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基金证券 > 于军:持股路径折射经济成长路
  • 于军:持股路径折射经济成长路

    时间:2017-05-15 22:40:02  来源:  作者:

    通过第三方查阅于军管理的产品,发现竟有80余只之多。不过,尽管产品众多,但他表示在投资决策上会统一部署,可以认为是“战略相同,战术不同”,并且主要建立在公司核心的投研体系基础上。

    “我所买的股票有三类来源:一类是自己调研发掘的,一类是公司研究员调研发掘的,第三类是卖方分析师推荐的。第一类所占的比例在一半以上。”于军称。他将所有产品分成“老产品策略”和“新产品策略”,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有一个安全垫的建立和培养过程;其次在老产品中,会根据不同机构的风险收益特征设计不同的产品风格。“例如银行、保险类的产品要求更稳健,券商类产品自由度更大。比如当市场预期好转时,所有产品可能都会加仓,但加仓的多少和部位不一样,但股票池的标的都是依托于公司整体的投研平台。”他说。

    于军曾有多年的券商从业经验,自“奔私”的那刻起,他便知“奔私”无坦途,而能穿越十年牛熊屹立不倒、成长为行业翘楚的私募,往往拥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共性,即他们的多空路径、持股路径恰能折射出中国经济发展到每个关键时点的变化和转型,而他自己的投资,也践行着这一思路。

    “投资只有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相结合,才能真正分享时代的红利,个体才会成长得更快、更好。”于军说。他以自身从业经历还原了过去十年来周期股、成长股、价值股的投资路径图。

    比如在2006年-2008年,中国的工业化达到一个顶峰,煤炭、钢铁的产能在全球占到50%以上,水泥、玻璃也占到30%以上,如果抓住了当时周期股的大行情,势必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位。不过在此后,周期行业面临过剩局面,尽管后续隔几年也会有脉冲性的行情,但难以出现持续性的大行情。而对于追求价值投资的私募来说,炒作零散的行情并不是能为投资者创造持续稳健回报的良策,因此之后他便将目光转向了与中国经济转型密切相关的新兴产业领域。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经济转型已经走了1/3或接近1/3的进程,这通过民营、新兴产业的盈利就可以看出来,市场上已经出现很多盈利在10亿以上的企业,几乎可以与部分央企相匹敌。而在2013年、2014年后,包括教育、文化传媒等新兴领域也逐渐崭露头角,资产上亿的公司很多,高端制造、军工等领域的千万级公司也不少,挑选出其中优质的成长型企业,也相当于分享了中国经济转型的初步成效,并且趋势向上。”于军提道。

    对于中国经济转型后2/3的进程,于军认为私募的主战场仍在成长股。“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还在继续,因此成长股未来仍会是私募甚至公募的主战场,因为它整体趋势向上,代表着中国经济未来的方向,应当作为战略性的资产配置,价值股和周期股则可作为战术性的资产配置,以应对经济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于军称,例如以消费、医药等弱周期行业为代表的价值股,是熊市里的避风港;而以煤炭、有色、建材等上中游行业为代表的周期股,则可以配合供给侧改革等政策取向来把握行情。

    “北京和聚投资的风格是稳中求进。俗话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尽管我是成长股的长期支持者,但我认为当前在立足于成长股的同时,也要参与价值和周期的机会。”于军表示。他以2012年底和当前两个时间段的创业板和整体宏观环境作比较,认为成长股在今年底见底的可能性较大。他分析称,2012年12月底,周期股和成长股都经历了历史大底,当时创业板指数不到600点;而从目前来看,创业板上的多数公司盈利较当时增长了一倍有余,理论上现在创业板指数的底部或在1200点,但考虑到当前的利率水平比2012年低,此轮底部可能在1500点-1600点附近。“幸运的话,这个底部可能出现在年底。但市场又是瞬息万变的,因此我们要在保留足够子弹和投资标的的同时,也要对市场保持足够的敬畏之心。”于军说。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