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资讯 > 社会评论 > 余戈:龙陵会战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 余戈:龙陵会战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时间:2017-11-30  来源:凤凰评论  作者:张弘

    编者按:非虚构作家余戈的《1944:松山战役笔记》曾获得“文津图书奖”,《1944:腾冲之围》曾获得2014“中国好书奖”。前不久,余戈的新作《1944:龙陵会战》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本书也是“滇西抗战三部曲”的最后一部。10月14日,余戈在首都图书馆举办讲座,介绍了龙陵会战的全过程。

    整理丨凤凰网主笔 张弘

    战争背景:

    龙陵会战在抗日战争中,有着什么样的历史地位? 中国远征军在1944年反攻的时候,在保山成立了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下辖部队一共有16个师,约16万人。上游20集团军率先反攻,目标指向腾冲,下游第11集团军是指向龙陵。松山、龙陵、腾冲,正好是一个三角。松山因为卡着滇缅公路,所以当时松山成为滇西战场的一个瓶颈,如果不把松山拿下的话,整个滇西战场就打不开,因为没法借助公路,所以松山战役很自然的就凸显了出来。

    当时日方曾经有这么一个比喻,叫做双头龙。日军56师团经理部,也就相当于后勤部的主计军官石川颱一,他画了一张图,在他的回忆录里,这张图就展示了滇西战场的一个概貌,右边的拉孟也就是松山,左边的腾跃是腾冲。龙陵正好处在这两个分叉的一个结合点上,也就是说腾龙公路和滇缅公路交叉的地方,他把这个位置叫喉部,这是一个上头龙,龙陵是龙的咽喉,松山和腾冲分别是龙的两个头。沿着芒市,它是龙的腹部。畹盯是龙的肚脐,尾巴已经甩在缅甸的兴威。这就是他做的这样一个很详细的比方。

    龙陵会战实际上是怒江下游的一个反攻目标。最初并不是全线出击,而是上游20集团军先反攻,但是在高黎贡山上遇到了日军顽强的阻击。在这个过程中,日军已经掌握我们的反攻部署,大家互相底牌已经清楚了。于是,20多天后,下游开始反攻。松山和腾冲,那两个是龙头,但是两军主力兵团的对峙就发生在龙陵,以及从龙陵再向下延伸的芒市、遮放、畹盯进入缅甸,这是滇西的主战场。

    1942年第一次入缅失利以后,日军占领了滇西,我们退过了怒江,怒江就成了一个转折点。怒江是一个天堑,当时公路能通车的只有一个惠通桥。我们把惠通桥炸了以后,就形成了日军和我们隔江对峙,反攻实际上就是我们要重新渡过怒江,收复滇西的这一块国土,这块国土面积比台湾面积还要大一些。

    11集团军的主力71军基本上从毕寨渡到攀枝花渡这一线直接向西,渡过怒江以后直扑龙陵。当时对松山的判断不是很清晰,以为松山日军兵力很少,所以分出了一小股兵力,也就是新28师去打松山。第2军是从打黑渡到七道河渡口这个方向,沿着一个三级的平台,蒙弄、平戛、象达经过芒市,这是第2军的方向。36师是打完腾冲以后又奉命转场到龙陵来帮忙。200师一直在昆明待着,是全国战场总预备队,因为龙陵兵力匮乏,让200师来增援。这两个师过来加强11集团军。

    这个战场当时叫滇缅战场,我们还有一支力量是从印度整训,然后从印度打到缅北,从缅北一直向南打下来。因此,滇缅战场就有了东线和西线。云南这一块就成了东线战场。缅甸这一块就叫西线战场,分界正好是一条经线,穿过芒友。缅甸这边的部队叫中国驻印军,从1943年的年底就开始反攻了,因为他们首先要克服的是野人山和胡康河谷,这块战争非常艰难。

    缅甸的战场主要在克钦邦,这个战场,当时有这么一个形象的比喻,叫X+Y=Z,这是谁说的呢?史迪威。史迪威当时是这一段历史的主导者,因为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时候,我们就和美国、英国、苏联结成了同盟,我们是同盟的四大国,而且我们是率先发起倡议的。史迪威被派到中国来,当中国战区的参谋长。以后缅甸战事就发生了,他就急匆匆的赶到了缅甸战场来。当然,第一次入缅短短的三个月就崩溃了。这一段历史非常遗憾,野人山惨败,在撤退的过程中,因为路线错误,导致十万大军陷入了死地,最后在非战斗状态下,反倒伤亡很大。

    部队退向两个方向,一波就退向了印度,以孙立人的新38师为先导,还有一波辗转退回了滇西。后来,两地重组了远征军,在滇西这边的叫中国远征军,在印度的这一部叫中国驻印军。驻印军叫X部队,远征军叫Y部队,这是史迪威命的名,这样X+Y从滇缅东西对进,打通缅北后,再修通中印公路,为中国抗战输血,这个作战叫X+Y作战。它的结果是胜利就是等于Z。这就是滇缅的关系。

    滇缅战场过去一直被遗忘,我们能获取的资料很少,历史著述就更少。大概是90年代,有一个作家叫邓贤,写了一本《大国之魂》,这才第一次比较宏观的全景式的写了这个战场。这是国际合作的一个战场,没把它放到中国,这是很不恰当的。

    首先,滇缅是两个字,云南这一块比台湾还大的面积,不算在你国土里头的抗战吗?其次,中国当时所谓战争力量的增长点就在这个地方。因为1942年之后,我们终于获得了美国国际的援助,这个援助只有这一个通道,也就是国力的增长点、军力的增长点,甚至国民政府的维持都得靠这个区域,靠临时开辟的驼峰航线,那么它怎么能被长期排斥在我们抗战的视野之外?

    再看看东线战场,很悲惨。1944年,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都是一片胜利。5月份,意大利已经投降了,苏联已经开始反攻德国,太平洋战场上捷报频传,跳岛战术已经逼近了日本的家门口,可以说全都是胜利。但是中国战场上,日军突然对我们发起了一个1号作战,我们叫豫湘桂作战。日本人为自己战争的后路着想,它想提前打通一条通道,这条通道一直从中南半岛经过中国大陆一直经过朝鲜和它的日本本土发生联系。这样的话,可以使它一百多万部队沿着这样一条大陆交通线来实现补给。

    虽然日军占领了中国大陆的很多点,但是它没把这条路联系起来,比如说从北平到武汉这段叫京汉铁路,京汉铁路里河南有相当大一段它是不通的。在湖南和广西这一块,也有很多地域不通。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内,基本上中日在东南这一块是没有大仗的,大家都在等着。突然日军发动了一号作战,东线战场一败涂地。这带来了很大的一个影响,就是中国战场和世界战场的反差,这个反差最后给我们中国政治带来了特别大的影响,因为豫湘桂战场的一败涂地,导致美国觉得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地位、价值不高,于是转而去求斯大林,有了一个雅尔塔会议,雅尔塔会议就出卖了中国的很多利益给苏联。

    关于东线和西线的关系,蒋介石的看法是是我们在西线的拖累,导致了东线的失利。但日方不是这么看的。日方是从两个战场的呼应配合关系上看的,它有全局的认识,而不是对立思维。这是一盘棋,它认为滇缅公路无论如何在1944年底以前不能放弃,而必须拖延至明年1月,能维持一天便有一天好处,可使全缅之战事有利。它看起来和蒋介石的西线拖累了东线不一样。日方一个高级参谋,后来到了滇西来指导龙陵会战,在他的认识里头,就是把它联系在一起的。

    具体过程:

    龙陵会战是从下游反攻开始的, 6月初一直打到了11月。龙陵会战前后有四个阶段:一战龙陵、二战龙陵、粉碎断作战、三战龙陵。

    一战龙陵,从6月初渡江到7月初一个月时间,这一次机会特别好。20集团军在怒江上游反攻,这样把日军滇西基本主力全部都给吸引到了腾冲方向。这样的话,龙陵也好、芒市也好,都是以较少的守备队来守了一些据点。这时,11集团军大军渡过怒江以后,按道理说是有一个特别好的条件,那就等于是趁虚而入,但是没想到一个月时间,不仅打不下下游的据点,而且差点发生整体的溃败。

    1944年的6月初这个时间,在滇西渡江,我们的部队用的是美式的橡皮筏子。11集团军的总司令是宋希濂,而实际负责人是美军的准将弗兰克·多恩。他是史迪威的大秘,一直追随着史迪威。这时候史迪威的主要精力是放在了缅北的作战。所以,在滇西方面成立的这个美军平行司令部,就交给了弗兰克·多恩准将来负责,他相当于在这个战场上代表美国的力量。

    一开始取得了特别好的一个效果,龙陵当时的日军,大概当时只有千把人,我们是一个军两个师,日军很快就把龙陵县城周边的高地全部就丢失了,然后我们就已经进入了迫近的城区,开始城区作战。宋希濂在6月10号发出了一个误报,我们已经收复龙陵,这个事情是特别大的一个乌龙。它不仅是一个客观误会,实际上,是急功近利,在没有收复龙陵的情况下,提前发出消息。消息出去以后,一下子就从重庆直接通到全世界,所有的外电都报道我们收复了滇西重镇龙陵。收复龙陵以后,就觉得这个战争很快就结束了,但是没想到,日军根本就没有放弃龙陵的打算。

    误报收复龙陵确实是在某种程度上能反映出当时在远征军的高级指挥官层面的很多问题。这个事情后来影响很大。因为你报出去了以后,全世界都来发贺电,结果第二天就发现没有收复龙陵,很快日军迅速的从腾冲把主力部队调下来了,腾冲到龙陵是从北到南的关系,松井部队从北边下来了,中间有一条天堑,叫龙川江,当地人叫龙江。龙江上有一座腾龙桥,我们居然就没有守住。

    说起来极其荒诞,因为当时在这个地方的部队不相信腾冲方面会有日军下来,守这个桥头的有一个营,但是这个营拿了一张极其不准确的1比10万地图。按照死扣命令,把部队摆在大松园,在桥头只留了少数的警戒兵,而且离桥头稍微近一点有一个叫那乃的地方,放的前哨连,结果老百姓几次来报,说日军已经来了,但守桥部队居然麻痹大意到不相信,最后日军是端着刺刀直接冲到连部,用刺刀把这个连击溃的,因为这个连没把消息报出去,导致全营被击垮,这时候离龙陵已经就很近了。所以丢失腾龙桥是特别大的一个失误。

    这个时候,日军是把芒市的部队和腾冲的部队通通的调动起来,紧急增援、为龙陵解围。芒市的部队还是两股过来的,一股是沿着滇缅公路直接过来,还有一股绕道象达然后从龙陵东南方切入,松井联队当时是主力,后来它三个大队全都齐了,这样的话,一下子兵力就增加了四五千人,日军在岌岌可危的时候,战斗兵大概只剩300多人,连医院里的医生和护理人员都拿起手榴弹开始作战了,但是我们居然就没把它拿下。松井连队从腾冲下来以后,从背后冲击,正在龙陵北边围攻龙陵的部队一下子就成了惊弓之鸟,宋希濂在87师师长张少勋苦苦哀求下,向东撤到了黄草坝,然后又发生了黄草坝危机。

    宋希濂的部队从龙陵的北边围攻日军,结果,被从后面下来的日军逼退到了黄草坝,退下来之后,却站不住脚,黄草坝就差点被冲开。这个时候,史迪威的电报过来,要追查责任,谁把龙陵放弃了?现在连黄草坝都要丢掉了。宋希濂顶不住这个压力,但是他又不愿意去担这个责任,所有的这个责任压力就押在了师长张少勋身上,他用手枪对着自己的胸部开枪自杀,但自杀未遂,子弹没有打中心脏。

    日军冲进龙陵以后,加强了龙陵的防御。这时候肯定是没有办法再轻易拿下龙陵。于是,二战龙陵从7月初开始到8月末持续了将近两个月。这两个月的态势可以概括为压缩包围圈。龙陵是一个高原上的坪坝,海拔有1300左右。周边一圈高地大概在海拔一千七到一千八,所以它像一个碗,龙陵在这个碗底,其中真正的高地是在东边,龙陵当地人把它叫做老东坡,实际上它是由一组山头组成的,日军把它命名为一山、二山、三山、四山、五山、六山、七山,我们就把龙陵东边的这些高地都拿下来了,从防御态势来看,我们基本上对龙陵形成了一个半包围。但是,日军就在龙陵的城根进行了坚守防御、顽强不退。

    在打老东坡的过程中,有两支部队表现特别好,一个叫新28师。这个部队前期打过松山,打了一个月却打不动,然后交给了第八军。于是,部队又掉回到龙陵。二战龙陵的时候,老东坡这个六山,最高的这个峰是由新28师打下来的。它在龙陵吃过一个月的亏,在龙陵用鲜血和生命交了学费,积累了一些经验,结果打龙陵的时候,经验就明显的比其他部队要强。另外一支部队是87师的260团,260团当时采用了敢死队引导步兵冲锋。那时候有一个在淞沪会战的时候就已经是全军英模,获得过华胄荣誉勋章的失去了职务的人,他率领30人的突击队、敢死队,引导260团冲锋,占领了另外一个次高地,这是当时二战龙陵中两个比较精彩的战斗。

    到了8月23号、8月底以后,日军的龙陵守备队队长小室钟太郎说,在这种态势下,我只能守两天。这个悲鸣后来就引来了日军的整个大动作,这个大动作就叫做断作战。但是策划断作战的时间还要提前,因为龙陵的紧急情况导致断作战节奏加快了。这个阶段日军把缅甸的兵力调上来了,但是发现了一个情况,就是日军一旦转守为攻以后,它的力量就明显的不如它在守的时候效能高。腾冲和松山这两场战斗,都是日军守我们攻,但是一旦它转守为攻后,攻击力量就明显不足。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挫败了日军15天,也就是两个星期的攻势。断作战是一个叫辻政信的日军参谋策划的,日本人认为这是会战的开始。日本人在军事上概念非常清晰和严谨,他认为前期的作战叫坚守防御,他不认为是会战,会战必须是由兵力要在一个什么样的规模上,这个时候日军成立了33军,来指导两个半师团的兵力来打这场断作战。

    日军第二师团本来在缅甸最南边担任海岸防御。当时是怕英军从海上进攻,但是一直呆在那没有太大的用处,为了发动断作战,日军把第二师团调上来了。第二师团成立于仙台市,这个部队也是很可憎,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制造者。断作战什么原因?日军策划了一个攻势叫钳形攻势,以滇缅公路为中线,然后56师团在龙陵的西边打,第二师团在龙陵的东边打,两者形成一个钳子的攻势,最后准备在龙陵北边的勐连坡会合,然后从这里开始沿滇缅公路挺进救援松山。

    它失利的原因是第二师团攻不动了,我们的防御非常顽强。它的目标线是古泽山到六山这条线,这样的话,56师团和第二师团并肩沿滇缅公路向松山挺进。但是它没有实现,看起来是咫尺之遥,三山到六山,不是太远,但是它就是打不动了。在这个期间,我们另外两支部队,也就是围攻松山的部队和围攻腾冲的部队在蒋介石的严厉电报催促下,就拼命地作战,结果,分别在9月7号和9月14号先收复了松山和腾冲。日军断作战的目标是救援那两个龙头的,结果9月14号腾冲日军守备队一覆灭以后,已经失去了断作战的意义,于是9月15号断作战停止。这就是第三阶段,日军攻我们守,把它给挫败了。

    第四个阶段是三战龙陵,从9月中旬到11月初,这个阶段叫充分准备,一举攻克。9月18号发生了一个特别大的事,日军高层逼迫龙陵守备队长小室自杀。9月15号日军下命令放弃断作战,把主力又全部退回到芒市去了。这样还是让原来的龙陵守备队继续在那儿死守着,也没有加强。这个时候,第二师团在龙陵南面的这一组高地上,就是在它已经打下的这一组高地上。就像一个汉字的凸,龙陵守备队是凸在前头的那一股,第二师团待在后面,龙陵守备队觉得我们已经扛了三轮,结果这个时候又放弃我们。于是小室认为我可以不守龙陵县城,我要退到龙陵南边,他准备把城区放出来,准备向南退一些。但是这个消息上去以后,56师团和33军严厉逼迫,而且辻政信亲自给他打电话,威胁他,说芒市已经派出了宪兵队,在战场上要执行军法。他自己认为这个军的命令是可以让他有弹性的,但是被否定了,所以他就在龙陵的后土坡切腹自杀,然后再让他的助手把他的头砍下来,用了这种残忍的方式表示抗议。

    在这期间又发生一个事,日军断作战把主力军团撤到了芒市,我们在这个期间居然不趁胜追击,在9月15号统帅部居然给龙陵远征军放了长假。因为9月15号,远征军觉得兵力不够,这个时候已经来了增援兵力了,也就是200师和36师都已经从不同方向过来却仍然不够,结果卫立煌让弗兰克·多恩到统帅部去要兵。但是1944年的9月15号是中国抗战中最暗淡的一天,因为东线战场桂林陷落。也就是豫湘桂作战,日军也画句号了,占领桂林。那是我们战斗力的一个增长点,东线战场的战斗力最大的就是桂林,因为桂林有美军一个特别庞大的机场,飞虎队的空军力量全在桂林机场,结果日军把桂林机场占了。东西两线的交困同一天发生,摆在了蒋介石的前面,他几乎是崩溃了。

    所以他这时候强烈要求在缅北的史迪威,不要再让打下缅北密支那以后一直在休假的部队再休整了,让中国驻印军迅速进攻八莫,这样的话,滇西这方面压力就会轻一点,就不会再去要兵了。但是史迪威因为驻印军损失很大,这时候他还在给部队放长假的过程中,他拒绝了蒋介石。蒋介石就说那我就让滇西的部队撤回来,实际上这很可能是一句气话。但是这句气话就让史迪威抓住了辫子,史迪威就一封电报告到了加拿大魁北克盟军统帅部。9月19号,以罗斯福总统名义给蒋介石发了一个电报,这个电报可以说没把蒋介石当成一个国家元首,基本上像训部下一样。而且史迪威这个人有一种很刻薄的个性,他拿着这个电报亲自当着蒋介石的面念,这导致了后面两个人关系的彻底破裂。

    美国政府为了安抚蒋介石,由史迪威亲自来授勋,但是两个人的目光都不接触,实际上在抗战后期,他们两个人的关系、两个人理念的冲突等等影响了中国抗战的命运,甚至抗战以后的命运也由此种下。所以小小的滇西战场,实际上影响了中国历史后面的走向。

    在这个过程中还发生临阵换将。宋希濂误报收复龙陵,然后又撤兵,导致的恶果积累,蒋介石、卫立煌也受不了他了,就让他下课。原来的副总司令兼第六军军长黄杰就暂代了指挥官。三战龙陵最后的总攻只是用了5天,也就是从10月29号开始攻击,到11月3号龙陵就收复了。

    收复龙陵这个仗是怎么打的?等于是先关门。正面跟龙陵守备队顶着的这个部队先不攻击,先让左右两翼在芒市和龙陵之间,先把公路卡断,东边是第二军,右边是第200师。第二军当时打的是红岩山,先把左侧这个门关上,在关门战斗的同时,攻城战斗同时也开始了,首先把龙陵日军还占领的高地占领了。

    在11月2号的战斗中,黄杰自己在望远镜里看到了精彩的一幕,有一个阵地已经失守了,日军冲上来了,但是突然在战壕里爬出来一个兵,一口气连投40多个手榴弹,居然一个人打退了一次进攻。黄杰在望远镜里看到以后很振奋,当场就宣布先给这个兵奖励一万块钱。第二天,他又亲自接见,并和美国顾问一起跟他合了个影。11月3号胜利了,我们举行了部队入城和升中美两国国旗的仪式。

    关键词:
    [phomead]6[/phomead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