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资讯 > 社会评论 > 给情感来一份“安全冗余”
  • 给情感来一份“安全冗余”

    时间:2017-05-13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墨攻

    马上就是母亲节了,一个很温馨的节日,但在之前,却有则新闻读起来让人感觉如鲠在喉。据昨天的《钱江晚报》报道,2011年,因担心照顾患病的老伴吃不消,在儿子的劝说下,董爷爷和老伴住进了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初看是一个孝子的故事,实则是怀了谋夺房产的歹意。当董爷爷把名下的3套房子过户,且老伴于2012年过世后,两个儿子5年来再没去福利院探视,甚至小儿子还断掉了每月3000元的赡养费。

    同样是粮食,只不过有的人吃的是饭,有的人吃的却是饲料:空长了身子,没有情感温度,只有利益算计。哀莫大于心死,居住面积仅有20多平米的董爷爷想去法院起诉小儿子,把房子拿回一套养老。但律师告诉他,房子是拿不回来了,只能状告儿子不尽赡养义务。到底要不要告,对此,董爷爷显得很犹豫。

    “试观乌鸟反哺,羔羊跪乳。禽兽尚知孝。可以人而反不如乎。”某些人作为高级灵长类动物,却连“禽兽”都不如。有人说,当我们既没了父亲,又没了母亲,我们就成了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孤儿。因此,即便再有苦衷、再有理由,我也无法理解这样的冰冷与绝情。即便这样,作为父亲的董爷爷还在考虑要不要告儿子。这种迁就更是让人心酸不已。

    或许有人会说,董老爷子一点也不智慧,应该把房产攥在手里。暂且不说这有“马后炮”之嫌,即便这样做了,又能怎样呢?没有利益算计的,父母手里即便半根毛线都没有,儿女一样孝顺有加。进一步来看,“挟房产以令子女”何尝不是一种利益算计呢?当孝顺需要以精于算计为代价,这样的孝顺又与算计有什么区别?而这样的“假儿女”又怎么配得上父母的真遗产?

    常言道,亲兄弟明算账。其实,类似的思路一样可以适用于长辈与晚辈。毕竟,当血缘亲情都不能指望的时候,只有法律可以护佑当事人的尊严。最近,因工作的关系了解到这样一个动向,我所在城市的一些社区正在倡导遗嘱订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一旦长者故去,晚辈在遗产分割可能遭遇的纠纷与危机。遗嘱或许不能带来一个美好的上限,但却可以保障一个有尊严的下限。

    或许有人会说,如果情比金坚,一纸遗嘱不是多余的吗?我的想法恰恰相反,既然情比金坚,多一份遗嘱又有何妨?何况还有可能感情薄若草纸。其实,遗嘱的功能有点像结婚证,它意味着法律的认可。就像离婚并不美好,但法律的盖戳可以给弱势者合理的保护一样,遗嘱可以避免逝者“死不瞑目”——发生生前不愿见到的一地鸡毛,也是对配得起自己爱的人的一种保护。唯一的区别在于,结婚证是必须的,而遗嘱却是自选的。

    一句话,我的意思是,在这个遽变的时代,情感或许需要法律带来的“安全冗余”——不是不相信爱情、亲情或者友情,只是“为最坏的可能做最好的打算”,仅此而已。其余的时间,还是要选择相信美好,毕竟母亲节前夕,同样有“成都00后女生送的母亲节礼物:亲笔手抄10米长卷《金刚经》”的温情故事。

    关键词:
    [phomead]6[/phomead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