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产业经济 > 降“政银保”门槛不如提升农业规模
  • 降“政银保”门槛不如提升农业规模

    时间:2012-03-12 00:00:00  来源:  作者:

    五区一周

    近日,三水一项名为“政银保”的金融创新成为了全省学习的榜样,在收获一片赞誉的同时,“政银保”的短板也显现出来能获得贷款的,大多有着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的身家,一些规模小、资金少的农户,依然难以获得发展的资金。

    面对这一窘境,三水农业部门的相关负责人称,将进一步努力,降低“政银保”的贷款门槛。但笔者认为,作为县一级的地方政府,与银行谈判“降低贷款门槛”固然是好事,面对现实,着力提升农业的规模则显得更为重要,也更加实际。

    中国的银行不少是上市公司,对于贷款风险控制、经营利润等有着严格的指标。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银行不愿意给规模小、资金少的农户贷款,几乎成为一种必然。

    首先,小农户的经营随意性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差,与大农户甚至农业企业相比,银行方面很难考察其信用状况,在没有抵押物的情况下,银行贸然将钱借给小农户,难免产生坏账,增加贷款风险;

    其次,同样数额的贷款,发放给1家农户,与发放给100家农户相比,后者的成本肯定要大很多,银行从控制成本的角度考量,也不会倾向于这种分散的小额贷款。

    三水首创的“政银保”模式,将农业贷款与保险结合起来,并由政府出资提供担保,让农民贷款时不用抵押家庭财产,也不用支付高昂的担保金。“政银保”大大降低了农民的贷款成本,但谁能获得贷款,仍然由银行来选择把关。

    如果看到我国金融业的大环境,就不难意识到,过于强调降低贷款门槛,让银行向小农户增加贷款,并不大现实。尤其对于县一级的地方政府来说,与其努力与银行协商,不如将更多精力放在提升农业规模上。当某个农业项目上了规模,上了档次,可能不用政府牵线搭桥,银行也会自己找上门,争着抢着给贷款。

    提升农业规模的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引导小农户“抱团”,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或是引入农业企业,让农民成为企业的员工等等。如此一来,申请贷款的主体就不再是单个的农户,而是农业合作社,或是农业企业。

    目前三水无论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是农业企业,都才刚刚起步,存在着数量少、实力弱等现状。改变这一现状,政府的扶持颇为关键。今年,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提案已成为三水区政协的三大重点提案之一,并由区政协主席亲自督办。区农林渔业局也提出,要建立示范社,尝试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品牌、统一技术培训等等。

    如果农业合作社真的能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真正“做强做大”,势必改变三水农业的面貌。到那时,银行对于农业贷款的态度,或许是另一番局面。毕竟,银行不是慈善机构,地方政府的行政手段再强,也比不上市场的力量。

    来源:南方报网—南方日报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