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产业经济 > 危机中应着力培养中小企业信贷市场
  • 危机中应着力培养中小企业信贷市场

    时间:2011-04-11 00:00:00  来源:  作者:

    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于4月17日至19日在海南博鳌举行。在这次博鳌论坛上,我们注意到很多与会者的发言都对东亚的经济增长模式做了深刻的反思:东亚各国之所以创造“贸易、制造和增长”的奇迹,关键一条就是它在制造业上无与伦比的竞争力。同时,这种竞争力之所以能够持久保持,就在于要素市场上通过政府的积极干预,能够让自己的企业充分做到以非常低廉的要素价格优势,比如,汇率、利率等,来支撑起最终产品在海外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

    我认为,过去亚洲的成功很大程度在于我们的要素市场没有受到外界严重的干扰,各国政府的管理和干预还是十分有效的。大家会注意到金融抑制使得亚洲的金融环境显得非常简单,即政府控制银行或者控制金融市场。东亚的企业基本上通过银行这一稳定的渠道来融资,而常常会放弃资本市场所发挥的融资功能。

    说到底,东亚缺乏的是一批愿意承担高风险的金融机构和个人,我们应该让机构和个人来承担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否则,我们的技术创新水平总是产生不了影响“定价、品牌和标准”的效果,从而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由这些核心竞争力所支撑的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事实上,我们现在所做的只是让那些厌恶风险的金融机构——比如银行——去做偏好风险的业务,这是违背他们理性选择的做法。所以,不管出台多少倾斜中小企业的融资政策,银行还是没有出现对中小企业融资规模上明显的增长。而且,有一些中小企业家为了减少银行的担心和获得良好的融资条件,做假账以“讨好”银行,看上去这种违法行为应该受到严格制裁,但是,让高风险的中小企业家去与厌恶风险的银行家打交道获得资金,这本身就是一个“错配”!也是中小企业长期生存在恶劣的生态环境中所造成的悲剧。

    在对东亚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国际比较研究的时候,我们发现:银行体系主导的东亚国家,很难对自己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贷款服务。可以说,在金融抑制的环境当中,几方面的因素限制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而我们监管部门也不应该让缺乏足够规避风险能力的银行去掺和高风险的贷款业务,否则,这会严重影响东亚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和长期稳定。

    总之,东亚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中一定要导入能够带来创新元素的高效率的金融体系,尤其在危机时刻,东亚各国政府应该通力合作,培养一批能够“偏好”高风险的专业化投资者进入各国发展都较缓慢的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只有提升亚洲各国金融和技术创新的能力,才能从本质上强化我们今后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和延续上个世纪“东亚奇迹”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