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产业经济 > 调整中的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
  • 调整中的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

    时间:2012-07-19 00:00:00  来源:  作者:

    目前,中国光伏产业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既有光伏发电成本快速下降、新兴光伏市场快速崛起、对外依赖度逐步下降、产业规模仍将保持稳步增长等有利发展的因素,又有供需严重失衡、美国对华光伏“双反”和欧盟可能效仿美国的重压,行业竞争残酷,产业整合迫在眉睫,企业开始进入薄利时代,优质企业也面临国外资本入侵的严峻挑战等不利因素。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背景与概况

    在石油危机影响和环境保护需求的促使下,人们寻求到了一种安全、环保和长期有效的能源供给方式——光伏发电。在发达国家和欧洲光伏市场的推动下,全球光伏产业近10年来得到快速地发展。中国的光伏产业,在2004年之后更是飞速发展。尽管遭遇了美、欧债危机的打击,但仍连续5年实现了超过100%的年增长率。

    目前,中国晶体硅光伏产业的生产技术、产能和产量世界领先,但薄膜光伏电池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 。

    过去的2011年,是全球光伏发展史上极为严峻的一年。在美、欧债危机蔓延的严重影响下,贸易保护抬头,市场开始无序竞争,光伏行业遭受到市场急剧萎缩、价格快速下跌、利润持续下降及行业洗牌加剧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尤其是光伏产品主要消费市场的欧洲,政府大幅压缩光伏发电补贴,使全球光伏产业增速开始减缓,加重了整个光伏产业链的产能过剩。

    中国的光伏产业,在“十二五”开局的2011年,是产业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在经历了“十一五”末期的高速发展之后,开始步入调整期。

    目前,随着国家光伏上网电价的落实和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相继颁布实施,中国光伏产业过度依靠国际市场的不利局面将逐步改善,中国光伏产业规模逐步增大,国际化程度愈加增强。但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产能过剩、供需严重失衡、行业竞争激烈,以及美国贸易保护性的“双反”调查等问题,使光伏行业的调整和整合不可避免。

    今年2月24日,工信部发布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规划了发展目标和方向。规划设定的目标为:到2015年,中国多晶硅行业的领先企业要达到5万吨级规模;光伏电池行业的领先企业要达到5GW级规模。在国内扶持1家年销售收入过千亿元人民币规模的光伏企业,3~5家年销售收入过500亿元规模的光伏企业,3~4家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光伏专用设备企业。另外,单晶硅电池的产业化转换效率达到21%,多晶硅电池达到19%,非晶硅薄膜电池达到12%,新型薄膜光伏电池实现产业化。光伏电池生产设备和辅助材料本土化率达到80%,掌握光伏并网、储能设备生产及系统集成关键技术。成本控制方面,到2015年,光伏组件成本要下降到7000元/千瓦,光伏系统成本下降到1.3万元/千瓦,发电成本下降到0.8元/千瓦时,光伏发电具有一定经济竞争力。

    在光伏产业“十二五”规划中还明确指出:政府要对光伏行业进行一系列的支持,一是对电价进行财政补贴,降低行业成本;二是通过制定金融、人才等扶持政策,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三是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帮助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由此可以看出,产业链完备、已具有品牌知名度的骨干企业,会在政府的扶持下在未来五年得到迅速的发展。

    随着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光伏发电因其清洁、安全、便利、高效,成本越来越低等特点,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和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目前,各主要发达国家均从战略角度出发大力扶持光伏产业的发展,通过制定上网电价法或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等政策推动市场应用和产业发展。

    2012年中国光伏产业基本形势

    头疼的一面

    1.光伏产品价格持续下跌 企业经营压力巨大

    2011年初以来,光伏产品产能大量释放,供应量大幅提高,但全球光伏市场受欧债危机、全球经济发展放缓和有关国家政策不稳定的影响,需求萎靡,致使光伏产品库存积压严重,价格暴跌。

    从2011年第四季度到2012年第一季度,部分资金需求急迫的企业为获得现金,在现货市场上加速抛售手中的库存和原料,进一步加剧了价格下跌步伐。在这样激烈和恶性的竞争循环下,出现了企业倒闭潮,许多中小光伏企业关闭或破产。总体来说,全行业基本处于亏损状态。到目前为止,光伏产品价格形势依然非常严峻,没有什么好转,价格在持续下滑。据宁波海关最新统计显示:2012年一季度宁波口岸累计出口光伏电池360.6万个,比去年同期增长87.9%;出口总价值3.2亿美元,同比下降48.8%;出口平均价格为每个87.6美元,同比下跌72.7%。通过该地方数据,可看出中国光伏产品价格的大概形态。

    到2012年5月初,光伏产品价格仍在继续下跌,多晶硅现货均价为22.66美元/公斤,晶体硅电池均价0.454美元/瓦,硅基电池组件均价0.856美元/瓦。尤其是处于光伏行业上游的多晶硅,其价格由2006年最高时的500美元/千克降低到2011年初的100美元/千克,到四季度更是降低到25美元/千克以下,仅2011年降幅就达80%左右。

    进入2012年4月,美韩多晶硅巨头发起新的价格大战,美韩两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报价一般在20~25美元/公斤,而扣除运费、关税等,出厂价仅在15美元/公斤左右。这样的价格根本是做不到的,据估算这些企业的成本应在25美元/公斤,这显然是在亏本倾销。最近,甚至已有国外的多晶硅企业提出零报价,只要中国进口方支付10美元左右的贸易费用,就能买到一公斤多晶硅,虽然数量有限,但用意显然是为了挤死中国的多晶硅企业。美国Hemlock、韩国OCI等多晶硅巨头的主要市场皆为中国,美国本土使用量不足3%,而韩国则70%的多晶硅都销往中国。

    在外资低价倾销的冲击下,中国多晶硅行业90%以上企业停产或倒闭,再任其下去,整个行业都将遭受灭顶之灾。如果国家不加以保护,中国的多晶硅产业将可能被扼杀在婴幼期的摇篮中。中国全部43家多晶硅公司,目前仅有几家实力雄厚者还在生产,其余全部已停产。


    2.光伏市场供需失衡 产业整合不可避免

    作为朝阳产业的光伏行业,虽然未来市场发展空间巨大,但近年来产能发展过快,加上欧债危机持续影响全球经济,有关政府光伏补贴持续大幅下调,使全球光伏产业承受巨大的供给压力,行业竞争非常残酷。

    在硅料供需方面,据IHS iSuppli公司的光伏报告称:2012年多晶硅总体产能预计为32.8万吨,比去年的28.5万吨增长15%。相比之下,今年多晶硅需求预计只有19.6万吨,比2011年的20.5万吨减少4%左右。这意味着像去年一样,今年产量仍然高于需求,过剩产能将从2011年的8万吨扩大到13.2万吨。2012年供应比需求高出67%,高于2011年的39%。

    中国多晶硅产能,2011年达约16万吨,2012年将达17万吨左右;中国多晶硅产量2011年达约8.3万吨,2012年可能为6~10万吨。虽然中国多晶硅仍然供不应求,但其价格缺乏竞争力,受美、韩、德多晶硅低价倾销影响,目前中国90%的生产厂已停产。所以,中国今年的多晶硅产量完全受全球光伏市场的影响和左右,是最不确定的因素,也最难预测。美、韩、德多晶硅的低价倾销到底能持续多久,无法预测,相信也不能持续太久,因为他们也是在亏本销售。一旦多晶硅价格升到35美元/公斤左右,中国的多晶硅厂家就能逐步恢复生产。

    在电池供给方面,据欧盟2011年发布的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光伏电池产能将达到80GW,中国占据超过50%份额。另据赛迪智库的不完全统计,中国156家电池组件企业2011年的光伏电池产能已超过35GW,预计2012年产能在40GW以上,与欧盟预测的数据一致。与快速增长的光伏电池供给量相比,光伏电池需求量的增长则显得相形见绌。


    据2011年6月欧洲光伏工业协会对2011~2015年的市场需求量预测数据,2012年和2013年光伏市场需求在30GW左右。也有比较乐观的预测,据IMS Research发布的报告称,2012年全球光伏装机量至少将增长3.5%,最高增幅达21%。这家市场分析机构预计,尽管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削减补贴,但全球装机量将从2011年的26.9GW增至2012年的27.8GW至32.6GW,欧洲装机量占比从去年的69%降至今年的50%。

    IMS Research还预计,虽然今年德国光伏上网电价补贴政策大幅变动,但仍将成为最大且最重要的光伏市场,预计新增装机量至少将达到6GW,甚至可达到8.5GW。与此同时,中国有望超过意大利成为第二大光伏市场,但不可否认中国仍是导致全球供需关系难以预测的因素之一。随着欧洲需求量的衰退,在日益增加的压力下,中国政府将加速国内市场的应用,从而扶持其巨大的制造基地。

    全球光伏市场,多晶硅产能严重过剩,美、韩、德的低价倾销已使中国多晶硅公司90%以上停产;电池和组件方面,仅当前中国的产能,已可满足未来2~3年全球光伏市场需求,所以光伏市场的增长速度远不能跟上产能扩张的步伐。2012年,光伏行业仍将承受激烈的价格压力,一批不具备竞争力的光伏企业,将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整合或淘汰。

    光伏产业未来的竞争,将不是产业链某个环节间的横向竞争,而是一个个产业链条之间的整体竞争。为了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光伏企业要么自身垂直一体化发展,要么以产业集团军的形式,通过长期合约或控股来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即通过供应链管理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其竞争力。

    3.中国面对光伏“双反”的生死保卫战

    美国时间5月17日,北京时间5月18日凌晨,美国商务部初裁对中国输美光伏电池征收31.14%至249.96%的高额反倾销税,接受调查的具体产品为中国输美晶体硅光伏电池、组件、层压板、面板及建筑一体化材料等。其中,包括英利、天合、尚德等知名的59家企业的反倾销税率定在31%。今年3月,美国商务部已初裁对中国输美光伏电池征收2.9%至4.73%的反补贴税。公开日程显示,在相继做出初裁后,美国商务部预定今年10月上旬将一并做出反倾销和反补贴“双反”终裁。

    美对华光伏反补贴调查,因为原本中国政府就未对本土企业有任何形式的财政补贴,因此,美国商务部并未拿到确凿证据,只得采取了低税率。但反倾销历来是大戏,只需将中国企业与美国本土企业的售价进行对比,只要低了就能判定是倾销。按美国法律,当最终裁决出来,对所有中国组件产品的税率征收将向前追究3个月。现在,美国海关已开始对来自中国大陆的光伏产品征收货款50%左右的高额保证金,使中国光伏产品通往美国的道路已被堵死。

    中国对美的光伏产品销售额相对不大,占总出货量的一小部分,因此,即便失去了美国市场,也对中国光伏企业影响甚微。同时,对美国的光伏贸易方面,中国光伏产业也有筹码,美国光伏设备和多晶硅原材料的主要出口国是中国,中国商务部可从这方面进行报复性制裁,以促使美国改变政策。

    从这次“双反”初裁结果中,还透露出另一信息。美国商务部的公告中显示:如果中国企业生产的光伏组件中的电池片来源于第三产地,或组件在第三产地加工,那么美方将免征反补贴税。这或许将倒逼中国光伏企业加速国际化生产的步伐。

    在美商务部进行“双反”调查之前,一些有先知先觉的中国光伏企业已逐步迈向了国际化生产。尚德、赛维、天合、晶澳等太阳能企业都已纷纷在欧洲、美国和加拿大等地建厂或收购当地光伏公司,或通过合资合作转移部分产能出去,以抵御有关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

    目前,中国光伏产业界心里都明白,以Solar world为首的外资光伏企业在美发起的“双反”调查,其用意除了将中国企业赶出美国光伏市场外,更重要的目的在于以此案例来影响欧盟决策,将中国企业赶出长期赖以生存的欧洲市场。

    据了解,3月底Solar world已在德国提起诉讼,希望政府介入对中国光伏组件产品的“双反”调查,而目前Solar world等几家德国本土公司已与德国政府及欧盟在协商此事,但当地政府尚未对此表态。Solar world认为:由于受到中国光伏产品的低价冲击,欧洲光伏企业出现了大批量的倒闭潮,昔日欧洲最大的光伏电池厂商Q-Cells已经破产,而SolonSE、Solar MillenniumAG、AriseTechnologies德国分公司等也相继宣布破产。其实,这些欧洲企业的破产,其主要原因是行情不景气、竞争程度激烈而致,并不能归结为中国企业倾销所致。中国光伏企业的崛起和发展与欧洲光伏市场密不可分。德国光伏市场从2004年开始启动,2005年和2006年西班牙和意大利市场也相继启动,庞大的安装量造就了尚德、英利、天合等一大批中国一线厂商。时至今日,中国光伏市场虽在启动,但欧洲仍然是中国光伏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光伏出口额为305亿美元,其中80%以上都是销往欧洲,如欧盟也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进而采取高税率,中国光伏企业必将出现大规模倒闭潮,因此,众多企业把保卫欧洲市场看成一场生死之战。

    阿特斯有关人士表示,该公司产品的40%销往德国,而欧洲更占了总出货量的50%~60%,而一些中小企业80%~90%的产品都是出口欧洲,若守不住欧洲,仅依靠国内市场,并不足以消化目前国内光伏行业严重过剩的产能。

    据最新预测,2012年国内的安装量大约在3GW~5GW,而仅德国的安装量就能超过这一数据,还有欧洲其他市场,这是中国的市场容量根本没法比的。因此,在目前中国光伏市场还没有大规模启动时,可以说失去欧洲市场,就失去了中国光伏产业生存的市场大空间,对中国光伏产业是致命的打击。

    从长远发展看,中国光伏企业应把重心转向国内市场,降低风险。根据规划,到2020年中国光伏安装量将达50GW,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国之一,但国内市场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就目前而言,则必须先依靠欧洲市场存活下来,才能享受到中国市场爆发带来的好处。

    如果美国实现了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了高税率的惩罚措施,而中国商务部无任何举动的话,欧盟应很快会效仿美国也对中国进行“双反”调查。目前德国和欧盟正在犹豫不决,中国政府与行业协会应密切与德国和欧盟沟通,避免贸易大战。

    笔者认为,中国商务部应尽快对美多晶硅进行“双反”调查,以此进行回击,同时这也能遏制欧盟可能采取的效仿举动。中国的光伏企业已到了背水一战的时刻,是一场生死保卫战。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