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资讯 > 法制新闻 > 评论:英模甘于“隐形”,社会不能遗忘
  • 评论:英模甘于“隐形”,社会不能遗忘

    时间:2017-06-20  来源:正义网  作者:张玉胜

    英模甘于“隐形”,社会不能遗忘

    《华西都市报》日前报道,四川省泸州市总工会和纳溪区总工会相关领导和镇、村干部一起,来到纳溪区丰乐镇石通村三组,将9800元补助金交到了省级困难劳模杨顺碧手里,并向她致以崇高的敬意。已经85岁的杨顺碧老人接过补助金,诧异不已:“我获评省劳模已经55年了,从来没有向别人提起过,没有人见过我的劳模奖章,你们是怎么知道我的?”原来,不久前,泸州市总工会在清理过去的劳模档案资料时,发现了杨顺碧的劳模档案。

    人们习惯把英雄与模范并称为“英模”。英模承载着国家光辉历史的记忆,既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和闪亮坐标,也是一个社会的中流砥柱与价值引领。杨顺碧老人将曾经荣获的省级“劳动奖章”一藏就是55年,从不向人提及,彰显出淡泊名利、甘于“隐形”的高风亮节;泸州市总工会发现劳模并主动送去温暖、帮其解困的积极作为,同样值得肯定,带给人们有益启示:英模可以选择默默无闻,但社会却不能遗忘英模。

    透过新闻报道,人们不难感知杨顺碧老人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更敬佩其从不居功自傲、不谋任何回报的博大胸怀。老人以藏匿奖章的方式淡化荣誉,甘于与孙儿相依为命的贫困生活,并非是对政府给予的褒奖毫不在意,而是缘于其不事张扬的道德品格,以及对“饿不着,冷不着”生活标准的自我满足,即便是在被中断低保救助的两年,老人依然对外坚守秘密,三缄其口。

    在现实生活中,像杨顺碧这样的“隐形”英模不乏其人。《英雄儿女》中朝着步话机高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主人公王成,其原型就是一直默默生活在辽宁锦州市大岭村一户普通农家的83岁老人蒋庆泉;如果不是窃贼偷走了老人珍藏的4枚奖章,或许没有人记得安徽阜阳市美容保健公司退休职工孙玉安曾是全国优秀工会积极分子、全国劳动模范获得者。

    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族梦想,呼唤对见义勇为、无私奉献、乐善好施等传统美德的回归与弘扬,期待各行各业涌现出千千万万的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楷模,而对崇尚英雄、知恩图报和有情有义的价值坚守同样不可或缺。但曾几何时,风光一时、沉寂一世却成为许多英雄模范的悲情常态,“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生活尴尬屡见不鲜。这种反常现象值得关注与反思。

    如果说选择沉默和低调反衬出英模的无私与高尚,那么漠视和遗忘便是社会对英模的不公与不义。我们感佩杨顺碧老人藏匿奖章的善良与质朴,更当效仿当地总工会感恩英模为其解决生活困难的责任感。铭记英模事迹、学习英模精神,为英模排忧解难,是各级政府与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这需要建立和完善发现英模、追寻英模、关爱英模、救助英模的常态化机制,而不是寄望于偶然发现或媒体曝光。

    关键词:
    [phomead]6[/phomead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