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产业经济 > 粮价步入“高通胀时代”?
  • 粮价步入“高通胀时代”?

    时间:2017-05-12 20:06:11  来源:  作者:陆绮雯

    2010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粮食价格持续加速上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记录肉类、奶制品、谷物、食用油等大宗农产品价格的世界粮食价格指数连续8个月上升,在今年2月达到236点,这一数字是1990年1月采用该项指数以来的最高水平。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雅克·迪乌夫3月14日表示,全球基础食品价格飙升,在当前提升了引发新一轮粮食危机的风险。这次危机或与2007年-2008年冲击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危机相仿。该组织的报告更是言辞犀利:全球食品价格已经超过20年的峰值,粮食危机正席卷全球。更令人忧心的是,粮价猛涨导致发展中国家4400万人陷入赤贫。我们未曾醒悟,危机却已蔓延。


    距上一次危机仅仅两年,粮价冲击为何如此反复?粮食危机离我们到底有多近?

    价格持续走高

    你可能只关注到了国内的通货膨胀,但放眼世界来看,全球经济正在经历30年来最广泛、最猛烈的大宗商品上涨行情。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部分粮食的价格已经突破历史高点,2010年国际市场玉米价格暴涨52%,小麦价格上涨49%,黄豆也上涨了28%。虽然总体来看目前国际粮价还没有超过2007年-2008年危机时的顶点,但2010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粮价快速上扬的态势比起当年有过之而无不及。世界银行则称,去年10月到今年1月该行粮食价格指数上升15%,去年一年,累计涨价达到50%以上。

    3月,世界粮食价格指数稍稍回落2.9%,但仍然较2010年同期高出37%。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因全球需求持续增长且供应保持紧俏,全球食品价格会在数周内反弹。粮农组织专家说,3月份食品价格的下跌,主要是由于一些世界主要粮食进口国的进口运输中断造成如北非和中东的政治动荡以及日本的自然地震灾害造成运输及供应链中断,而实际的需求和供给基本面并没有什么改善。“现在判断粮价上涨趋势是否得以扭转仍为时过早。”事实上,由于这些突发事件,很可能给今后一段时间的粮食价格造成更大的上行压力。有海外媒体分析称,由于农田被海啸淹没,饲料厂被冲毁,日本会增加肉类和水果进口,因此这场强震势必导致食品价格上涨。

    粮农组织首席经济学家阿卜杜勒·礼萨·阿巴西安警告说,“大宗农产品价格可能继续上涨,世界面临粮价冲击,如果粮价持续徘徊高位,粮食危机不排除重演”。对于富裕人口,粮食危机或许只是意味着高一点的粮食价格,然而,对于贫困人口来说,高涨的粮价无异于生存之虞。在贫穷国家,即使是中等收入家庭也要把2/3的收入花在食品方面。目前,有80多个国家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界定为低收入缺粮国。世界银行最近公布,从2010年10月至2011年1月,因全球食品价格上涨了15%,贫困人口就增加了4400万人。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在2月19日的一次会议上呼吁G20峰会要把世界粮食问题置于2011年讨论的首位问题。他说,对粮价的变化要随时保持警惕,“我们正走向危险的地步”。

    世界银行农业和农村发展部门主管局尔根·沃盖尔也是忧心忡忡:“价格上涨对于贫困人口是件坏事,他们负担不起健康的饮食。如果食品费用上涨,他们不得不进一步削减教育和卫生开支。如今全球有近10亿人在挨饿,不是因为世界上没有足够的食品,而是因为他们买不起。”然而,他并不否认“某种程度上,食品价格上涨对于全球粮食生产是好事,因为价格上涨刺激了全球农业部门姗姗来迟的投资”。是时候重新审视农业了,据预测,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照目前态势发展下去,到2050年全球饥饿人口将达15亿至20亿。我们或许真的该听听粮农组织的建议,需要加大投资并提高生产率,也需要“对未来的"艰难时期"有所认识和准备”。

    开垦才会有收获,突破才能解难题。遗憾的是,至少目前看来,2011年全球粮食价格进一步高企的可能比回落要大得多。

    粮食问题发酵

    “全球正步入粮价波动、粮供不稳的时期。各国必须认真对待粮供问题。”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干事希兰这样表达。怎样认真对待?分析此番粮价波动的深层次原因是必要的功课。

    供求因素仍是左右粮食市场的最主要砝码。2010年,世界粮食市场形势严重趋紧,特别是在谷物市场,极端恶劣气候和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使得2010年的产量较2009年下滑,世界范围的粮食产量和库存量都处于较低水平。作为粮食出口大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都因严重旱情而造成粮食大幅减产,印度和巴基斯坦因洪水灾害使谷物产量大幅度下降。连锁反应是,不少国家的国内粮价首先上涨,减产国家都采取了减少粮食出口的措施。作为世界第三大小麦出口国的俄罗斯,2010年8月5日决定,到2011年7月1日前停止麦类、玉米等粮食及其产品出口。俄罗斯禁止粮食出口被认为是2010年下半年国际粮价蹿升的导火索,此举直接导致小麦价格飞涨50%以上。2010年下半年大麦出口第一大国乌克兰也实施谷物出口禁令,不断减少对外出口的谷物数量。进入2011年,小麦生产国澳大利亚又遭受史无前例的暴雨和洪灾,土地大面积被淹;美国中部地区和阿根廷的干旱也对谷物和玉米的生产带来较大影响。

    而同期的需求有增无减。不仅仅是人口增长需要更多的粮食供给,更多的汽车使用也在和人类抢粮食,有资料显示,美国2009年收获4.16亿吨谷物,其中1.19亿吨进入乙醇蒸馏厂用来生产汽车燃料,这些谷物足以养活3.5亿人一年时间。此外,出口剧减也使得很多国家伴有恐慌地加入抢粮囤粮的行列,进一步推高了价格。有报道说,这些日子以来,阿尔及利亚一次性购买了远高于正常水平的80万吨小麦;印尼也订购了平时购买单位4倍的80万吨稻米;沙特宣布计划将该国小麦库存水平增加一倍;韩国则考虑建立谷物战略储备,并计划购买玉米等主要粮食……

    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经济学家康塞普西翁·卡尔贝认为:“全球粮食市场供求之间的不平衡关系才是推高全球粮食价格的最主要原因。”他还用供求关系来分析这一轮全球粮食价格上涨最终是否会演变成2008年那样的粮食危机。资料显示,2008年,全球谷物的库存量非常低,这引发了全球谷物价格的飙升。而现在,除了玉米之外,其他种类粮食的库存状况都要好于2008年的水平。而大米市场更是一个特例,2010年,全球大米产量创出新高,这不仅有效抑制了大米价格的上扬,同时也平抑了更多对其他谷物的需求,目前,大米的平均价格甚至低于2008年、2009年的价格。因此,康塞普西翁·卡尔贝判断,迄今为止还没有明显的预兆表明会再一次发生粮食危机。当然,这还建立在“老天爷帮忙”的情况下。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发布的预测,在2011年农作物生长季节剩余时间内全球天气条件正常,2010/2011年度世界谷物库存消费比为20.9%,这会高于2007/2008年度粮食危机期间创下的19.1%这一30年来的最低值。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焦点是,在最近两次国际粮价暴涨过程中,资本推手也在其中翻云覆雨、兴风作浪。在当今资本时代,粮食商品属性外的金融属性日益凸显,因此,国际粮价普涨的背后既有货币的作用,也有炒作的投机。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张茉楠指出,本世纪初,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粮食市场与货币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衍生品市场的联动成为复合的金融体系,扩大了传统金融市场的外延和内涵,形成了粮食“金融化”趋势。粮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从商品属性向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双重并重的转换,粮食作为“白金”已经成为继主权货币、黑金(石油)后新的泛货币化的价值符号,粮食安全本质上已转变为“贸易-金融”型的“价格安全”模式。

    国际金融危机后,美欧日等都选择了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全球货币环境非常之宽松,这一定程度上为热钱炒作农产品及农产品期货提供了便利。而“金融化”的炒作则进一步放大了粮食价格的波动范围。一些专家明确指出,2010年夏季小麦期货价格的疯狂涨跌背后,最大推手就是投机资本。康塞普西翁·卡尔贝也承认存在这种影响,投机资金在全球粮食市场中究竟发挥了多大的作用,目前的研究还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是,他认为投机资金确实会倾向于推高全球粮食的价格,并已经在此过程中发挥了作用。迪乌夫不久前也呼吁国际社会采取监管措施,遏制粮价上涨背后的投机行为。

    波动的不仅仅是价格

    粮食问题有多严重?在全球经济复苏仍十分脆弱及不确定的情况下,国际粮价的过度上涨将有可能对需要大量进口粮食的新兴市场国家带来巨大打击,导致这些国家通胀压力进一步加重,消费意愿减弱,经济增长放缓,从而影响全球经济的复苏进程。

    面对眼前的问题,中国能否独善其身?我国粮食生产已连续7年实现丰收,但不容否认的是,进口量在去年显著增加,不但蝉联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玉米进口量也创出10年来的新高。

    对于关乎每个老百姓的问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3月24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吹风会上表示,如果不算大豆,中国的粮食自给率是97%以上。中国有信心、有能力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也在3月初表示,中国粮食连续第七年获得丰收,而且2010年粮食增长幅度比较大,整体上粮价比较稳定。国际市场粮价大幅上涨和供应紧张,对中国影响有限,不必要过于担心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粮食安全不仅仅是价格问题,尤其当石油价格与粮食价格日益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康塞普西翁·卡尔贝同意这种说法,油价的持续上涨通常会拉高粮食价格。世界银行更是警告说,中东及北非地区的动荡局势可能使油价和粮价形成轮动上涨的趋势。国际粮价正在飙升至危险水平,并威胁到全球数千万人生计,有可能导致中东和中亚本就脆弱的政治和社会局势更加复杂,中东和北非相关缺粮产油国家的社会动荡会进一步加剧国际油价的上涨,最终形成国际油价和国际粮价之间的轮动。

    中东和北非地区是全球原油的主要产地,中东与北非地区石油蕴藏量至少占有全球蕴藏量的35%,处于动荡中的利比亚是非洲第三大产油国。中东和北非地区的动荡已经导致了国际油价在近期迅速攀升。与此同时,生物燃料的发展正促使粮食日益能源化,使得粮食价格与石油价格密不可分。当原油价格上涨超过生物燃料的制造成本时,用生物燃料来替代原油产品的需求就会上升,相应的粮食需求也将上升,使本来就供求偏紧的国际粮食市场更加紧张,从而推高国际粮价。

    而且,在新兴市场国家,油价和粮价互相传导来得更快。张茉楠指出,在新兴市场CPI构成中,30%-50%与能源和食品价格相关。从油价飙升到食品价格快速上扬,主要有两个传导机制:一是食品生产依赖于诸多能源密集型的投入,两者价格传导时间不超过两个月;二是石油价格上升可能导致以玉米制造生物乙醇与生物燃料的需求上涨,从而减少粮食与饲料的供应,普遍推升农产品价格。因此可以判断,高油价导致高粮价的效应很可能进一步扩散。国内成品油跟涨会导致粮食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持续走高也会给CPI的企稳带来困难。

    必须强调,当前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粮食问题的严峻程度不容小觑。据不久前英国某机构发布的一份报告预估,未来40年,全球粮食生产需要增加1倍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而统计表明,近几年来全球粮食生产年均增幅仅为0.4%,而年均消费却增长了1%左右。据此,有专家放言:未来5到10年,国际粮价有10%-20%的上涨空间。

    未雨绸缪,张茉楠研究员呼吁,中国应将粮食安全与粮食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将粮食产业作为粮食工业去发展,在粮食产、供、销重要领域和环节完善产业链,着手培育现代化、资本化、金融化的粮食龙头企业,完成全局性的关键布点和掌控能力,让政府在粮食危机最关键的时候,具有一定的调控能力。为此,中国应该建立有关粮食金融政策、建立粮食产业发展基金、成立粮食投资和粮食储备银行,推进粮食贸易融资、大力发展自己的粮食期货/期权市场,加强国际粮食产业的发展与协作等,真正增强中国在国际粮食市场的金融定价权和话语权。

    来源:解放网-解放日报 作者:陆绮雯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