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基金证券 > 靠什么基业常青?老牌公募遭腰斩次新基金“弯道超车”
  • 靠什么基业常青?老牌公募遭腰斩次新基金“弯道超车”

    时间:2017-06-12 21:23:37  来源:  作者:

    ⊙记者 朱贤佳 ○编辑 长弓

    一边是“老资格”公募基金遭遇规模腰斩的尴尬,一边是次新基金公司不断“弯道超车”。一进一退的背后,凸显公募基金在当下行业生态中遭遇的成长烦恼。

    从梦想回到现实,那些基金老兵忽然发现,时代不同了。经过十多年的飞速发展,国内老牌基金公司不断经历着“成长之痛”――基金规模大起大落、人员频繁流动。2014年和2015年的一轮牛市成就了一批新基金公司,其间成立的11家次新基金公司规模成倍增长,甚至超越老牌基金公司。

    这些新公司、小公司往往凭借“一招鲜”轻松甩开了行业老大哥:一些公司虽没有渠道优势,却靠制度留住了人才;一些小公司虽没有强大的股东背景,却靠打造“网红”圈粉无数;同样,也有一些老面孔因缺乏“一招制敌”的战略,跌出前二十名的排行榜。

    也许,公募江湖就是这样一个独特的存在,任何时机介入、任何时候出发,都不会太迟。只是,面对种种诱惑,如何保持业绩常青是悬在每一个基金管理人头上的一把剑。

    老公司需要新血液

    这是个略带伤感的故事,故事的主角亲历了一家基金公司在频繁的人事变动中,由老牌大公司跌入无人问津的全过程。

    2016年的圣诞夜,王勇(化名)接到了一通老板打来的电话。这样的深夜电话,王勇并不陌生。在过去的几年中,大老板曾多次就公司的大小事情向他寻求专业建议。但这次,老板不是为了聊工作,而是打起感情牌挽留王勇。就在2016年的4月份,王勇渐渐脱离了多只主动型基金的管理事务,甚至将几只明星产品“托孤”。

    过去一年中,这样的电话每天都在发生。上证报记者在历经数月的行业调研中了解到,年初以来至少有四家公募基金因高管变动引发规模巨变。伴随着明星基金经理们的出走,一些公募基金规模急速缩水,最严重的一年规模缩水50%。

    目睹了公司大起大落,王勇对于“成事在人,谋事在天”的哲理有了更切身的体会。“公募行业中,次新公司崛起老面孔陨落表面看是新旧业务的迭代冲击,其实这背后人的因素太重要了!”王勇在上海机构林立的陆家嘴(600663,股吧)办公室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

    “我们办公室曾经是整条CBD最晚熄灭灯光的。我最初到公司,每天投研团队的会议会把最新研究的股票池写在白板上,总经理会一只只去研究,最后留下大家都认可的标的。公司规模就是这样一点点做大的!”

    数据显示,该基金2011年年底管理的资产规模不到百亿元。在随后几年,公司资产管理的规模开始迅速增长,至2015年牛市高点时期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高达800多亿元。这段时间恰巧与公司大力推行“白板文化”的高速发展期相吻合。

    “但是,如果管理层频繁换人,总经理心思都不在业务上了,公司规模不可能上得快!”王勇略带感伤地叙述着。

    这家由原来总经理“一手带大”的公司,随后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公司在战略方面的摇摆,一些初定目标难以贯彻,导致一段时间老将们纷纷出走。

    这种人员变动直接导致公司规模大缩水。回顾这家基金2016年的整体表现,确实不尽如人意。据天相投顾数据显示,2016年年底上述基金的规模为432.44亿元,较2015年年底的793.33亿缩水了360.90亿元,缩水幅度高达45%。

    “资本向来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它们就像盘旋在头上的秃鹫,没有看到业绩是不会轻易介入的。”王勇形象地描述了资本和明星经理之间的关系。“兔子”就好比明星管理团队,他们能吸引大量追随者,吸引大量资金,吸引最优质的资源;“鹰”就好比投资者手中的筹码。一旦公募基金中的“兔子”纷纷出走,“鹰”也就兴致全无了。

    大公司规模迅速萎缩的背后几乎都伴随着人才的流失。今年以来,海富通、兴业全球(340006,基金吧)、华商等多家公司高层离职;与此同时,这几家公司无论在规模还是业绩上都出现不同程度地下滑。广州一家公募基金总经理对记者表示,从业内来看,基金公司高管离职的原因无非就三个方面:公司的激励机制不到位,不满意薪酬和机制方面的安排;其管理的产品业绩不佳,主动离职;股东层面变动,陷入人事纷争等。

    资金拥抱成长

    几家欢乐几家愁是人之常情,公募行业亦然。在这场花式比武中,大公司的黯然失色更映衬出一些小公司近年来的光彩,有一些声名不显的公司一举崛起成为行业中令人羡艳的“别人家的公司”。其中,依靠制度活力,中欧基金近几年冲势生猛。基金业大佬、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是个敢言敢为的行业领头人。这些年在公奔私的大潮中,中欧基金的人员变动相对较小。

    这就引申出一个深层次的问题,中欧基金是如何打造自己的团队的?

    中欧基金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公司高层将激励机制看作是一个系统化的设计,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分配机制。如果定位为简单的分配机制,可能就会出现问题甚至偏颇。制度的设计包括股权设计,一定是和公司发展战略相关,要适合公司发展战略,服务于这个战略。”去年10月,中欧基金几位高管甚至为此专门调研了多家美国具有代表性大基金公司,寻找和借鉴全球资管行业股权激励的经验。

    中欧基金尽管规模并不是数一数二的行业大佬,但在股权激励方面绝对走在行业的前列。2013年,原富国基金(博客,微博)总经理窦玉明来到中欧基金任职董事长起,就迅速将中欧基金打造成公募基金股权激励的第一块“试验田”。3年后,中欧基金旗下已成立10个事业部,公司管理规模由2013年初的不足200亿元,增长至目前的748.49亿元,规模增长三倍。中欧基金是中小型基金公司中发展较为迅速的一家,尤其自2015年以来,公募基金产品数量及管理规模都得到了大幅的扩充。

    中欧基金的这种制度模式具备了孕育行业领跑者的土壤。在接触的多名准备跳槽或已经跳槽的公募行业人士看来,他们更看重公司长期激励制度。“如果公司内部激励制度是一个更偏向于博弈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相融的过程,一定会带来很多问题。”一名公募人士对记者表示。可以说,中欧基金打造的模式更能吸引看重长短结合利益的人才。

    另外一家公司前海开源则在打造明星基金经理方面颇有心得。前海开源从一家默默无闻的公司一路逆袭成明星公司,在这一轮港股热潮中,以数十只排名市场前列的沪港深产品领跑市场。相比前两家,这家公司在公众中的形象更高调一些。

    前海开源打造的明星基金经理杨德龙频繁出现在媒体上,被誉为公募界第一“网红”。甚至有机构测算,若按照粉丝量和曝光率来变现,杨德龙的网红身份可能带来5亿元的估值。基于财经圈的粉丝忠实度都很高,财经圈网红观点的价值会远超其他行业。前海开源的品牌会“杨德龙见面会”的圈粉能力已经得到业界认可。该公司2012年12月27日获得证监会批准,2013年1月23日注册成立,其间不断的吸引众多基金经理加盟,而离职基金经理人数仅为3人,离职人数低于同业同期平均水平。

    除了杨德龙,公司还有一员干将――龚方雄。在记者过往的采访经历中,曾接触过这位著名的学者。他的头衔有纽约联储银行经济学家,美国银行首席策略师、全球货币及利率市场策略部联席主管,摩根大通中国区研究部主管、首席市场策略师。龚方雄还因在2008年成功预测政府的“4万亿计划”而被称为“4万亿预言家”。

    基金行业是一个特别轻资产的行业,有时甚至因为一个人可以改变一家公司。不难发现,这些“别人家的”公司背后都有几个“别人家的”总经理或者“别人家的”基金经理。

    机制、薪酬、文化……无论是哪一种因素,能吸引到牛人,才是一家公司脱颖而出的最关键因素。

    回归初心

    在这场公募基金的长跑中,时间越久,时间的玫瑰就越盛开。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无论是老牌公司还是崛起的次新公司,都会碰到各种“成长的烦恼”。

    过去两年是基金公司委外业务发展的全盛时期,承接银行流动性,大笔委外资金蜂拥而入,定制基金蔚然成风,通道业务也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与传统公募业务相比,通道不用费心就可以坐享红利,为多数基金公司所追捧,部分公司甚至放下主业专营通道业务,这在业内几乎是公开的秘密。然而,在去通道化的大背景下,转型是时代摆在公募基金面前的一个重大命题。

    多名业内人士在看到“去通道化”的趋势后,直呼公募基金公司还是应回归公募基金服务公众和主动管理的本质。多位基金行业人士认为,公募行业近年出现结构性失衡,违背行业初心,应该掀起一场全面的供给侧改革。

    在这场革命中,唯有 “偏执狂”才能走得更远。根据历史数据,在一些坚守主动管理的基金中,诞生了不少“十年十倍”的业绩常青树。它们在思考些什么,等待着什么呢?

    根据Wind资讯统计显示,目前成立十年以上且累计回报达到1000%以上的基金共有三只:华夏大盘、嘉实增长、兴全趋势投资。仅从成立以来收益来看,华夏大盘精选以17.1倍收益遥遥领先,其次是嘉实增长实现12.5倍收益,最后是兴全趋势投资,收益为10.8倍。

    据一名华夏基金内部人士透露,从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开始,华夏的权益类产品就以“淡化择时,精选个股”的特色闻名。“挑选高质量公司主要方法的核心是,通过长时间的跟踪和分析,关注所投资公司的关键素质,进而找到最可能成为好公司的对象进行投资。”该人士对记者表示。

    不过,这三只基金也并非没有经历过基金经理的变动,能支撑业绩常青两方面的因素最为关键。这名长期浸淫在公募文化中的人士透露,一个是公司的“投研基因”,华夏基金这些年奠定的开放交流的基础,为公司选择好的公司好的行业提供了土壤。另一个是公司治理,这其中公司严格的制度既保证了人员的稳定,同样保持了行业的公正。沪上一名主动管理产品排名相当靠前的基金经理对记者表示:“一直以来,我非常感谢我们总经理为公司提供的包容文化。当我业绩比较靠后的时候,他从来没有给我很多压力。这也是我能守住"千里马"并长期持有的信心基础。”

    对于这种包容,这家公司的总经理有自己的解释。他在采访中对记者表示:“一时一势的结果不会影响我对大势的判断。考察一个投研平台是否成功,首先要看这个平台是否产生系统的、持续的超额收益,或者相对业绩排名超越市场平均;其次,考察一个平台能否成长出优秀的基金经理,以及这些基金经理的存活率和成才率。”

    公募基金公司就好比大资管行业中的一艘小船,行驶在波面上,有时风平浪静,有时也会遇到汹涌澎湃的海浪。评价一家公司不仅是看投资业绩,更要看这家公司抵抗风浪的勇气。如果从更长维度去考察一家公司,能经受住风浪的公司大概率上更能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