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资讯 > 法制新闻 > “共享经济”暗影蛰伏 您敢让自己的个人信息“共享”吗
  • “共享经济”暗影蛰伏 您敢让自己的个人信息“共享”吗

    时间:2017-05-25  来源:  作者:
    “共享经济”暗影蛰伏 您敢让自己的个人信息“共享”吗发布时间:2017-05-25 15:11 星期四来源:法制网

    最近,有两则看似不搭界的新闻话题不断,引起巨大关注,并与你我的生活息息相关。

    一是继共享单车、共享汽车之后,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共享雨伞等共享经济新形态不断涌现。如,在共享充电宝处,用微信或者支付宝扫描二维码,用户就可以一边逛街一边给手机充电。

    二是公安部指挥破获“2·17”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抓获涉案犯罪嫌疑人26名,其中包括滴滴客服业务外包公司员工、中国联通天津分公司员工等“内鬼”,被买卖的信息包括滴滴打车记录、手机通话记录、淘宝收货地址等。

    不可否认,在滴滴打车、共享单车等给我们带来巨大生活便利的同时,与之相伴的,个人信息泄露的隐患和风险也成为了部分人士的担忧

    据报道,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的程序员曹先生就表示,他不会使用共享充电宝,“我见过很多立式带有显示屏的公共充电桩,每次看到有人在那里充电,我都为他们捏把汗。其实那种公共充电桩本质上就是一台电脑,有内置的集成电路板、芯片,并且靠程序运行。有程序的地方就会有人,有电脑的地方就会有黑客。”

    去年徐玉玉被电信诈骗案发生后,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给整个社会蒙上一层阴影,尤其是在如今“互联网+”、共享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频发,已成为其他犯罪如敲诈勒索、电信诈骗等的上游犯罪。

    如何有力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如何有效防范自己的个人信息被泄露?这些都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侵犯个人信息犯罪高发2016年查获500多亿条

    近年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处于高发态势。

    ·2016年,全国公安机关:

    ·2015年11月至2016年12月,全国法院新收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495件,审结464件,生效判决人数697人。

      ●“两高”首次就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出司解 力度空前

    2017年5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并对在网络公布“人肉搜索”结果、“内鬼”作案入罪标准等做出具体规定。

    ●公安部开展专项行动剑指网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

    近年来,公安部加大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力度。2016年,组织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为期两年的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专项行动,2017年3月,公安部就进一步推进打击整治黑客攻击破坏和网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专项行动进行部署。

    当今,“共享经济”的兴起,基于整个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物联网技术的兴起,并通过芯片传感、全球定位、扫码支付等新型技术支持,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共享平台的安全保障,用户的身份信息、银行卡信息、消费信息、生活习惯等诸多信息几近“裸奔”。

    政法机关在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中重拳出击,大有作为。作为公民,在用微信或支付宝扫码后,对共享平台关于个人信息安全的保障也给予了一定的信任和期待。

    ◆ 依法严惩“内鬼”

    据悉,除了黑客入侵网站非法获取之外,各行各业的内幕人员泄露信息也是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一大来源,“内鬼”已成为此类犯罪的重要主体。

    对此,“两高”司法解释对行业内部人员泄露信息降低了入罪门槛,入罪标准减半计算。

    我国《网络安全法》也对网络运营者在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方面规定了相应的义务,如不能收集与服务无关的信息,不能未经用户同意将收集的信息对外提供,必须落实相关的安全管理措施,保证这些个人信息不对外泄露等。

    ◆专家建议:第三方对共享平台进行安全监测和认证

    关于共享平台对用户信息安全的保障,专家给出三点建议:

    一、共享平台应构建用户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对关键信息、敏感信息进行加密储存;

    二、强化内部管理,建立完善分级操作系统,依法与相关工作人员签订保密协议,并开展信息安全培训与指导,强化信息保护意识;

    三、由第三方机构对共享平台进行安全检测和安全认证,并将有关检测和认证结果向社会公开。

    ◆建立个人网络信用评价体系

    除了实行网络实名制,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与行业诚信、社会诚信体系对接,对那些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者进行有效信息披露和信用惩戒,以行业准入、从业限制等方式,加大对不法分子的社会惩罚,形成威慑。

    据介绍,现实中不乏一些打着共享经济大旗的商家,大肆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和行为信息,以向消费者提供互联网精准营销和精准广告,很多用户在安装了各种五花八门的APP后,个人信息已通过各种渠道泄露。

    如今,现实生活中的诈骗已从传统的广撒网式诈骗向掌握用户个人信息的精准诈骗升级,我们更应擦亮眼睛,一方面从源头上防止个人信息泄露,保持慎重,若非必要不要轻易将个人信息提供给他人,如使用免费wifi等。另一方面当个人信息泄露并被他人不法利用时。一定要多方查证,提高警惕,防止被电信诈骗或敲诈勒索,如若发现泄露渠道,可及时举报。

    延伸阅读:请抱走,您应该知晓的防止个人信息泄露网络安全小技巧!

    ①不随意填写问卷,不为免费获得小礼品而随意留下联系方式;

    ②快递单据不随意丢弃,虽然现在为了防止个人信息泄露也出现了“笑脸”快递等,但也不能大意;

    ③车票机票正确处理;

    ④打印店打印后立刻删除打印信息;

    ⑤电脑安装防火墙;

    ⑥正规网站上网、购物;

    ⑦不随意接收或者打开陌生的邮件

    ⑧不要轻信QQ,微信的广告或促销信息,尤其是涉及到填写隐私信息的。

    法制网:王芳 王泽艳 综合整理

    关键词:
    [phomead]6[/phomead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