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金融理财 > 用鸵鸟精神积累财富
  • 用鸵鸟精神积累财富

    时间:2017-01-26 14:52:15  来源:  作者:

    打工十年不如炒房一年的,辛苦干实业不如搞金融的,出售点资产就挽救一个上市公司的,等等很多现象不由得让我们产生怀疑,长期以来我们坚持的勤劳致富是不是不适合这个时代了?是你我错了,还是环境错了?

    2000年以后,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影响下,财产逐步积累增加。这对收入结构产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个改变已经大到了可明显感知的地步。到2015年,我国居民可投资的资产已经达到了129万亿,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129万亿资产波动个10%就意味着十几万亿的财富增减,而每年GDP中工资总额也就这个水平罢了。2015年股灾的时候,有很多朋友都吐过槽,话说一年工作就白干了。

    所以,现实情况是,即便一年下来辛辛苦苦工作,但是因为没有处理好财产性收入问题,照样一无所获的也大有人在。我想,这可能就是大家普遍吐槽勤劳致富不管用了的原因吧。

    中国的人们把勤劳致富当做信仰,然而时至今日,勤劳依然不会错,它仍然是财富的初始来源,并且会越来越高,但是由于财富存量的积累,勤劳与致富之间却不一定能够成为必然的结果了。从边际上说,我们有一半左右的收入增加要取决于财产性收入的处理,而对财产性收入的处理随着时间的增加又会大到难以想象的地步。

    试想一下,两个同样勤奋而又努力的人,他们每人的工资收入都是2万块,他们每月都会把8000块存起来形成财产。一个人财产处理的不好,平均每年收益5%,而另一个人懂得如何科学处理,平均每年收益15%。20年后,他们的财富差距会有多大?前一个人财富会是330万,后一个人是1200万,相差接近四倍。如果是到30年退休时呢,前一个人会是660万,而后一个人已经是5500万了,差距就快到十倍了。十倍的差距,可能即便累吐血了,也赚不来这么多工资性收入吧。

    其实,这种劳动报酬和财产性收入之间的结构问题并不是今天才发生的,事实上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每次繁荣时期都会伴随这个现象。我们的汉字中有“挣钱”也有“赚钱”,都是获得收入,区别在哪?区别就在一个是用“手”去争,这是靠勤劳的部分,另一个是靠“贝”去“兼”,这是财产性收入的部分。长久以来,我们大部分人都习惯于靠勤奋努力致富,但是对于已经对我们收入和未来财富影响越来越大的财产性收入却很陌生。

    对于陌生的东西我们往往首先采取的处理方式是当鸵鸟。就当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依然在熟悉的领域埋头苦干。当发现身边的人越来越比自己富有,并且随着时间的拉长这种差距越来越大时,吐吐槽了事。但吐槽过后,面对每年两位数的货币增长环境,还是不得不去面对辛辛苦苦挣来的财富被不断的稀释问题,于是我们焦虑了,鸵鸟当不成了。

    我们被迫要走入财产性收入这个陌生领域,进去之后先是一通乱闯,炒股,炒楼、炒期货,凡是见过的都炒,最后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赚钱了,运气好点的累个半死但一无所获,大部分人获得的是负收入。这时候,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焦虑又开始了,甚至价值观都开始出现动摇。怎么办呢?

    绝大多数人从来不缺乏勤奋和努力,因为这是我们的文化基因,已经成为习惯,这个不用去强调,再辛苦,喝完鸡汤睡一觉第二天又会依然努力。我们缺的可能更多的是勇敢,但是只有用正确的理财姿势进入陌生的财产性收入领域才是勇敢,没有掌握正确的理财姿势就去乱闯的,那个不叫勇敢,那个叫傻瓜。

    理财从来就不是炒股票、炒房子,更不是请客吃饭,这些与科学理财是有本质区别的。炒股票这些本质上还是属于挣钱的范畴,投资是个专业的手艺活,没个10年是成不了事的,这个并不适合大多数人。财产性收入是要通过科学理财获得单纯的钱生钱的收入,是不该花费太多精力和时间的,我们的精力和时间还是要放在勤劳、努力和美好的事物上。

    所以,这就是“钱生钱”的魅力。(文/运帷 图/网络供图)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