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产业经济 > 转型期的实体经济发展与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
  • 转型期的实体经济发展与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

    时间:2012-03-12 00:00:00  来源:  作者:

    金融业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优质服务是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核心思想之一。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于当前国内、国际经济金融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也为中国经济及金融业的稳健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理论上讲,金融对实体经济既有正面的效应也有负面的效应,但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的主导效应又有所不同。从金融发展史看,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金融是深根于实体经济的,是经济发展的“血液”,特别是对战后经济复苏与现代工业体系的成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货币金融市场的深化,金融的虚拟成分逐步扩大,发生的经济危机皆因金融泡沫而起。对于新兴国家,从工业起飞到成熟阶段之间有一个相当长时间的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服务业和消费承接的调整过程,即所谓起飞萧条时期。这一时期,传统实业投资风险逐步加大,新兴产业尚不成熟,往往是以金融业为主的虚拟经济负效应开始占上风的起点。拉美国家、东亚各国大都经历过这个过程。

    这种转变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国内金融逐步脱离实体经济自我增值,比如大量投机交易或过度衍生等,最终超出实体经济可以支持的能力,出现系统性风险。比如美国的IT泡沫以及正在经历的次贷危机。另一方面是在不健全的国际金融体系下,国际资本流动引发虚拟经济剧烈波动,最终导致实体经济崩溃,比如拉美债务危机和东亚金融危机。

    从我国实际来看,金融业与实体经济之间基本上是水乳交融,互相支持的。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基本上同步经历了从极低水平到中等发达水平的演进过程,这恰恰保障了实体经济和金融发展在“需求推进”与“供给导向”两方面实现完美的互动。

    从实体经济对金融的“需求推动”看,改革开放以来的赶超过程中,中国利用资源禀赋和后发优势,以引进、模仿等方式快速推动发达国家已基本成型的产业体系的构建。这一时期,百业待兴,投资收益稳定,风险低,预测性强,是银行资金支持的当然对象。1980年以来,中国基本每隔10年完成一个中周期过程,银行业整体收益呈现出跟随实体经济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从一个方面说明实体经济的发展是银行业发展的坚实基础。银行业伴随实体经济发展实现了快速发展和积累。股票、债券、期货等金融市场也因此实现了快速推进。

    从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供给导向”看,消费者金融的发展对房地产、汽车等行业的发展起到很大推动作用,信托、政府类信贷、产业发展基金等也对基础设施及众多大型重点项目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80年至2010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289倍,年均增长达22%,GDP增长87倍,由世界第15位跃居第2位。同期,银行贷款余额增长192倍,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强有力保障。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原有的世界经济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当前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二者的关系正在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

    首先,实体经济发展进入转折期。欧美受危机冲击经济不振,希望重振制造业或“再工业化”,中国出口导向策略面临挑战。同时,从中国工业体系本身来说,在高端及新兴产业难以通过简单的引进实现突破、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人口红利逐渐衰竭及全球经济危机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战略转型期。

    其次,金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资本项目开放等方面正待突破,金融衍生品的发展正在起步。其中任何一项改革的推进,都将对资源配置、资产增值和国际资本流动等重要问题产生系统性影响。

    当前中国经济金融的发展大致相当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七八十年代的拉美和八九十年代的韩国。金融改革和实体经济都进入深化的转折点,原有各自明确的发展方向相对变得模糊,此时虚拟经济容易出现自我繁荣。这不仅会挤占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也会侵蚀实体经济的创业精神,金融与实体经济互动中的负面效应增大。

    日本通过国际化、促内需、鼓励兼并等措施成功实现实体经济转型,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由于金融过度自由化及国际化,最终在房地产泡沫破裂及广场协议等因素的影响下步入失去的10年。拉美在出口导向战略下实现脱贫,但受上世纪七十年代金融繁荣的诱导,热衷于发展虚拟经济,最终导致危机,至今难脱“陷阱”。韩国通过政府较强的资源动用能力,实体经济有所回升,但由于金融国际化过快,在东亚经济危机冲击下实体经济发展受到相当大的冲击。

    从这些国家的经验看,当实体经济增长减速时,在宽松货币政策及外资涌入等因素下容易出现虚拟经济泡沫或超前发展,最终因金融危机导致实体经济发展进程中断。根本原因还是金融发展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阶段。当然,中国当前面临的形势要更为复杂,风险更大。

    首先,实体经济转型难度较大。中国当前的状况和日本、韩国当年相比,日本以产业形式参与世界分工,而中国主要以低端制造业在世界产业链上参与分工,转型方向还不够明确;韩国在全球经济长周期向上的时点到达起飞萧条,而中国经济要承受全球经济周期性下行和转型的叠加效应。同时,中国当前正逢全球产业升级,新一代支柱产业将由什么技术支持还是悬疑,定位决策失误将可能陷入拉美国家产业发展长期被动跟随的局面;而创新超越又受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制约,难度较大。低端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长的模式已经达到极致,在资源、劳动力等因素制约下,即使向中西部复制也难以再有过去“四两拨千斤”的成效。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艰难地探索。

    其次,从虚拟经济看,当前中国同时面临国际化和金融深化,尤其是金融衍生品的风险问题。从国际方面看,人民币升值预期下热钱的流入和逃离贯穿去年,对股市、房市等已造成明显的冲击。国内方面,外向型产业利润下降,而四万亿元刺激计划等财政及宽松货币政策也带来房价等资产价格飙升,资本脱实向虚的倾向明显,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ROE背离。全国热搞交易所,温州老板因“不务正业”而跑路,高级木料、珠宝玉器,甚至大蒜、土豆等农产品都遭到恶炒,部分地区高利贷盛行,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侵蚀已经显现。


    所以,从中国金融以银行业为主导的实际来看,要确保经济转型成功,有效规避风险,关键是要确保银行业的稳健发展,才能为实体经济的转型发展创造稳定的金融环境,提供持续有效的金融支持。从国家战略层面说,这就需要从产业政策、宏观调控、金融监管等方面为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做好顶层设计。在微观层面上,商业银行应主动将自身发展规划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把握“十二五”产业升级及金融改革方向,主动承担支持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的历史重任。就我个人的理解,具体应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主动调整业务结构和客户结构,支持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一是将有限的信贷资源从大型企业、国企向民营、中小及小微企业倾斜,从经济发达地区向其他地区均衡,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稳定就业,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协调发展。二是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支持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传统产业的大型化是经济转型的重要特征,积极支持行业整合和企业重组,是以金融业整体力量支持国家战略转型和产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三是积极推进消费者金融,高度重视并加快互联网、移动支付等新技术,新服务渠道的运用,促进向消费型经济转型。

    其次,创新产品与服务,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国家已先后出台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农业、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发展规划。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和以“三性”为特点的银行传统业务模式是不匹配的,现代农业、文化产业、节能环保等也无现成的服务模式,需要商业银行有效整合投资、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社会金融资源,融合股权与债权,推进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切入直接融资金融服务链,构建新型银企合作关系,为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第三,提升专业化能力,有效控制转型期风险。当前房地产、平台贷款等风险已实实在在摆在银行面前,产业升级的行业风险、产品创新的金融风险、宏观调控的政策风险以及经济金融国际化带来的风险日益突出,对风险管控的理论、模式、技术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迫切需要银行加强对宏观形势的研究,还需要深入了解行业、企业的具体特点,把握规律,提升专业化经营水平,完善风险治理,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稳健性,高度重视合规风险、操作风险,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避免转型期风险以系统性风险的形式危及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四,不断创新管理,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还是要靠管理提升,要把战略上和经营上的思路落实到管理能力上,核心理念就是以客户为中心。战略转型期,大、中、小各类企业,不同的行业都表现出不同的生命周期及金融需求,传统的粗放管理模式很难适应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变化,迫切需要管理方式向现代银行管理转型。比如事业部模式、流程银行、信息技术平台,都是可以充分借鉴和运用的现代银行管理方法,有利于促进银行专业化、精细化管理,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率。

    第五,积极推进分支机构转型,建立面向实体经济的多层次金融服务组织体系。一是积极推进支行专业化转型,在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特点的基础上,创新基层一线服务小微企业、服务社区的有效组织模式,使支行网点成为银行服务当地实体经济,尤其是社区工商业发展的专业化机构。同时,积极参与村镇银行建设及小贷公司转制,辅助政府和监管部门疏导民间资本投资渠道,推进金融市场化水平,降低民间资本无序参与金融服务的风险,完善金融末梢功能,为各层次实体经济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第六,积极稳妥地支持企业“走出去”。“走出去”是中国经济国际地位提升、更深入参与全球市场的必然趋势,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融入国际分工,开展全球资源配置和产业投资。2010年中国对欧盟的投资环比增长超过100%,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仅次于欧盟和美国,但对外投资仅相当于美国的5%。可见,这种国际化进程才刚刚起步,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决策咨询、信贷、投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有力支持,也是新时期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

    面对实体经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提升转变,既有的市场格局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各家银行只有改革创新,差异化竞争,才能在实体经济中找到自身发展的新支点,才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近几年来,民生银行600016,股吧先后成立了能源、交通、房地产、冶金四大行业部,现在又新设现代农业和文化产业两个事业部,并积极探索区域特色行业金融服务的有效方式,同时,大力推动小微金融,创新面向民营企业的全面金融服务。这些工作都是结合自身实际,跟进和落实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举措。相信按照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本质要求”,中国银行业将有能力提供“优质的服务”,促进中国经济顺利完成历史性转型。

    来源:中国网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