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金融理财 > 跨省就医直接结算前景可期
  • 跨省就医直接结算前景可期

    时间:2017-01-05 10:02:12  来源:  作者:

    魏际刚主张,对于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要软硬兼施。在软件方面必须通过制度改革,尽快实现医保制度的衔接。

    政策前瞻

    本报记者 李海楠

    进入2017年,备受各方期待的跨省就医直接结算终于有了明确的落实时间表。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基本医疗跨省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了目标任务、基本原则、主要政策、结算模式、经办规程、部级平台、省级平台责任,还有信息系统的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其中,按照《通知》明确的时间表,2017年,跨省就医直接结算将逐步得以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解决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相关制度和技术前提,结算系统的建立和社保卡的全国联网必不可少。根据人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国家异地就医结算系统已于2016年12月初通过了初步验收。与此同时,人社部近日还对外透露,社保卡也将在2017年实现跨地区、跨业务直接办理个人的各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基本实现全国社会保障一卡通。这意味着,跨省就医直接结算前期准备已然就绪,只待2017年按部就班加以推进,前景可期。

    推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应对人口流动特征

    近年来,随着流动人口就业、养老需求日益扩大,各方对加快推进医保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呼声日渐强烈。而在国家政策层面,对此也是部署不断。从路径实施看,更是走出了由省内异地结算向全国范围推广的政策轨迹。

    2013年发布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中即提出“大力推进异地就医结算,逐步推开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2014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在确定当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时,就曾将“建立医疗信息化系统,推动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纳入。这在当时,曾被广泛解读为国家层面在流动人口规模日益壮大的背景下,对接同期放大的异地就医需求的有力举措。

    2014年12月,由人社部、财政部、卫计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结算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2014年要基本实现市级统筹区内就医直接结算,规范和建立省级异地就医结算平台;2015年将基本实现市级统筹区内和省内异地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建立完善的国家和省级异地就医结算平台;2016年全面实现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

    然而,对比此次《通知》有关目标任务的表述不难发现,围绕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的表述有所出入。《通知》要求,2016年底,基本实现全国联网,启动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工作;2017年开始逐步解决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年底扩大到符合转诊规定人员的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结合本地户籍和居住证制度改革,逐步将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和常驻异地工作人员纳入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覆盖范围。

    毋庸讳言,有关解决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任务,由原定于“2016年全面实现”变成“2017年开始逐步解决”的表述,客观上凸显出有关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任务的艰巨性。当然,直面问题有助于更好地解决问题,毕竟,在结算系统和社保卡全部实现全国联网之后,落实这项任务目标注定水到渠成。

    一直以来横亘于对接医保异地直接结算需求前的最大阻碍,就是医保资金背后承载的区域间、部门间的利益分割难获均衡。而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资金普遍长期实行的市级或县级统筹的事实,致使医疗保险统筹层次较低,各统筹地政策不统一、医疗待遇标准不一致等也是医疗保险实现异地联动的无形障碍。因此,逐步提高医保资金统筹层级,正是政策层面上突破医保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有力举措,而以搭建结算平台为主的医疗信息化建设作为前提条件,客观上也推动了统筹层级提升的速度。

    对于推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国务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评估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魏际刚此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民众就医需求以及公共医药服务均衡的角度看,尽快推开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是必要的。在魏际刚看来,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结算平台和社保信息的全国联网可谓抓住了推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关键,但单纯依靠技术手段提供保障仍然不够。魏际刚认为,包括政策、管理、资金、人员等一系列制度设计层面的推进必须跟进,否则将让通过技术手段获取的成果难以为继。

    魏际刚主张,对于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要软硬兼施。在软件方面必须通过制度改革,尽快实现医保制度的衔接。医保保险资金背后承载的区域间、部门间利益分割难获均衡,致使推行异地就医即时结算阻力不断,因此,从制度上推进改革,需要中央进行调控,设置异地就医结算的最低服务标准,平衡区域间、部门间的利益。在硬件方面,则需要不断完善技术手段,加快信息化建设,实现全国医疗系统以及医疗保险的联网正是要义所在。

    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应与均衡医疗资源并行不悖

    实际上,梳理我国针对有关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政策路径不难发现,政策内容大都针对特定人群,而并非将全部民众的就医需求纳入其中。众所周知,受到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事实,诸如北京、上海等地区的专科医院和优质综合医院大量承接着来自周边区域乃至全国各地的门诊就医需求,按照既有政策,有的地区只接受急诊异地就医报销,有的地区即便是对门诊异地就医亮绿灯,但也都在报销手续和资料上需要就诊人大费周折,便利性远不及直接结算。

    在包括此次《通知》在内的一系列有关异地就医推进的政策文件中,跨省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的重点人群都是 “异地安置退休人员”,即指按照户籍政策取得居住地户籍的长期居外退休人员,主要是退休后随子女居住的老人。这显然与民众普遍期待的任何公民都可以无障碍地享受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初衷有着不小差距。

    而在直接结算的范围上,直接结算的内容也有所限制。比如 《通知》明确提及2017年推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工作目标时,均以“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为前提,并未纳入异地就医直接结算需求量更为巨大的“门诊医疗费用”。

    显然,在推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道路上,仍有可为空间。但必须认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实现全国覆盖尚需逐步推进、难以速成的事实,也该看到,在兑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承诺的政策路径上,国家各有关方面已因地制宜地有所作为,成果也显而易见,其动力正是源于包括医改在内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领域正在推进的改革举措。

    更需要形成清醒认识的是,之所以民众普遍对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抱有期待,背后深层原因在于优质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育德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曾对当前存在的就医难现象分析指出,客观上,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造成了区域性、结构性就医难。以北京为例,有相当比例的外地就诊患者在门诊就医;主观上,我国民众习惯于大病小病都到门诊就医,导致综合医院门庭若市。

    客观而言,必须确保推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与均衡优质医疗资源向更大范围覆盖并行不悖。陈育德认为,当前优质医疗资源与地方医疗机构的合作对接,以及在政策层面,中央决策提出分级诊疗、大力培养全科医生和儿科医生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都是缓解就医难、均衡优质医疗资源的努力所在。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