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产业经济 > 农行改革创新破难题 多手段输血农村经济
  • 农行改革创新破难题 多手段输血农村经济

    时间:2017-05-12 02:53:10  来源:  作者:张艺良 宋毅

    农村金融的供给不足日益成为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桎梏。

    据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段应碧回忆,80年代计划经济时期,国家设有专项贷款,先由政府确定扶持方向,然后再给农业银行下达任务;到了90年代,银行开始商业化改革,为了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国有商业银行把县级机构撤掉,但是中小金融机构没有发展起来,专项贷款也不存在了,农村贷款问题就此突显。

    在现有国有商业银行中,与服务“三农”最不能脱离干系的就是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是国家赋予农业银行的重大使命。

    虽然一路走来也经历了不少曲折,但近年来,农业银行以推动股改上市为契机,坚持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紧紧围绕“三农”突出问题,探索出一条具有农行特色的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新路子,完成了从被动支农到主动破难题助农的蜕变。

    破解融资难贷款难

    农行多手段输血农村经济,破解农村融资难、农民贷款难

    长期以来,因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和缺乏有效抵押物,农民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取贷款。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融资难问题愈发突出。

    “现在农村发展的最大困境就是缺少资金、融资困难,尤其是从银行的间接融资难。”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合作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李爱莲对《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说道。

    在李爱莲看来,目前在农村最具活力的小微企业受到的限制最大。它们规模小、流动资金少、资金周转困难,且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制约因素,如原材料涨价、招工难、税负高等。

    为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农行积极发挥农村金融骨干作用,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农村城镇化和县域新型工业化,不断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放力度,积极运用票据、发债、投行、租赁、保险等多种服务手段,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输血”。

    据悉,截至2011年年末,农行涉农贷款余额近1.7万亿元,其中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4000多家,授信2400余亿元;县域中小企业3万多家,贷款余额8000多亿元。县域新增贷存比连续4年超过50%,扣除存款准备金因素,总体上做到了县域资金“取之于农、用之于农”。

    此外,农行还专门推出了面向农户的金穗惠农卡产品,该卡集储蓄、消费、缴费、资金汇兑结算和涉农补贴资金兑付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对符合条件的农户予以授信,实现“一次授信,循环使用,随借随还”,极大地方便了农民获取资金发展生产。

    截至2011年年末,农行累计发放惠农卡9800多万张,覆盖全国约7600万农户,覆盖率约35%;依托惠农卡为794个县的新农保和506个县的新农合项目提供了资金代理服务;为700多万农户提供了贷款授信,为300万农户发放小额贷款1000多亿元,目前全行农户贷款余额达3500亿元。

    破解服务难信用难

    广布网点、宣传金融知识,农行破解农村服务难、农村信用难

    “农村金融网点覆盖面不足、农民获取金融服务难,农村地区整体金融生态薄弱,受此影响,农村客户信用意识也还不强,金融知识也有待普及。”李爱莲表示,“这是当前农村金融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一种恶性循环。”

    面对此困境,农行首先大力推进物理网点建设和改造,优化网点布局,将金融服务延伸到乡村,持续增强网点服务能力和辐射范围。目前,农行拥有县域网点达1.27万个,县域网点总体保持稳定。

    在此基础上,农行创新推出以“惠农卡+转账电话”为基本模式的金穗惠农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在广大农村设立助农服务点,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小额取现、转账、结算等现代化基础金融服务。

    据统计,农行目前已在全国设立助农服务点4万多个,布放转账电话等电子机具160多万台,在全国行政村覆盖率达37.9%。有农民形象地说,“农行在农村修了一条现代金融的高速公路”。

    同时,为解决农户金融知识不足等问题,农行在广西、福建等地通过与政府广泛合作,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建设,有效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改善农村信用环境。目前仅福建分行就已与542个村建立了银村共建关系。

    此外,农行在吉林、湖北等地与村委会、龙头企业合作,帮助农民建立自己的担保公司和资金互助组织,提升农民组织、运用资金的能力。在河北、内蒙等地,农行开办“三农”金融课堂,为广大农民普及国家金融政策和银行金融产品,提高“三农”客户的金融知识水平。

    破解保障难管控难

    事业部制模式、合规管理,农行破解服务保障难、风险管控难

    对于大型商业银行而言,由于城乡业务客观上存在的成本收益级差,在一体化运作模式下容易导致信贷等金融资源向城市倾斜。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农行在不改变现有体制框架的前提下,设立专门的三农金融部,对“三农”业务实行事业部制的管理模式,在发挥大银行整体优势的同时,确保有专门的机构、专门的人员、专门的制度服务“三农”。

    针对农村金融风险大、成本高等问题,农行在服务“三农”过程中,努力强化基础管理,高度重视风险管控,不断提升服务“三农”可持续发展水平。农行在业务量较大的县域支行恢复设立信贷管理部,加大涉农贷款的贷后管理力度。在县域支行实行独立审批人、风险经理派驻和产品停复牌等制度。

    农行近年来的一项重点工作是推出“三化三铁”创建活动,即推进网点运营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和铁账、铁款、铁规章,同时大力推广业务集中作业、集中监控、集中授权“三大集中”,夯实合规管理基础。

    除了制度保证,农行还创新“三包一挂”、农村“五老”协管等“三农”风险管理手段,通过在线监测系统、农户小额贷款外呼服务管理系统等科技手段,加强对“三农”贷款监测防控力度。自2008年以来,农行“三农”贷款不良余额和不良率连续实现双降,不良率目前已低于2%,成效显著。

    来源:中国经济网——《农村金融时报》 张艺良 宋毅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