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金融理财 > 河北融投担保违约两年悬而未决:债权行清收陷入僵局
  • 河北融投担保违约两年悬而未决:债权行清收陷入僵局

    时间:2017-03-08 22:42:00  来源:  作者:

    时至今日,河北融投数百亿级担保违约危机,仍悬而未决。

    在河北融投代偿履约实质性停摆的两年间,受牵连的金融机构债权人从未放弃追偿。在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官网上有关河北融投的18个合同纠纷判决书中,有7家金融机构作为原告发起诉讼,法院均判处河北融投偿付履约。

    但令数个债权行颇感无力的是,即使他们集体胜诉,却陷入无法将河北融投作为被执行人、无法处置反担保物的清收僵局。

    这一场延续两年之久的爽约,几乎一棍子将河北省境内企业和增信机构集体置于信用缺失的尴尬境地。有银行人士甚至直言“不敢发辽宁的债,不敢放河北的贷”。或许这样的说法过于偏颇,但目前金融机构已经对河北辖区内的授信企业提高了准入标准,却是不争的事实。

      “我眼睁睁看着它从关注到不良”

    从河北融投(曾为国内第二大担保公司)所担保项目大面积违约,到该司被河北省国资委调整管理层、启动内部整顿并暂停所有存量业务,再到十家信托、基金公司公开上书省委要求河北融投履约,最后到河北融投原董事长被正式批捕……2014年末到2017年初,两年多由河北融投担保违约引出的大戏,丝毫没有落幕的意思。

    期间,河北省政府曾有过安抚债权方的举措,2015年9月出台《河北融投担保集团风险处置工作方案》,并成立了省级资产管理公司来做为风险处置的载体。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个省级AMC可用资金规模过小、处置手法有限,处置方案整体进展缓慢。

    正因如此,包括信托、基金公司在内的十余家金融机构连续2015、2016年两年上书陈情河北融投违约引发的重大风险。第二次向政府“求救”的范围更大,还加入了近五年累计在河北信贷投放达500亿元以上的大中型股份行,他们都呼吁希望河北省政府能出台“切实可行”的方案。

    故事没有按照一个正常的“政府出面干预,相关企业兜底”的剧本走。截至3月7日,记者拿到的征信数据显示,河北融投对金融机构担保余额为180亿元,其中,对包括石家庄当地银行和多家股份制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担保金额超过10亿元。对非金机构的担保金额,未有确切数据,但依据此前媒体报道的河北融投总担保额500亿来看,包括民间融资平台在内非金机构受波及的金额要更大。

    为河北融投担保企业融资的持牌金融机构正承受着180亿元的风险敞口,而这风险敞口很大概率正变为实际损失。

    “我眼睁睁地看着这笔贷款从关注到不良”,某股份行内部相关人士说。该行2015年初发放各类融资户数近40户、金额近7亿元,截至2016年10月末,这些担保融资项目除银行方到期收回、更换担保继续合作以外,绝大部分项目已违约形成不良。

    更为重要的是,本应对化解包袱起关键作用的、2015年末成立的升级再担保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到目前所起的作用仍不明朗。“一年三个月了,我个人觉得他们(指河北省再担保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观望情绪比较浓,一不对正常经营的企业通过再担保增信等措施重组转化,二不对“僵尸企业”(停产、复产无望企业)办理资产转让和业务承接。我们去年给政府的上书也说到了这点,但还是石沉大海”,另一名股份行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债权行清收陷于僵局

    截至3月7日,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官网上共有18个涉及河北融投的借贷/合同纠纷判决书。其中有8起诉讼原告为金融机构,分别为两家投资机构、一家信托、四家银行。他们分别为北京融发联尚投资管理中心(一审)、邮储银行(二审)、河北翼康投资有限公司(二审)、渤海国际信托(二审)、建行(一审)、兴业银行(601166,股吧)(一审,两个案子)、光大银行(601818,股吧)(一审)。最执着的当属兴业银行,其最新的一个诉讼于去年7月8日立案,彼时河北融投受债务危机的影响,业务其实已经停摆整整一年半了。

    这8个借贷/合同纠纷,金融机构全部胜诉,法院均判处河北融投应依约承担连带偿还责任。但债权方在申请强制执行过程中,均被告知“暂缓执行”。

    “法律规定正常流程是6个月内执结的,现在立案、判决都没有问题,可就是到了执行阶段,就没有下文了。我所掌握的情况是,当地政府对河北融投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在石家庄市中院成立了河北融投专案组,将各基层法院涉及该司债务危机的案件进行统一管理。专案组现在的态度倾向于‘拖’,要么不受理,要么暂缓执行对河北融投的强制执行申请。”一位大行河北省分行人士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债权行目前的普遍清收僵局在于:借款人名下核心资产都提供给担保公司作为反担保物;而担保公司因无力代偿未形成应有债权,银行与其均无法处置反担保物。处于企业债务清偿链条前置位的商业银行,面临行政势力的介入都稍显弱势,更别说基金公司。

    “河北不是一直在倡导‘京津冀一体化’的概念嘛,我们公司好几个项目当都投到那边房地产去了,现在这些项目没有一个退出来。我们又不是信托,哪有钱垫付刚兑,所以很多投资人的钱也没有返还。当时那几个项目是有抵押物的,我们到现在也还在走法律流程,争取能处置和变现。两年了,我们老板还时不时去河北融投跟那边负责人碰头。他们的人事变动,我们可以说是一路见证过来的”,一位不愿具名的房地产私募基金公司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针对上述金融机构反应的情况,记者致电河北融投的托管方河北建投集团并以传真形式发出问询,但遗憾的是,截止至记者发稿,该公司未有回复。

    事实上类似性质的事件并不孤立,最近的一桩估计是去年因清偿率过低而两度遭到债权行否决的江西赛维破产重整计划,最终得到法院“强裁”批准,12家债权银行的损失由此将高达230亿元,不少涉事行思及此仍频频呼“心痛”。

    不少受访债权行人士仍旧对逃废银行债务的行径表示谴责,他们同时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是呼吁河北省政府加快再担保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落地,承接和风险化解方案;其余相关各级政府则分别或共同成立“融投问题解决基金”,投入资金按照难易程度逐笔化解河北融投担保风险。

    二是呼吁河北省政府主导成立专项资产管理公司,投入专项资源、引入战略合作方,处置相关资产、转化河北融投在保业务风险。希望当地政府支持理解银行采取法律清收措施解决问题,以加快进度、多措并举化解融投事件风险。

    总而言之,核心思想就是由省政府主导,按照市场化、法制化的思路逐步解决河北融投担保的问题。

    来自银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自2013年至今,仅银协内部通报的700多家逃废债企业就至少导致银行损失上千亿元。就在3月7日 ,银监会副主席曹宇还在两会期间表示,希望打击逃废债通知出台“越快越好”。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