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澳门新闻 > 澳門手信店家:將家族傳統和鄉情“揉”到糕餅裡
  • 澳門手信店家:將家族傳統和鄉情“揉”到糕餅裡

    时间:2018-07-20 22:38:47  来源:人民網  作者:

      香港新聞網7月18日電 據人民網澳門7月17日電 在澳門阡陌縱橫的街巷間,美食是“隨遇而安”的事情。或在別具風格的葡式建築間,又或拐過一條斑駁了磚瓦的舊巷,街口忽然就飄來食物的香氣,不起眼的店鋪前大排長龍、客似雲來。這座面積僅30多平方公裡的海濱小城,薈萃中西特色,擁有百樣滋味,是繼成都及順德之後,第三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創意城市美食之都的中國城市。

      美酒佳肴留住食客腳步,但在離開之時,來澳門的人們總免不了帶上葡撻、杏仁餅、雞蛋卷、老婆餅、花生糖等精美餅食以作饋贈,澳門人統稱為“手信”。隨著這些“可以帶走的味道”成為澳門新的城市名片,一些本地品牌漸漸被游客所熟知,也有些“家傳”老店因為堅持手作成為另一道“美食風景”。

      官也街,是澳門氹仔具標志性的街道之一,晃記餅家的店主高培基,每天都會經過這條人頭攢動的老街。“聽長輩說,家族的餅店在光緒年間就開業了,那時候的氹仔還是小小漁村。百年過去,家族生意已經傳到第四代,澳門也變成了國際化的美麗城市。”

      美味總要經過時光的沉澱。歲月變遷,高培基店裡的老婆餅卻堅持著代代流傳的手作工藝,全部純手工捏制和烘烤,呈現傳統的風味。“面團要反複揉搓直至極富韌性,壓平壓扁後包上和好的冬瓜餡,用掌心按平,在烤盤內鋪好,然後均勻地刷上蛋液入爐烘烤。”說起做法,高培基拈熟於心,與其說在訴說著一門手藝,不如說在講述著充滿傳承和回憶的家族故事。

      隨著時代的變化,高培基和夥計不斷研制符合時尚潮流的新口味,但堅持手工制作這條規矩,卻從未改變。不足兩層樓的小店裡,處處懸掛著這個家族的合照和家訓,制作間內金字撰寫的“誠信為本”四個大字尤為顯眼。“面對不斷增長的海內外游客和銷量,做到純手工制作的確辛苦。”高培基說,“但這門手藝是爺爺手把手教給我父親,我父親又手把手教給我,我還是希望將這個家族的傳統不斷延續下去。”

      始終如一的美味,歷久彌香的味道,征服了全球食客的味蕾。駐足街頭,吃上一份剛出爐的手信,不僅僅是在品嘗食物本身的味道,更能體會這座城市中的手藝人對食物注入的情感和堅持。

      議事亭前地的喧鬧漸漸遠去,側身走進窄窄的夜呣街,身處林立的老舊居民樓,鼻尖突然被甜香“突襲”。抬眼望去,灰黑的樓面中,一塊紅底黃字的招牌格外顯眼,小小的店面內,四五個活計正有條不紊的制作、烘烤和包裝,各類杏仁餅餅盒堆滿了半個橱窗。

      就是這樣簡單的鋪面,卻是一家擁有50年歷史的老店。老板李志勇從父親那學下“碳烤杏仁餅”最古早的做法,傳承不變,將半個世紀前的市井味道原汁原味地保存了下來。

      每天上午剛剛開門,店門口便排長隊,老板和夥計卻不急不躁,耐心地現場制作當日售賣的杏仁餅。鹽焗過的杏仁被均勻砸碎,滿滿鋪在木制模具的底層;用餅刀推平細膩研磨的綠豆粉,蓋在放好的碎杏仁上;最後邊按壓邊鏟去多餘的粉末,杏仁餅的口感是否能够韌而不硬、恰到好處,全在這一壓一鋪之間。另一邊,一位有著40多年經驗的老師傅,將薄如紙片的蛋黃和肥肉用綠豆粉蓋實,用巧勁從模具中取出放在竹筐,等待著上炭爐烘烤。

      “豬肉的香、蛋黃的鹹、杏仁的脆,要和綠豆粉的滋味融匯一體,全靠這一爐炭火的催化。”李志勇介紹,半個小時的烤制,單純依賴人力不斷挪動籃筐以便使受熱均勻,烘烤完成後的杏仁餅去除了水分,將原料的味道最大限度激發出來,咬下去够脆卻不噎嗓,品相完整不掉粉,才算合格。“剛出爐的杏仁餅拿到手還是溫熱的,感覺特別吸引。”一位專門從香港來買餅的客人這樣說。

      李志勇的店鋪是很多澳門傳統家庭奮鬥故事的縮影。上世紀,隨著澳門航運業的逐漸成熟,福建、廣東等省的人們攜家帶口來此扎根,在推動城市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家鄉味道。久而久之,不少家庭式的餅店應運而生,糕餅也不再只是單純的充饑食物,漸漸變成充滿意味的饋贈禮品,為遠離故土的人們送上一份熟悉的回味和思念,充實了這個漁港的滋味。

      揉進了家族記憶,加入了思鄉濃情,澳門的手信制作人們,將一門手藝淬煉的爐火純青,為這座城市添上美味的同時,更增加一抹充滿回味的美食故事。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