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产业经济 > 正视钢铁困局 铲除观念积弊
  • 正视钢铁困局 铲除观念积弊

    时间:2012-08-29 00:00:00  来源:  作者: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钢铁行业首次出现了行业性亏损,这在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历史上,尤其是在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全面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之后,更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的行业大事之一。

    我们说,经济周期性的增速放缓及国际金融动荡,其实并不是太可怕,在本质上只是经济恢复所需要时间的长短而已,因为经济在总体和长远上肯定是要发展并向前的。但是,如果因受累于周期性经济波动而出现严重困境的企业,仍无强烈的危机意识,或仍被动坐等所谓“政策救市”,才是最危险的,可能还会因此而丧失机遇甚至毁掉企业。

    无论人们是否认同,之所以这样去描述,是因为在当前我国钢铁出现困局之际以来,我们从各种各样的相关舆论和企业信息来看,尤其是一些国有钢铁企业,特别是某些老牌的国有大型钢铁企业,更多地是在直接或间接地向社会传递着一种内心深处的、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的、长期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当前钢铁市场是否好转,包括下游需求何时能启动,最关键是要看国家是否出台相关的宏观政策”……把摆脱当前钢铁行业出现的困局,更多地依赖和指望于国家宏观政策方面。

    这种观念,在现实国情逻辑上,虽然有其一定道理或实际理由,但却是有着致命的危害。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其根源又在哪?我们尝试从一种另类视角去探究――思想观念。

    还是先说“苏南模式”。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地方或产业的发展和振兴,其背后总有独特的思想文化观念在影响和支撑着。苏南地区是我国乡镇经济和民营经济的重要诞生地,二者只都是近代苏南民族工商业的一种复活,它是近现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进程的一部分,而且有可能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分。

    这类企业骨干人员的组成,很多都是近代民族工商业者的后人。在人民公社和计划经济时代,他们以一种“能人”的形式存在于“五小三就地”(小钢铁厂、小水泥厂、小农机厂、小化肥厂、小煤矿,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之中,改革的春风一刮来,他们成了民营企业家或民营钢铁企业家。在地域文化的侵袭下,他们观念超前,精于算计,长于管理,善于经商,思维敏感,决策自立。

    再看新中钢的钢铁业。建国初期,国家百业待兴,工业几乎一片空白,国际敌对势力肆意威胁挑衅……为了迅速恢复经济建设和巩固国防,钢铁――无疑成了举国之最重要的工业领域和基础产业。在那个年代的中国青年都以能到鞍钢去工作而倍感光荣,当时形成了一个全国支援鞍钢建设的轰轰烈烈场面,乃至全国工业“以钢为纲”……甚至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认为,一个国家是否强大,就看钢铁产量如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钢铁产业在当时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如此之高,在国家各经济领域中的地位是如此之重。也正是从那时起,乃至此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很多大型国有钢铁厂都被誉为共和国的“骄子”……

    尤其在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年代,国有钢铁企业已经完全习惯了一种运行体制,即:所有钢铁产品由国家统购包销;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医疗、住房、福利;生老病故……”等等,均由国家负担,一切均不需要操更多的心,只是围绕国家下达的生产计划,动员、激励、协调员工去努力完成国家计划任务。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演进,实行改革开放,国门洞开,经济运行体制逐步从计划向市场转变,以往钢铁行业的运行机制也随之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在中国恢复世界贸易组织缔约国地位之后(加入WTO组织),企业开始全面进入了按市场经济机制运行的“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新时期……

    从“钢铁元帅”到“自负盈亏”,从国家“统购包销钢铁产品”到企业“自主经营开发市场”,这不仅是一种经济体制的全面转轨,更是一种思想观念的巨大变革。

    毋庸讳言,无论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还是在具体行为作法上;也无论在企业的管理机制上,还是在长远发展战略上,都无法在短期内从骨子深处彻底完全摆脱“钢老大”的意识。直至今天在出现“钢铁困局”之际,我们很多国有钢铁企业或依然有一种潜在的想法:“即使企业严重亏损,国家也不会让我们倒闭,到时候国家总得给予一定的扶持政策”……

    也许,我们很多人包括一些国有钢铁企业并不一定认同或接受这种潜在现实。但是,这种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共和国“骄子”的无比“优越感”的思想观念,在当今竞争残酷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我们必须彻底铲除。否则,难以真正完全适应当今经济全球化竞争的新形势。

    如果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当前我国国有钢铁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钢铁企业,的确都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如果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实体,“社会责任”不应该成为在摆脱“钢铁困局”中消极“等、靠、要”的必然理由。当前,我们还必须特别警醒,不应该也绝不能再重演上世纪90年代举国致力于“搞活大中型企业”及全面清理企业“三角债”的历史……

    只有鉴往,才能知来。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有着深厚的制度基础,而制度的建立又有着深刻的观念影响。

    走向成熟的中国钢铁业,是实事求是的,更是善于在前进中自觉主动修正不足的。

    此间,我们从特定国情历史背景下积淀形成的“产业观念”范畴去观察当前人们思想深处的某些旧思维,针对当前在“钢铁困局”中所潜含的某种“消极观念”所作深刻反思的一个重要原因――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来源:中钢联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