“稀缺资源”是民主和自由,而民主和自由的前提是“约束”——自律(有关民主的行为准则)和他律(公正的法治)。在打倒萨达姆之后,既无“威权”也无充分的自律和他律,处于思维惯式纠缠和“稀缺头脑模式纠缠”的双重纠缠之中的社会,必然会产生“混战的闹剧”,而不能自拔。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更重要条件,也许更在于国民“自律”中的“信仰”的优化?须知,“信仰”既是文明的外在精髓,也是基因DNA和思维惯式在文明中的核心外在表象。

    “大环境”包容万象,思维惯式是由“大环境”中的诸多相关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欲跨越“文明兴替陷阱”,不能仅仅是“就事论事”——“贫困”不仅仅是“钱”的问题,“中等收入陷阱”也不仅仅是“收入”的问题。要跨过表象看本质,须从“大环境”整体出发,制定以“信仰(理念)和习惯”为中心的、全面、深入、细緻和充分优化的政策与制度,以开创适合新兴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大环境”。本文所指“信仰(理念)”,并非指宗教信仰,而是头恼中的信念。

    五.文明演进的惯性规律

    综上所述,文明演进的惯性定律可表述如下:

    一.1. 基因、思维惯式和文明三者,互为一体、互为因果、相伴而生——基因进化极其缓慢,导致思维惯式的顽强惯性,注定了文明演进的复杂性及其宏观表征——“文明进化陷阱”;

    二.2. 由于人类基因进化极其缓慢,改变人类DNA的结构与序列十分困难,因此科学家另辟捷径——藉由改变“大环境”,去“甲基化”RNA,藉以驱使表观基因带动表观遗传效应,去改变思维惯式、促进文明的演进,进而找到了跨越“文明进化陷阱”的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可行性;

    3.三.在改变“大环境”进而改变思维惯式的过程中,与新旧两个“大环境”相对应的新旧两种思维惯式之间,必然发生相互纠缠,使跨越“文明兴替陷阱”过程复杂化;

    4.四.在推进“社会转型”或跨越“文明兴替陷阱”的过程中,由于欲建立的新的“大环境”中,必然会有某些关键要素是原“大环境”中的“稀缺”资源;因而“社会转型”或跨越“文明兴替陷阱”的过程,必然会遇到思维惯式纠缠和“稀缺头脑模式纠缠”的“双纠缠”,从而决定了这一过程必然是渐进、缓慢、甚或是充满反复和冲突;

    5.五. 思维惯式是由“大环境”中的诸多相关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因此,跨越“文明陷阱”,不能仅仅是“就事论事”——“贫困”不仅仅是“钱”的问题,“中等收入陷阱”也不仅仅是“收入”的问题——须从“大环境”的整体出发,以“信仰(理念)和习惯”为中心,制定多视角全方位的深入、细緻和充分优化的政策与制度,以开创适合新兴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大环境”。

    跨越“文明兴替陷阱”,是对人类智慧的考验——希腊阿尔卑斯山的一块石头上,几千年前就携刻着人类永恒的主题:“认识你自己”——人类从何处来?往何处去?如何去?

    历史孕育着现实,现实深藏着未来的文化因循。用过去滋润现在,用已知去预测未来,缔造新生。

    关键词:
    [phomead]6[/phomead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