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产业经济 > 菜贵伤民菜贱伤农,突破两头困局需标本兼治
  • 菜贵伤民菜贱伤农,突破两头困局需标本兼治

    时间:2017-05-12 12:06:40  来源:  作者:胡萍

    2011年,最牵动人心的莫过于物价的涨涨跌跌。持续走高的猪肉价格仅在7月同比涨幅就达到56.7%,随着“控”物价的措施不断出台,高企的物价在下半年开始回落,据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中秋节以来,全国猪价已连降11周。然而,当“大白菜收购价跌至每斤不到1毛钱”,“生姜、大蒜价格双双跌破成本线”等消息传来之时,却有部分地方农民正在为销售难、卖不了钱而发愁。回首2011年,菜价频坐“过山车”,一头是喊贵的老百姓,另一头却是在价格“蛛网”间挣扎的小农户,“菜贵伤民”“菜贱伤农”的有效破解之道究竟何在?

    “卖难买贵”现象为何频繁出现

    土豆滞销、秋菜难卖,就连去年一度在农产品市场称雄的“姜你军”、“蒜你狠”也已风光不再。当市民们感受到农产品价格下降的好处时,丰收带来的降价正削弱着部分地区农民的收入。在“三农”问题专家看来,这种被称为“丰收灾”的现象似乎并不新鲜,卖难、滞销是其最直接的表现。

    “信息不对称,导致农民盲目播种。此外,商业投机者的加入加剧了部分经济类作物波动的频率。”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说:“我国有2亿多小农户,农民对市场上需求什么缺乏了解,本年度的种植选择基本依赖上年的价格,分散的小农户一直在价格蛛网中恶性循环。”中国蔬菜流通协会会长戴中九也认为,近年来频繁出现的菜价“过山车”和“卖难”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供需信息的不对称即无序生产。

    多位专家表示,我国农产品价格在合理范围内波动是正常的,但“供不应求—价格大涨—大量种植—供过于求—价格大跌”这种风险呈周期性出现,其深层次原因则在于流通体系中的政府缺位和流通渠道建设滞后。

    记者了解到,农户生产无法与市场有效对接,再加上流通环节过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农户收益遭遇到层层盘剥。另一方面,我国农业在运输、零售等环节都极度分散,效率低下,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最后一公里”现象又成为零售价格高启的重要推手。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中国大中城市的蔬菜供应,90%左右都要通过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这些市场基本上由企业投资并经营,为了收回投资并获得利润,只能采取收取高额进场费、摊位费、交易费等办法,这是导致菜价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

    多措并举应对产销困境

    事实上,破解“卖难买贵”困局,政府部门正在行动。今年10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鼓励大型连锁超市与农业生产基地直接对接,鼓励有序设立周末直销菜市场、早晚市等临时摊点,改造和新建一批公益性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菜市场等。相关部门也及时启动了“滞销救助机制”,采取“网上对接”“农超对接”和“农批对接”等多种方式,同时举行农产品供需见面会,并试点社区开办周末蔬菜直销市场等举措,取得了一定效果。据农业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56万家合作社与超市建立了稳定的产销关系,江苏等地一批合作社在城市社区陆续开设了直销店、连锁店。

    从实践来看,在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卖难买贵”等产销困境下,农产品电子商务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记者注意到,一些专业针对农产品网络销售的网站正在逐步建设和完善,还有些短期的农产品团购也在网络上风行起来。如近期的团购怀远大白菜行动,打出的标语就是“团购大白菜便宜又有爱”,市民不光买到了便宜菜,还为农民分了忧。再比如,今年7月海南香蕉又一次滞销时,多家国内团购网站发起了团购香蕉活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该活动总计团购海南香蕉达520吨,有14.5万网友直接参与购买;淘宝网8月26日至28日开展阳澄湖大闸蟹团购,仅3天时间销售金额就高达1420多万元,共销售出大闸蟹39万多只。

    化解风险需做好加减法

    尽管有关部门已开始采取行动,但很多工作只是刚起步,还远未发挥实质作用。近年来,频繁出现的菜价“过山车”现象也表明,减少农产品市场风险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专家表示,突破“卖难买贵”困局,必须采取标本兼治的办法。政府要在提供公共服务产品方面做大量工作,加强生产和流通体制改革。

    农业部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要继续深入开展“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等产销衔接,同时成立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以更好应对和预警。

    郑风田认为,长远来看,应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订单农业,让农民按订单数量来生产。在国家层面上,应该建设全国性的产品有效种植销售信息平台,使农民在种植前能够了解全国各地的计划种植面积,避免盲目播种。当然,也应逐渐缩小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收入差距。

    业内人士呼吁,要想丰产不伤农,政府出手需更加“给力”。一方面做好“减”法,即切实降低农产品流通当中的个人税收和费用,减轻流通企业负担;另一方面还应做好上调养老金、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等“加”法。(胡萍)

    来源:金融时报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