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产业经济 > 解读十二五:新思路让能源发展进入新时期
  • 解读十二五:新思路让能源发展进入新时期

    时间:2011-04-11 00:00:00  来源:  作者:

    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的新思路。

    多元化发展能源

    能源问题正在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刚性”约束条件,要保证经济安全、军事安全、国家安全,首先要保证能源安全。要求把能源问题放在更突出的战略位置。短期看来,能源紧缺不应该成为不可解决的问题,但是长期来看,如何解决中国能源问题是一个长期挑战。是一个长期战略问题,而不是短期平衡问题。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问题有:1、能源需求量逐年加速增加;2、能源建设进入超快阶段,无序扩张趋势严重;3、能源对外依存度迅速提高;4、我国石油进口的增加,影响了现有国际能源安全构架的不确定因素。

    基于目前存在的问题,十二五规划提出:发展安全高效煤矿,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有序开展煤制天然气、煤制液体燃料和煤基多联产研发示范,稳步推进产业化发展。加大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稳定国内石油产量,促进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推进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清洁高效、大容量燃煤机组,优先发展大中城市、工业园区热电联产机组,以及大型坑口燃煤电站和煤矸石等综合利用电站。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重点推进西南地区大型水电站建设,因地制宜开发中小河流水能资源,科学规划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加强并网配套工程建设,有效发展风电。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新能源。促进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推广应用。

    优化能源开发布局

    十二五规划提出:统筹规划全国能源开发布局和建设重点,建设山西、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东部地区、西南地区和新疆五大国家综合能源基地,重点在东部沿海和中部部分地区发展核电。提高能源就地加工转化水平,减少一次能源大规模长距离输送压力。合理规划建设能源储备设施,完善石油储备体系,加强天然气和煤炭储备与调峰应急能力建设。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根本改变,新能源只能起到辅助和补充作用,依靠新能源改变我国能源结构将是个长期过程。因此,应对资源和环境挑战,必须始终坚持节能减排优先的原则,同时统筹规划全国能源开发布局和建设重点,提高能源就地加工转化水平,减少一次能源大规模长距离输送。合理规划建设能源储备设备。完善石油储备体系,加强天然气和煤炭储备与调峰应急能力建设。加快对高耗能、高耗材、高排放、低效能产业的技术改造。要积极发展合同能源管理、碳交易等多种市场方式,坚决避免以拉闸限电等简单行政手段推进节能减排。要根据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容量,科学安排节能减排指标。

    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

    核电是重要的清洁能源。新世纪以来,世界上很多国家开始了新一轮核电建设。截至2010年底,全世界在运核电机组442台,总装机容量3.7亿千瓦,发电量占世界发电总量的16%。世界核电始终向着更安全和更经济的方向发展。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以技术更迭为标志,世界核电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到今天,第一代技术已被淘汰,第二代技术在上世纪70到80年代得到发展和普及,现在全球运行中的核电机组绝大部分为第二代,其存在的问题是没有把防治和缓解严重事故作为设计基准。当前,以AP1000、EPR为代表的第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已成为主流,AP1000在中国和美国,EPR在芬兰、法国和中国先后开工建设。在三代核电技术继续发展的同时,全球已在积极开发第四代核电技术,其最终实现商业运行预计要到2030年以后。

    日本地震海啸引发的核泄漏事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核电对安全的要求远远高于其他行业,一旦出现严重核事故,不仅当前发展的好势头将不复存在,而且会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经过10多年努力,我国已经建立了符合国际标准、比较完善的核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核电建设和运行总体上保持了安全稳定。目前,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关键是落实好中央已经明确的技术路线,新建项目应尽可能选择安全性最高的机型,集中力量对AP1000三代核电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核电站的能力。

    来源:中国经济网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