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产业经济 > 怎样把中医药特色优势转为国家优势
  • 怎样把中医药特色优势转为国家优势

    时间:2017-05-13 14:09:04  来源:  作者:赵步长 赵涛

    包括民族医药在内的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之一。毛泽东主席1958年曾经说过:“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之后,几代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中医药的发展都极为重视。

    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医药特色优势明显

    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决定了它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要求,符合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方向,因此要突出、弘扬、发展、壮大。

    1.中医药关系公共卫生安全

    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但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抗生素的滥用,病源微生物的耐药,已经得到控制的传染病如结核、血吸虫病等有卷土重来之势,与此同时,新的传染病种不断出现。虽然这些不断出现的新疫病在中医典籍中没有记载,但是依据中医药防治疫病的基本理论,以及在防治SARS、甲流等方面所积累的新的临床经验,我们有理由认为,中医药在未来各种疫病的防治当中可以发挥重大作用。

    2.中医药关系民生福祉和社会公平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健康寿命也有了很大提高。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医药费用的增长也很快。有资料统计,1984到2008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增长了约100.6倍,人均卫生费用增长了74.4倍,而同期我国GDP增长了65.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增长了21.6倍,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仅增长了36.5倍。中医药具有疗效确切而又简便低价的优势,是我国特有的宝贵的卫生资源,尤其在保证广大农村地区群众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3.中医药关系我国的医药竞争力

    众所周知,我国的化学药制药企业绝大多数走的是仿制路线,步人后尘,创新严重不足。而在西方,传统的药品研发路线也越走越窄。这不仅是投入的问题,资金的问题,更是药物创新思路和医药哲学的问题。西方医学界也开始关注东方的智慧,关注中医药独特的理论思维和药物制取方法。中医药是我国原创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进行医药创新的肥沃土壤。中医药的很多奥秘还有待我们破解,而这正是我们进行创新的大好机会。更重要的是,在创新中我们占据了知识产权的制高点,我们也因此掌握了和国外医药巨头平等对话的话语权。

    4.中医药关系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虽然中医药是医学科学,但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她已经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融为一体,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医药在保健预防和治疗疾病上的功效,应当成为其飞向世界并被世界接纳的翅膀。正如瑜伽是印度养生保健文化的符号一样,中医药也是中华民族养生保健、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文化符号。继承发展中医药,也就是弘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

    如何将中医药特色优势上升为国家优势

    1.正确看待中医药,加强公众普及宣传和教育

    我们正处在一个资讯飞快更新的信息社会,中医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中华文明中不可分割的医学科学,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陌生。当前,社会上有一股把中医药妖魔化的潮流,对中医药的历史功绩和现实价值视而不见,一概扣上“非科学”的帽子,在公众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建议加大对公众的普及宣传、舆论引导,引导公众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医药、看待中医药。同时,对那些打着中医药牌子的江湖骗子,应该加大打击力度。要让中医药的养生保健精髓,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熟悉、掌握。

    2.结合中医药特点,为中医药理论研究和创新创造条件

    为了和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满足大规模的用药需求,中药在剂型、生产工艺等方面吸收了很多西药的成果,中药现代化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同时也应看到,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发挥,如过分强调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没有遵循中医药理论的指导;过分强调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而中药复方的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被忽视。我们应该认识到,中药现代化绝不是“中药汉方化”、“中药西药化”,离开了中医理论的科学指导,中药的价值和作用就无法真正体现。当前,中医和中药正在被逐渐割裂,很多医生不懂中医,而中药剂师不懂中医理论、不会看病的情况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医药理论连继承都成了问题,何谈创新?因此,应该从体制上、管理上认识中医药的自身特点,量体裁衣,为中医药的传承,为中医药的理论创新,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和体制空间。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系统促进中药现代化

    当前,中药在标准提高、有效成分分析等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中药的现代化还需要系统思考、通盘考虑。除了前面说到的中医药理论创新需要加强外,我们在临床研究上,还应该解决适合中医药自身特点的诊疗标准和评价标准体系问题;在中药产业化方面,应解决适应中药复方特点的技术规范和标准问题。总的来说,中医药基础设施薄弱,多学科交叉型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应该在这些方面加大投入。

    4.从资金政策上扶持中药企业积极参与中药材从野生走向“家养”的孵化过程,尽早保证药材的储备和供应。

    5.参照欧美国家对自有知识产权的中成药进行价格政策扶持、科学研发政策扶持、再评价政策扶持,做出中国自有的中成药GMP标准、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扶持中药企业建立和国外大型医药企业一样的利润机制,鼓励走出去,支持走出去。

    来源:医药经济报 作者:赵步长 赵涛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