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金融理财 > 2017险资小目标:角色转换谋回归 投资实体再加码
  • 2017险资小目标:角色转换谋回归 投资实体再加码

    时间:2017-01-12 09:19:56  来源:  作者:

    2016年险资举牌事件沸沸扬扬,但整体来看,保险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情况更加寻常。数据显示,2016年逾3000亿保险资金投向了实体经济和民生建设领域,成为基础设施、不动产、棚户区改造、保障房等项目建设的重要资金提供者。

    展望未来,随着我国保险公司原保费收入的提升,前述数据或将进一步增长。也有业内人士预言,低利率环境对保险资金运用带来挑战,且在险资入市监管趋严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很有可能会更愿意将资金投向优质实体经济资产。

    具体来看,据蓝鲸保险梳理,医养、地产、基建PPP项目以及一些优质境外资产将成为险资2017年投资的热门标的。

    从“野蛮人”到实体经济助推器,险资身份大变革

    从昔日被股民寄予厚望的“救市大军”,到后来被定性为搅动资本市场的“野蛮人”,险资身份在股市的起伏波动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事实上,实体经济助推器同样是险资不可忽视的身份之一。

    在经济建设方面,险资作为重要资金力量对接了“一带一路”、城市基础设施等多项重大项目。数据显示,从2013年9月国家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到2016年底,险资以债权、股权计划形式,支持一带一路政策,投资规模达5922.64亿元。

    在服务民生方面,税优健康险逐步推进,目前已有4批共23家险企获得业务经营资质。健康险、养老险等专业化保险公司数量增长,针对消费者养老难、看病难等问题,保险公司在致力于打通产业链方面动作频频。

    在社会责任方面,多家险企在监管层的呼吁下走向农村,县乡镇地区保险网点铺设速度加快,针对各个地区不同地域特征的个性化险种推陈出新,金融创新在保险扶贫中屡见不鲜。在金融扶贫中,保险业作为领军力量持续探寻贫困地区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象的突破口。

    展望未来,保监会主席项俊波曾公开表示,到2020年,一个保障全面、功能完善、安全稳健、诚信规范,具有较强的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保险服务业,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有业内人士预言,在相关政策推动以及保险公司规模保费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保险资金作为实体经济助推器的力度有望再度加码。

    医养投资成为风口,险资掘金“银发经济”

    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医养产业正站上风口。

    数据显示,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2014年至2050年间,老年人口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左右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占GDP比重将从8%左右增长到33%左右。

    保险公司已然嗅到机会。目前来看,虽2017年险资投资具体策略尚未落地,但多位保险大佬早已透露布局医养领域的意向。

    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陈东升在新年致辞中提到,将以“涵盖‘从摇篮到天堂’全生命周期”,“让人们更健康、更长寿、更富足”为目标,构建“以大健康为核心的创新型保险金融服务集团”。

    陈东升在新年致辞中同时透露,公司医养业务全国布局稳步推进,燕园一期入住率超90%;申园顺利运营、粤园蓄势待发,医养融合型养老社区十城联动,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典型产品;战略性入股优质医疗企业,医养产业链布局全面开启。

    无独有偶,阳光保险方面也在2016年公开表示,公司将逐步构建以医疗服务、养老护理、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核心的阳光大健康生态圈,以医院为核心,不断向健康、护理、养老下游产业延伸,积极参与医药、健康器械的产业链整合,推动保险+医疗的管理模式,建设数据及互联网形态的健康管理平台。

    此外,还有媒体援引近期保险机构年度策略会上传出的信息指出,险资比较明确看好的是不断迎来政策利好的医疗与养老养生市场,并计划通过一、二级市场进行提前多线布局。

    不可否认,医疗、养老已成为消费者最迫切的需求之一,而分食“医养”蛋糕也早已成为保险业必争之地。为了这片“蓝海”,保险业“摸着石头过河”并非没有崎岖,但2017,趋势持续。未来,“跨界”趋势或成主流,“保险+地产+药企”,在“医养”这条路上,投资联动,打通全产业链,谋求共赢,才是实现盈利的重要基石。

    不动产热潮有望延续,商业地产或成险资配置主流

    谈起2016年最受关注的险资投资动作,恐怕宝能系抢筹万科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而事实上,除了在二级市场上举牌,险资进军不动产还有投资地产、海外并购和布局养老社区,参与不动产债券投资计划或信托产品等多种渠道。

    据媒体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险资累计发起设立各类债权、股权和项目资产支持计划651项,合计注册(备案)金额1.65万亿元,其中投向不动产领域的资金达4800.92亿元。

    此外,保险资管协会发布年初披露的数据同样显示出险资对不动产的热衷,2016年险资支持实体经济的情况报告显示,险资对不动产领域的投资比重排到了第一位。

    对此,有分析人士表示,资本与不动产的深度结合已成保险业发展的一大趋势。考虑到房地产行业整体经营稳定性和较高的预期回报,在“资产荒”的情况下,注重长期性和安全性的保险资金必然表现出对不动产的热情。

    进入2017年,险资对房地产的青睐不改。有业内人士预言,在目前环境下,2017年机构资金积极进军房地产行业的局面或将延续。不过,在政策收紧和房企内部调整的影响下,险资在二级市场上举牌房产的现象或将有所收敛,投资商业地产或将成为主流。

    新年伊始,安邦保险率先打响地产投资第一枪,斥资30.19亿元拍下南山区后海中心区一宗商业用地。据悉,该地块将是安邦财险日后的总部大楼。

    东吴证券(601555,股吧)研究报告认为,长期来看,利率仍将保持较低水平,保险资产配置压力将持续,商业地产是中国保险未来资产配置的大方向之一。

    境外资产买不停,险资出海意在偷师?

    日前,保监会方面接连出招,其中不乏对跨境投资等问题的涉及。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公开指责一些公司盲目跨境投资,在保监会对《关于建立监管公开质询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中也提到了险资境外投资的有关问题。此外,日前有消息称保险资管业协会境外投资专委会成立。

    保监会方面加强险资境外投资监管所折射出的,是险资跨境投资日益寻常的现状。

    据蓝鲸保险梳理,中国平安(601318,股吧)、中国人寿、阳光保险等多家险企均在海外有所布局。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目前公开表示,仅从2016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我国保险业海外并购金额达到了65亿美元,超过去年全年。

    进入2017年,优质境外资产仍将成为险资乐于推崇的对象。此前,以阳光保险为例,在谈到资产配置问题时曾强调,阳光保险方面表示将坚持“结构多元、全球配置”的资产配置原则。要重点在成熟市场选择金融机构、资产管理、医疗健康等投资标的,实现境内、境外两个市场的平衡发展。法国巴黎银行曾经预测,未来3年,中国保险公司海外投资将会上升至1000亿美元。

    对于险资积极出海的现象,有分析人士称,保险公司购买海外资产一方面为为了寻求资产增值以及业务多元化,另一方面还意在国内外保险市场联动效应。

    以合众人寿为例,该公司不但积极国内收购养老机构,还大手笔收购海外养老社区。有分析人士认为,合众人寿大举进军美国养老社区,其视角绝不仅限于资产增值,更多是将国外相对成熟的养老社区服务标准、运营体系等引入其国内养老项目。

    无疑,险资“出海”是趋势,2017,谋求内外联动的险资,将进一步

    输血实体经济基建先行,PPP项目热度升温

    此外,据业内人士透露,PPP基建项目也有望成为2017年险资投资的重要方向。

    事实上,保险资金与PPP项目本就有着天然联系。

    一方面来看,保险资产管理机构主要是发挥其资金融通的功能,而不具备项目建设和运营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来看,PPP项目投资具有相对周期长、风险低等特征,此类项目适合与保险资金合作。因此作为直接投资人,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还需联合其他如建设施工方等社会资本共同参与PPP项目,可以达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的效果。

    而从当下角度来看,双方合作的优势似乎更为明显。据保险资管协会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收益率方面,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平均收益率为5.47%,不动产债权投资计划平均收益率为6.26%。在业内人士看来,低利率环境下,前述两个收益率数据并不低。

    对于PPP项目的布局,险资其实早有动作。据保险资管协会统计,去年逾3000亿元险资投向了实体经济和民生建设领域。去年全年,保险资管机构在保险资管协会注册的各类资产管理产品152个,合计注册规模3174.39亿元,主要投向基础设施、不动产、棚户区改造、保障房等实体经济和民生建设领域。

    展望2017年,险资对于PPP项目的投资或将加码。

    据了解,为推进保险资金投资PPP项目,保险资管协会与发改委建立投融资合作对接机制,已通过系统发布传统基础设施PPP项目1077个,投资规模1.92万亿元,涉及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保护、农业、林业和重大市政工程等7个领域。今年还将完善投后管理工作和加强信息披露,把防范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为推动险资顺利参与PPP模式,还将联合发改委和清华大学“把PPP通道打通”。

    相关新闻:

    【保险+】2017险企小目标:Inuretech下半场,数字生态渐显形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