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资讯 > 文化教育 > 西湖区“区校联姻”擦出高校经济双赢火花
  • 西湖区“区校联姻”擦出高校经济双赢火花

    时间:2021-05-21  来源:  作者:

    近日,“文一路科创大道”中轴线上,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杭电)老校区“焕新”复出,杭电数字经济创新科技园正式开园。

    它的近邻,位于文二路125号的浙江师范大学杭州校区,去年底打造了浙师大智慧儿童教育创新创业园,同样成为推进学前教育多领域融合发展的产学研平台。

    高校“搬”走了,纷纷变身科创园,城西文教区找到了转型升级的“密钥”。

    而放眼整个西湖区,从试点浙大科技园,到特色小镇遍地开花,再到建设中国新型大学第一城,西湖区的区校“联姻”,历经时间的考验,走出了一条“真爱”之路。

    杭电老校区变身科技园

    沿着文一路一路向西开,老远就可以看到,杭电的校园已经变得有些不一样了。

    北边实验大楼,外立面已经翻新成了“科技冷色调”,科技感扑面而来,事实也正是如此——这里已经入驻了20余家科技公司和研发平台。西边的工字楼也迎来了“新主人”,这里入驻了诸多科技公司,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成了大家口中的“高频词”。

    科技园大厅里,暖视科技、德其寿生物科技、翼管云科技等公司的LOGO已经“上墙”。“我们公司已经入驻了科技园的实验楼,办公条件很棒,园区的科创氛围极佳。”暖视科技负责人丁磊对公司的发展很有信心。

    2010级校友金洁再次回到母校,就是来创业的。“我们可以吸收科技园的资源,再结合‘杭电系’芯片与智能硬件的学科优势,打造‘自主可控’无人系统与人工智能方案,应用于教育与产业。”金洁指着展台上“展翅欲飞”的无人机,兴奋地向大家介绍。

    杭电所在的城西文教区,曾经是浙江诸多大学的发源地。然而,随着本世纪初大学相继外迁,老校区看起来有些“破落相”——校区规模小、基础设施落后、校区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开始暴露。

    “老校区基本不承担教学任务,显然需要重新定位,才能让老校区焕发新生机。”杭电校长朱泽飞坦言。

    一直领跑全市数字经济的西湖区与电子信息特色立校的杭电,显然“想到了一起”——把杭电文一校区重新改造,改善环境,并重新定位,使其成为数字经济特色园区,主动融入西湖区数字经济版图。

    2020年5月29日,杭电与西湖区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决定在文一校区共建数字经济创新科技园。“目前一、二期已经完成,包括对地下管网、道路的重新修建,学校北门、围墙和广场的新建,以及楼宇外立面及停车位的改造等。随着三、四期的开启,这里将成为创新创业的梦想地。”西湖区城投集团杭电数字经济创新科技园运营负责人宣芝萍说。

    区校“联姻”的三次迭代

    杭电数字经济创新科技园的布局,正是西湖区大力推进“高校经济”战略的重要一环。

    曾经的西湖区,以“三头经济”闻名——鱼头、猪头、石头,分别代表了渔业、农业、采矿业。“当时所谓的产业,就是依靠自然资源吃饭。”西湖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说。

    改变起源于高校的进驻。

    一路向西,从老浙大、老杭大,到浙大紫金港校区、小和山高教园区,再到西湖大学、国科大杭高院等新晋“顶流”,区内46所高校及科研院所为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提供了契机。

    从2000年开始,以浙大为核心,西湖区布局浙大科技园。同年,浙大科技园被认定为全国首批大学科技园,聚集了一批大学生创业者、创业团队。20年间,浙大科技园已孵化培育科技型企业1800多家。这被称为西湖区打造“高校经济”的1.0版。

    彼时,中部的浙大科技园繁荣向上,南部的中国美院国家大学科技园也紧跟步伐——成为全国第一个以艺术创意为特色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累计引进企业268家。

    2015年,在一座废弃水泥厂之上,西湖区与中国美院、浙江音乐学院合力打造的艺创小镇涅槃而生,一批文化创意产业繁荣发展,成为全省唯一一家文化创意特色小镇。此外,与浙江大学合力打造的紫金众创小镇,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成功培育一大批科创型企业。至此,“高校经济”2.0版面世。

    始于去年,西湖区和西湖大学合作探索大学城建设模式,以西湖大学云谷校区为核心,合力建设中国新型大学第一城;紫金港科技城全面提升改造,与浙江大学的合作空间进一步拓宽;之江文化产业带依托省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加强与中国美院、浙江音乐学院的深度合作。

    “西湖区区校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大学科技园1.0版、到特色小镇2.0版、再到大学城3.0版的质的飞跃,区校合作空间层层递进。”西湖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产学研”平台反哺区域发展

    复盘西湖区高校经济发展全过程,不难发现,高校经济瞄准了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文化创意等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了区域的产业升级。与此同时,产业升级亦反哺高校,推动产、学、研加速融合,让平台成为创新力量的载体和落点。

    去年3月,三墩镇改造了2.5万平方米的楼宇,与浙大创业创新学院共建的产学研发展服务中心正式启用,已入驻53家企业,其中不乏华为杭州新工业赋能中心、纳米研究院、清创智港等重点项目;西溪街道浙商大创业园成功开园,招引了游侠客、子默互动等知名成长型企业119家。

    据不完全统计,西湖区孵化高校企业2349家,近两年内有172项科技成果实现转化。其中,一些“高精尖”技术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便民服务。

    比如,西湖区居民在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甲状腺超声检查,在探头检测后,只需0.5秒时间,图像分析报告和检测结果就通过一款名为“DE超声机器人”的人工辅助诊断系统自动生成。“DE超声机器人”的背后,是西湖大学孔德兴教授的研发团队。如今,该系统已在全区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用。

    去年6月,西湖区发布《西湖区关于大力发展高校经济的实施意见》,“高校经济圈”的概念第一次正式提出——今后要全方位整合区域内高校院所创新资源,打造“1+3”高校经济集聚区。

    “1”即“一带”,打造文一路科创大道,以文一路为中轴线,盘活周边老文教区校资校产,重塑西湖老文教区科创活力。

    紫金港片区、之江片区、小和山片区正在通过“大学城+产业园区+特色小镇”的模式,打造各具特色的高校经济生态圈,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动力。

    【专家声音】

    打造区校共生共荣的“西湖样板”

    杭州市委党校经济教研部讲师 韩芳

    美国硅谷的雏形是20世纪50年代的斯坦福大学高科技工业园。70年来,硅谷与斯坦福大学琴瑟和鸣,相得益彰:硅谷迅速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经济的制高点,斯坦福大学迅速成为世界顶尖大学。

    西湖区作为杭州市高校科研院所资源的集聚地,努力奔跑在探索“培育高校科研院所与科创企业双向交流机制”的最前沿。我深信在西湖区,不仅会有更多的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而且会形成更多的“巴斯德象限”——由解决应用问题而产生的基础研究,助力“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打造。

    关键词:
    [phomead]6[/phomead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