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产业经济 > 利率市场化过早全面实行观点的客观缺陷
  • 利率市场化过早全面实行观点的客观缺陷

    时间:2012-07-19 00:00:00  来源:  作者:

    我国处在两种经济体制交替过程中,信贷资金缺乏利率市场化的制度基础,信贷资金供求的严重失衡与错配并存,导致信贷资金的利率信号常常失真;市场主体非市场化制约还相当严重,使得信贷资金的流向难以遵循市场化原则;信贷资金的价格还难以完全由市场定价,非市场的政府力量对定价将长期起主导作用等,这些都可能在我们全面推进市场化时形成巨大的陷阱。

    目前,利率市场化在我国已成为主流观点,似乎形成了共识,如果在这种有极大缺陷的观点下立刻作出加快利率全面市场化改革的决策,是不科学的,也将是非常令人忧虑的。因为我国处在两种经济体制交替过程中,信贷资金缺乏利率市场化的制度基础,信贷资金供求的严重失衡与错配并存,导致信贷资金的利率信号常常失真;市场主体非市场化制约还相当严重,使得信贷资金的流向难以遵循市场化原则;信贷资金的价格还难以完全由市场定价,非市场的政府力量对定价将长期起主导作用等,这些都可能在我们全面推进市场化时形成巨大的陷阱,而导致利率市场化的车轮深陷其中,难以走出并达到我们设计的理想境地。初步分析,利率市场化的主流观点至少有以下十大缺陷:

    第一,这一主流观点最根本性缺陷就是完全忽视或者根本不理会利率市场化的最必须的前提条件是经济的完全市场化,而且利率市场化程度必须与经济市场化的程度相匹配和一致。目前,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从上期系列文章之一的分析可知,无论是宏观的经济制度还是微观的经济基础都没有完全市场化,或者说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还很低,不论是经济制度还是经济本身离利率市场化的要求还差得很远,在这种情况下,倘若盲目全面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会像脱缰的野马一发不可收拾,直线上升,不仅会导致企业成本迅速飙升,负担加重,也不会改变信贷资金市场现有不平稳的格局,甚至会在“利率大战”“存款大战”“贷款大战”的恶性竞争驱使下,信贷资金大规模流向高额利润企业、高额利润行业、高额利润地区,信贷资金的分配更加不平衡、投向更加不合理,会造成整个经济秩序的紊乱,经济结构的破坏,后果将不堪设想。

    第二,这一主流观点的历史性缺陷是忽视了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进程中,经济领域中相当部分还是计划管理。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生活中,计划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整个国民经济总体上还处在政府的有计划管理之中,政府调控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仍然发挥着重大作用,整个经济资源包括金融的配置仍是以政府的计划手段为主,也就是说行政手段为主,因此利率市场化对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就很难做到,反而可能会冲击计划经济对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得整个国民经济变得混乱起来。更为重要的是,在现阶段,我们还不能完全放弃计划管理,以市场调节为主也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因此,立刻让利率完全市场化显然不现实。

    第三,这一主流观点来自银行自身性缺陷是忽视了会加大银行经营的风险。我国的银行业实行的是隐性保险制度,缺乏合理的退出机制。目前我国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政府不允许银行倒闭。为了冲销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政府通过兴办4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将约两万多亿银行不良资产划拨出来给这些资产公司处理消化,同时还多次向银行注资。政府为了维护公众的利益,有义务采取必要的行动来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和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但是由政府充当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往往会使银行的收益和风险不对称,可能反而激励银行高风险经营。当金融危机爆发后,政府又会成为银行高风险经营行为的最后埋单者。这样的隐性保险制度,不仅会导致银行的道德风险,而且当银行在利益的诱惑下、追逐高利率和高利润的冲动下而经营不善、流动性不足、企业无法承担高利率而还不了贷款等经营风险出现时,银行也都会竭力掩盖事实的真相或推脱责任。因此支持利率市场化的观点中所谓利率放开后有利于银行商业化改革,会使银行的激励和约束、利益和责任加强的说法自然就难以成立。因为银行本身就未能市场化,不完全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其经营风险最终是由政府担着的。就目前而言,两年来的紧缩政策已造成全社会资金极为紧缺,若紧缩政策再继续下去,企业资金链发生断裂完全有可能,若再加上高利率,企业根本没有能力还贷款和高利息,生产经营停滞和企业破产倒闭将随之而来,那么银行贷款就可能出现大量坏账和损失的风险。

    第四,这一主流观点的信贷主体上的缺陷是忽视了国有企业仍是银行信贷资金的主体。我国的国有企业占经济的比重仍然较大,且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也很大,一直受到政府的保护和倾斜,是占有信贷资金的主体。同时,银行也倾向于放贷给国有企业,因为这样可以减少银行及其管理层的经济责任。这样一来,一些效率低下、规模庞大的国有企业可拥有大规模的信贷资金,而真正需要资金支持的中小规模的民营企业却常因得不到充足的资金支持而陷入困境,尤其在银根紧缩、经济调整和经济形势不好、出现经济风险及危机时,许多民企都因得不到正常的信贷资金而垮掉。即使在放开利率的情况,这种保护国有企业信贷资金需求的政策和理念也不会根本改变,因为国有企业的地位和性质没变,同时,银行体系我国有银行、国有股份为主的银行占绝大份数的基本格局也没变,因而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会改善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的说法恐会严重脱离实际状况,信贷资金仍然会大量地倾向国有企业,特别是有高额利润的垄断行业的国企,更何况本身大多数中小企业自有的贷款条件就难达到银行的要求,即使中小企业给高利银行也不敢给贷款。既然放开利率不能解决中小民营企业信贷资金短缺问题和贷款难的问题,中小企业就不能顺利发展,同时也更解决不了我国就业压力大的问题。

    第五,这一主流观点背离经济学原理上的缺陷是忽视了信贷资金也具有资本的一些特性。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中,信贷资金同样具有资本的一些特性,因此,利息也有剩余价值的一些特性。在我国目前经济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下,信贷资金必然按照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资本特性流向一些高利润的暴利行业,如石油、通讯、银行、证券、房地产等行业。而一些高科技新兴产业中的创业企业,由于处于起步阶段,不是亏损就是利润往往很低,但是却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传统产业作为基础产业本身决定了它不可能有高额利润和高额剩余价值,假如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在超额剩余价值的引导下,银行必然偏好已经发展成熟的暴利行业,而放弃真正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科技产业和关乎国际民生的传统产业,使得真正需要信贷资金支持的产业得不到发展,不利于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改善和升级,整个经济可能失去平衡,由此可能造成生产和生活的一些必需品得不到满足。这样的话放开利率就完全失去了意义。

    第六,这一主流观点在资金供求关系上的缺陷是忽视了我国正处在较为严重的“资金饥饿症”之中。由于我国处在经济发展的超高增长期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过程中,在一定时期内对投资和融资的资金需求是一个天文数字,恐怕是百万亿级的,资金的缺口至少也是几十万亿级的。所以我国的建设资金存在严重的供求不平衡问题,从资金需求角度来说,我国存在严重的“资金饥饿症”,资金需求是爆发式增长,投资领域和融资领域均有此症,是在市场经济过程中由于生产力解放而必然出现的经济高增长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中的必然结果。从资金供给角度来讲,供给严重不足,而且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难以出现资金供大于求,资金供给的增长是渐进式的,与资金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大相径庭,完全不匹配。商品供给可以较快满足并且过剩,但资金供给短期内都难以满足,更何况是在我国资本对外闸门未大开的情况下。这种资金饥饿症现象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在我国则是更为严重且长期存在,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满足这个巨大的、天文数字的资金需求。从发展我国家利率市场化的实践经验来看,利率的市场化导致利率大幅上升具有不可避免性。会使银行利率追赶民间借贷利率,同时又促使民间利率继续走高,如此往复恶性循环。在这样严重的“资金饥饿”的状况下全面推进市场化利率可能导致经济出问题,企业成本骤升,产业结构畸形,通货膨胀严重等将成伴生现象。所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总结亚洲国家金融自由化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利率的放开会使大多数国家的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升高。在不完善的垄断的金融市场中,放松利率控制会使实际利率上升到很高的水平,这不仅会挫伤投资的积极性、抑制经济的增长,而且会出现大规模的企业倒闭,加剧金融危机和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

    第七,这一主流观点在经济背景上的缺陷是忽视我国在经济市场化过程中存在无限商机,也是导致在利率放开后会使利息高涨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我国资金供求不平衡,既有总量问题,也有结构问题;既有政策问题,也有渠道问题;既有环境问题、历史问题,也有市场问题;总之资金的相对过剩与绝对饥饿是并存的,偶尔的、局部的资金流动性过剩是有的,但资金紧缺将是一个长期现象。同时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市场化过程中的商机无限也是会在相当长一个期存在,两者决定了资金价格上涨的基石。无限商机的巨大诱惑会使所有企业和企业家,甚至各级地方政府都会借用银行信贷资金去抢夺这些商机,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都把高速的GDP增长放在第一位,这是导致资金紧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一旦信贷资金利率放开,对资金的潜在需求就会变成现实需求,信贷资金价格就会在存款价格上涨的推动和资金需求的增加双向推压下快速增长,即使期间会有小幅短暂下调,但最终也改变不了再次大幅上升的必然前景。

    第八,这一主流观点在利益分配上的缺陷是忽视了利率市场化后所产生的高额利润会大量流向银行,企业成本会加剧大幅上升。利率市场化只会利于银行,由于民间借贷利率畸高,即使银行提高利率,也会有人要银行的贷款。这样,会使利润向银行最大化转移,使本来就有垄断地位银行和垄断利润的银行更有意外之财。2011年,我国银行业1万多亿元的高额利润和银行员工人均40多万元的创利水平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在2011年我国经济下行、通胀严重和企业利润下降的大经济背景下,银行利润却高增长,仅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2011年的利润总额就高达6746亿元,平均增长为26.3%,全国商业银行平均增长为36.3%,而深圳发展银行则利润增长高达66.3%,高出GDP 57.1个百分点,完全不可思议。与国外经济不好时银行利润下降正好相反,这也正好说明我国的利率市场有其非常特殊的地方。近期关于银行“暴利论”的争论也再次说明,作为目前仍是垄断地位、稀缺资源的银行必然享受由于资金紧缺带来的巨额垄断利润,垄断正是银行利润来得如此容易的一个根源。如果不是垄断,凭什么银行业出现36.3%的超高利润增长?这种暴利的产生无外乎是因为全社会资金紧缺、民间借贷高利率的推助和企业不得已而不怕高息。这恐怕也是放开银行贷款利率上限的一个恶果。如果不是暴利,怎么会有招商银行600036,股吧员工人均年薪45万元的超常现象?利率市场化给银行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扩大了商业银行对信贷资产定价以及选择贷款对象的自主选择权,这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贷款结构、贷款投向和利率水平的变化上,其垄断地位助长银行以高额利润行业获得高利率和高利润。与此相反,银行的高利率完全让企业承担后,使企业成本加剧大幅度上升,企业利润则会随之急剧下滑甚至出现亏损,压垮企业,使企业无法正常发展。企业若再将高成本通过价格转嫁出去,则通货膨胀将必然发生,进而会拖累经济增长,形成滞涨,使整个经济陷于困境。

    第九,这一主流观点的国际环境的缺陷是忽视了国际热钱可能冲击我国经济的巨大能量。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大量热钱涌入我国,特别是在我国股市和楼市迅速成长之际,流入我国的热钱规模更是显著上升。热钱可以简单理解为在金融市场上投资获利的国际资本,获利方式主要包括套汇、套利和资产价格溢价。从定义可以看出热钱的两个传统特征:第一是热钱是短期资本流动;第二是热钱流入的目的是通过套汇或者是套利获得高额利润。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外汇储备丰富,人民币一直呈现升值趋势,这使得以人民币标价的资产价值上升,本外币利差进一步增大,吸引热钱投资于以人民币为标的的资产,前几年最主要的目标就是楼市和股市。同时,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为了刺激经济的发展,我国实行了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后,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多次采取提交存款准备金和加息的政策,使得我国与外围市场产生了利差,热钱存在我国要比其他国家获利更多,因此大量的热钱涌入我国。这充分说明了我国资金供求不平衡的状况导致利率快速增长和本币升值。热钱的大量涌入不仅会推动我国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上涨,造成虚假繁荣的假象,当热钱迅速撤走时还会对市场流动性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倘若在经济尚未市场化、经济结构尚未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过早全面实行利率的市场化,必定引起国际上热钱更大规模地涌入我国,从而会造成国内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上升和经济泡沫的形成,一旦热钱撤走便会给我国经济带来不可想象的破坏作用。

    第十,这一主流观点的国际背景缺陷是忽视了国际社会和西方国家促压我国尽快使利率完全市场化的目的是不纯的。国际社会及一些西方国家一直强压我国加快利率完全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表面上说的冠冕堂皇,其实质对方的目的显然是不纯的,他们是想让我国经济失控,利益外流,他们“渔翁得利”。众所周知,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和一些国际组织不顾我国的实际情况,从他们的利益出发,利用各种方式和机会一直强迫我国加快利率市场化,加快人民币汇率升值,加快放开对外资本市场等,其目的是对我国经济和金融进行双重侵扰,以搞乱我国的经济和社会。我们一定要保持冷静谨慎的态度和高度的警惕,正确地对待利率市场化这样一个已经重要化、复杂化和国际化的大问题,顶住来自国际上的压力。

    总之,这些缺陷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也许存在的缺陷还不止这些。把这些缺陷一一填补恐怕是我们推进利率全面市场化的必要的前提条件。

    来源:当代金融家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