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金融理财 > 齐传钧:企业年金根本问题是规模小 替代率堪忧
  • 齐传钧:企业年金根本问题是规模小 替代率堪忧

    时间:2016-12-24 12:00:01  来源:  作者:

    和讯保险消息 2016年12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论坛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6》发布式在京召开。本届会议以“年金制度深化改革与道路抉择”为主题,邀请部委领导、金融机构、学术单位多位专家发言,同时发布《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6》。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齐传钧出席并讲话。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齐传钧演讲实录: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上午好!

    我们报告办了六次,我也写了六次的企业年金部分的分报告,也和大家见了六次面,企业年金还是那个企业年金,规模还是那个规模,确实讲起来比较困难,但是问题作为学者每年都有思考,思考都有变化,今年在去年基础上肯定有一些新内容的,我向大家汇报一下。

    我特别认同我们中心的郑秉文老师说的,企业年金最大的问题,其实根本问题就是规模太小,这个问题是总根子。我汇报四个问题,三个是对今年具体企业年金运行状况的描述,同时对每个状况、每个特征提出一项大家思考的问题,因为今天下午,包括今天上午后半段,还有很多大咖,还要给出丰富的饕餮盛宴。最后一点我就想对目前面临的企业年金发展规模有限存在的问题提一点自己的看法,值得商榷。

    第一个特征,我们讲企业年金的收益率,我们知道2015年收益率9.88%,再创新高,这个数据大家可能早就知道了。但是我们想说什么?我们是八年来平均投资收益率8%,上午领导也说了,收益率非常好,我们认为也非常好。但是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收益率相对银行存款是不错,但是如果相对工资增长率每年平均13%、14%,过去20―30年,假如未来还按照这个速度增长,名义工资增长率,我们企业年金未来替代率是多少?这个不难算,我们发现虽然平均收益率8%,但是如果工资继续保持这么增长,我们替代率可能堪忧的。

    另外,我们8%的平均替代率应该是不错的,但是你要知道,我们企业年金投资只局限于国内,我们过去十年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好的十年,GDP飞速增长的十年,按理说资本收益率应该和经济增长率差不多的。国外的养老金的投资收益率做得好的10%,但是它是全球化布置的,有些国家增长速度比较高,有些国家增长速度比较低。在我们中国,这不是养老金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资本市场的问题,当然养老金本身可能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这个收益率我们能满足吗?未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如果经济下滑,我们还是这种投资模式,我们还是这种资产配置的模式,我们能不能达到8%的收益率,这值得我们去思考。

    第二个特征,今年发生很大的变化,也是经济转型,既有我们被动地做出调整,也是主动选择的结果。今年基金的增长率应该是比较高的,2015年23.89%,这个基金增长率有几项贡献,一个是收益率的增长,9.88%,还有就是缴费基数的增长,另外就是缴费覆盖面的增长。

    我们通过粗略的计算发现,其实我们最关心的,当然收益率很重要。另外一个关心的就是覆盖面,今年的覆盖的人口增加了1%,说明什么?我们企业年金制度在过去八年也好、十年也好,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增长,但是在高经济增长的条件下取得的,经济一旦进入新的时期,或者滑向中高速增长,我们覆盖面可能马上就降下来了,未来的扩面又给我们提出了课题,到底怎么看覆盖面不断扩大,是暂时的还是趋势性的?如果是趋势性的可能就要引起我们重视了。

    第三个特征,就是指数,这个指数年年算,基本差别不大,我们这个市场是充分竞争的。我们认为只要这四个管理人的指数不超过300这个市场就是充分竞争的。我只讲问题不讲成绩,刚才说了我们企业年金市场只有1万亿的规模,有的学者说,我们这个企业年金投资管理要向专业化发展,什么叫专业化发展?我们建立养老金公司,我们要成立专门从事养老金投资业务的部门,成立一个团队。

    但是我们知道,目前牌照大概50多个,这么多机构参与这么小的市场,在我们经济学有个概念叫过度竞争,大家都吃不饱,这就带来行业的挑战,今天在座的各位可能深有感触,企业年金包括第三支柱我们赋予了很高的期望,但是我们也做了很多的准备,如果规模不能扩大我们没有共赢,只有共输的局面。比如一问今年业务量做多大,因为规模不大,所以带来市场不健康,所以有限的资源,越来越多的机构来分享,这也给我们提出了挑战。我只把问题提出来。

    最后,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最近特朗普上台以后提出减税对中国刺激很大,前两天曹德旺网上曝光说中国税务高,这我就想到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缴费能力问题。第二支柱我们知道有欠缺,第三支柱有争议,但是规模相对第一支柱、相对我们13亿人口都是杯水车薪,这都是大家的共识了。这两年的争议基本在学界达成共识了,要加快发展第二、第三支柱,虽然大家提的方案不一样,有的说要把第二支柱做成强制性的,有的说把第一支柱个人帐户划到第二支柱。所有的一切达成一个共识就是做大第二、第三支柱。

    其实我也有思考,我前年的思考是怎样做大,去年的思考是什么?我觉得企业年金投资收益,还有投资的成本,还有比如说账户之间转换便利性存在问题。今年我发现其实曹德旺这一说,我们还面对一个问题,我们老说中国在发展第二支柱、第三支柱,我们缴费空间在哪?我觉得这是必须面临的问题。

    我做了一个简短的整理,一个是从流量来说,每年从工资里面缴纳企业年金的费用必须面对企业的负担问题,我们经济进入新常态也好,还是进入所谓中高速增长也好,“L”型拐点也好,反正种种原因告诉我们,我们企业正在面临很大的困境,这是我们内部。外部,美国如果一旦实行减税政策的话,我们的空间更狭小。我觉得应该去思考这个问题。

    我的不成熟的结论,我上次在别的地方开会也说过,其实我们以前做的顶层设计都是针对每个制度设计,比如企业年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我们应该对整个社会保险大的体系做一个顶层设计,这可能不是某个部委承担下来的,可能要国务院层次,因为只有在大的层次上才能把整个企业的负担合理的配置。

    其实我们有没有配置的空间?我觉得有,比如说养老,现在三个人养一个人,按理说理论上替代率80%,就是每年收支相抵的话,我们现在每年收支不抵的情况下,财政有补贴的情况下,我们替代率才40%多,这说明我们有应交没交的,28%的参保缴费率,美国12.4%,人家也是参保者和待遇领取者也是3:1,我们得问问这个黑箱里出了什么问题,是管理问题,还是制度设计的问题,企业年金看似发展不好看似是企业年金本身的问题,实际上问题出在方方面面。比如说第一层次,肯定出在基本养老保险,我们有没有空间。第二层次出在整个社会福利体系,成本配置合不合理。第三个层次税收机制合理不合理,所以不延伸讲这个问题,我们是没法破解企业年仅和未来第三支柱的缴费问题,就是流量问题。

    还有一个思考可能比较浅显,有一个数据,我以前用过,2013年的数据,2013年的居民存款是47万亿,全国GDP是57万亿,相当于82%,2013年美国企业年金是13万亿美元,美国当年GDP是16万亿美元,正好也是82%。我们存在什么问题?很多人存款干嘛,很重要的是未来养老之需,只是我们没有转化成投资资本市场的企业年金或者第三支柱的养老金。

    美国家庭实际上存款很少,我就动了这个念头。我们现在货币贬值大家也知道,放在银行贬值特别可怕,能不能有一种制度把这个“水”南水北调,调到我们这个池子里,我觉得可以探讨。紧接着我还有一些想法,因为会后我们中心还有一个文章,我准备针对这个问题谈谈我的想法。当然有问题还是我的,我也欢迎私下里大家对我的批评指正。

    谢谢各位!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