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产业经济 > 人民币国际化不能跟风赶时髦
  • 人民币国际化不能跟风赶时髦

    时间:2017-05-12 02:17:39  来源:  作者:梁杰

    “人民币能否国际化最终还是靠市场的选择。”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在华盛顿接受采访时这样表示。他认为,人民币国际化主要还是综合实力和金融市场发展的结果。业内人士表示,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日渐清晰,这是经济全球化和中国自身发展需要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既要顺应潮流,及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有专家对本报记者表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不能为了赶“时髦”而搞“大跃进”,不能搞追赶式超越,应脚踏实地,逐步增强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

    人民币使用越来越广泛

    对于人民币国际地位的越来越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孙东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基本原因有二:一是中国的经济实力快速增长,就经济总量而言,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国家,并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二是从上世纪90年代金融危机之后,人民币宣布不贬值,赢得了世界的赞许,受到了周边国家的欢迎,并开始被用于边境贸易结算,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际收支持续呈‘双顺差’,人民币稳中趋升。”

    资料显示,2011年,人民币结算在贸易里的结算量相当于一年进出口货物的10%,汇丰银行估计今后3年可能在贸易里面占30%,而且收付率为1∶1.7,不但人民币出去了,人民币收回的也多了。可见人民币国际化,一方面是中国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使世界上获得了一种稳定的、交易方便的货币,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现在外贸中用人民币进行投资已经开始了,占全球贸易量的0.3%到0.4%,这个规模还是不大的,我们应该接着往前走,鼓励更多的贸易交易、投资交易都用人民币来结算。”中国投资公司监事长金立群说。

    长远来看,由市场需求所驱动的人民币国际化是必然的。

    国际化不可能一蹴而就

    那么,究竟应当如何稳步推进?孙东升说,人民币国际化实际上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一个国家的主权货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不取决于货币发行国如何推进,而取决于这种货币的国际竞争力,市场上信奉的是“丛林法则”,即“良币逐劣币”。什么因素决定一国货币成为被国际市场的普遍接受的“良币”呢?货币发行国的科技实力是支撑该国货币成为“良币”的根本因素。

    他强调,科技实力决定着货币发行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只有产品在国际上有竞争力,本国在国际贸易货币的选择过程中才能有话语权,才有权选择使用本国货币结算;同时也会有更多贸易伙伴选择该种货币。因此,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根本途径是尽快提高国家科技实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周小川认为,人民币国际化主要还是综合实力和金融市场发展的结果。他表示,人民币能否国际化最终还是靠市场的选择。可以说的是,人民币有潜力,将来可能成为国际上比较被接受的货币之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朱明方博士则提醒,人民币市场很多深层次的矛盾,这决定了我们人民币国际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和我国的金融经济发展相适应。

    夸大作用是“非常天真的”

    据悉,世界银行去年有报告对储备货币做了三个长期的预测。其中一个预测是,在2025年,最可能出现的是美元、欧元、亚元或人民币的三足鼎立。这是个比较乐观的估计。

    对未来发展的路径和趋势,孙东升说,一是完善本国的金融市场,为人民币回流提供更多投资渠道;二是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完全可自由兑换;三是利用香港等地建设人民币离岸市场等。上述措施虽然可以改善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但并不能决定人民币的市场竞争力。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决定着人民币的竞争力,由于我国目前出口产品主要依靠的是价格优势,而不是依靠科技优势,产品可替代性较高,因此,人民币国际化仍然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专家表示,人民币国际化是通过市场进行的。一方面,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从地域和功能长期拓展的工程;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需要与金融市场的培育,监管体系、调控体系的完善,资本流动的渠道,汇率形成机制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相适应。

    “‘人民币国际化’并不简简单单是一个时髦的词汇,而是一揽子计划当中的组成部分。”中国银监会原主席刘明康表示,“人民币马上要在全世界发挥一个极其重要的作用”的论调是“非常天真的”。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梁杰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