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资讯 > 法制新闻 > 评论:GPS定位扶贫干部 到底合不合适?
  • 评论:GPS定位扶贫干部 到底合不合适?

    时间:2017-07-01  来源:新京报  作者:王言虎

    原标题:GPS定位扶贫干部,只是治标而已

    用GPS定位扶贫干部,或许可以减少不作为,但无法根治不作为,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美国记者格雷格・米尔纳在《精确定位:GPS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中收录了很多盲听GPS导航的例子――

    一对日本夫妇在澳大利亚把车开进了海里;一位男子把宝马开到了悬崖边;一对瑞典夫妇本来要去Capri,结果跑到了Carpi。他无非是想说,技术也有缺漏,GPS并不万能。

    但在咱们这儿,一些地方公共部门似乎挺迷恋这项高科技。

    近日,据新京报报道,榆林市扶贫办文件称,将进一步加强对扶贫干部的工作管理,对全市参与扶贫工作的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实行GPS定位管理,严格签到制度,及时更新工作状况。

    榆林市扶贫办之所以动用GPS管理驻村扶贫干部,直接诱因是米脂县4名官员因扶贫不力被免职,不惜动用高科技手段“查岗”,这么看,榆林扶贫办也是其心甚笃。

    不过,GPS定位很容易给人一种“监控”的意味,所以这一手段在舆论场也引发不同意见:有人说,跑业务的早几年前就被GPS定位了,扶贫干部你别矫情;但另一部分人却说,定位扶贫干部涉嫌侵犯干部的隐私权,还是算了吧。

    那么,用GPS定位扶贫干部,到底合不合适?

    其实,定位扶贫干部,很难说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扶贫本身是扶贫干部的分内工作,关涉公共利益,拿着纳税人的钱尽心尽力扶贫,是题中之义。况且,GPS监控的是扶贫干部的工作内容,并非私生活,扶贫干部的工作时间的行踪被知晓,并无不妥。之于公共利益,公务员的隐私权应有一定让渡。

    定位监控的效果在于制造一种压力,阻止扶贫干部擅自脱岗,是治理庸政懒政手段之一种。这种利用技术手段精准治官的手法,在湖北、重庆等地也被采用过,但引起不小争议。至于效果如何,恐怕也挺值得说道。

    GPS定位看似是对人的定位,但实质是对手机的定位,是对一个智能设备定位。扶贫队员若想作假,完全可以“人不在手机在”。况且,你有凿子箭,我有锁子甲,据业内人士说,已经有软件可以破解GPS定位。

    所以,如果扶贫干部想逃避定位,并不是没有办法。况且,下乡扶贫是一种工作内容,而GPS只能监控到人,扶贫队员在街上移动是走街串户调研还是无所事事瞎溜达,GPS是监控不到的。技术的缺陷暴露无遗。

    所以说,管理扶贫工作靠只能靠制度约束,而非技术。换言之,用GPS定位扶贫干部,或许可以减少不作为,但无法根治不作为,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与其用GPS监控扶贫干部,不如密织监督的笼子,就像之前做的那样,发现一个,免职一个,危及扶贫干部的饭碗了,他们自然也就不敢了。

    王言虎(媒体人)

    关键词:
    [phomead]6[/phomead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