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产业经济 > 2012年钢铁业兼并重组加速
  • 2012年钢铁业兼并重组加速

    时间:2012-01-04 00:00:00  来源:  作者:

    2012年,转型和调整将成为钢铁行业的关键词。“由于市场不好,原材料价格始终偏高,加上国家调控政策严厉,对于钢铁企业来说,2012年,必须要开始转型了。”山东一家钢企负责人1月1日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

    我的钢铁网分析师倪献娟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2011年,中国粗钢产量逼近7亿吨关口,但是钢厂和贸易商的盈利状况却没有随之增长,“十二五”的开局之年,钢铁行业仍在艰难中前行,预示着后面的道路依然崎岖。

    过去10年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黄金十年,2010年粗钢产量6.27亿吨,较2000年增长了392.5%,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7%。伴随着钢产量井喷式的增长,钢铁行业也遭遇了产能过剩、集中度低、产品同质化、区域分布不合理、环保问题等发展中的阵痛。

    中钢协党委副书记罗冰生曾预测,鉴于宏观调控的深入推进,2012年钢材市场需求将会下跌,钢铁行业可能面临比2011年更大的困难。

    仍将加大产能控制度

    上述山东钢企负责人告诉记者:“2012年一些还在盈利的高炉将会被拆除,尽管这将影响公司的利润,但是没办法、国家要求的。”

    今年以来,国内钢企新增高炉63座,炼铁产能合计8559万吨,其中华北地区的唐山地区新增高炉最多。据联合钢铁网不完全统计,2012年计划新增高炉为32座,炼铁产能约4816万吨,同时考虑淘汰落后产能,预计到2012年末,我国粗钢产能将达到8.7亿吨左右。在产能基数达到高位后,近两净增炼铁产能仍超过1亿吨,即使在未来一年内将现有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全部淘汰,粗钢产能仍高达8亿吨左右。

    联合钢铁网分析后认为,在近两年新增高炉中,有效容积达到3000立方米的仅5座,占比仅为6.5%,相比之下,有效容积为1000至2000立方米的占新增总量的74%。这表明大型钢厂产能快速发展时期已经结束,中小型企业则成为新增产能主力军。

    罗冰生预测,2012年钢铁行业仍将持续目前全行业产能总体过剩、市场需求减弱的态势,全行业应控制总量,健全和强化钢铁产业链建设。

    预计钢铁行业的生产能力还将进一步增加,产能过剩的矛盾将更加突出。数据显示,2011年1至10月黑色金属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29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36亿元,比上年增长18.9%。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前10个月,河北、辽宁、山东、天津、北京等环渤海地区钢铁项目完成的投资额占到全行业投资的27.2%,这一地区已经是钢铁生产大户,也是“十二五”中提出要控制产能增长的地区,但是目前来看依然是钢铁投资增长的热点地区。“2012年,国家控制产能的力度只会更强。”唐山一家钢厂采购部负责人马涛告诉记者。

    面对目前严峻的形势,罗冰生说,“2012年钢铁行业一定要控制产能!”企业要从社会需求的实际出发,坚持按实际需求组织生产,实现国内钢材市场的供需基本平衡,钢材价格基本稳定。如果不能有效控制生产总量,将会出现去年以来国内市场供大于求、市场价格全面下跌、企业经营困难的状况,甚至有可能出现更大的困难。

    产能过剩导致钢企之间恶性竞争,钢材价格难以抬头。

    金融危机之前的2007年,重点大中型钢企的销售利润率为7.26%。2011年1至10月,中钢协统计的重点大中型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仅为2.76%,2009年以来连续3年徘徊在3%以下。

    流通领域的贸易商日子也很难过,2011年我的钢铁网组织的钢贸百强评选中,参评的1453家企业中有77%毛利润率都在5%以下。而同期我国采矿业销售利润率仍在20%以上。

    兼并重组会有突破

    工信部部长苗圩12月26日表示,2012年将出台钢铁等重点行业兼并重组实施方案。

    苗圩指出,2012年,工信部将把兼并重组作为全年着力突破的工作重点,继续推进重点行业、跨地区企业的兼并重组,出台钢铁、汽车、水泥等重点行业兼并重组实施方案,推动完善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体系。

    不久前,工信部印发了《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该《规划》称,重点支持优势大型钢铁企业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充分发挥宝钢、鞍钢、武钢、首钢等大型钢铁企业集团的带动作用,形成3—5家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影响的企业集团。积极支持区域优势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大幅减少钢铁企业数量,促进区域钢铁企业加快产业升级,不断提升发展水平,形成6至7家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而山东已经开始行动起来。

    山东省经信委副主任高方2011年12月30日透露,2012年,包括境内钢铁企业,山东还将在多个行业推进兼并联合重组。

    高方表示,山东将在钢铁产业领域支持各类钢铁企业开展兼并重组,支持优势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政府方面将严格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平等协商、政府引导”的原则,使企业自觉自愿地参与兼并重组。

    作为国务院确定的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唯一试点地区,山东省内正在重组的济南钢铁、莱钢股份在历时两年风雨后,重组方案于2011年11月获得证监会有条件通过,媒体称此举或将预示着山东钢铁产业重组第一战役即将收官。

    但山东区域内济钢、莱钢、日钢三大巨头重组尚且没列出时间表,高方此番透露,是否意味着2012年山东将会在这三家兼并重组中取得重大的实质性进展受到关注。

    另外,未来五年,山东钢铁冶炼企业将由21家减至5至6家,压缩落后产能1000万吨以上,2012年的重组也被业界看成是个关键年。

    “十一五”期间,宝钢集团、武钢集团、鞍钢集团、首钢集团等跨区域重组纵横捭阖,河北钢铁集团、山东集团、渤海钢铁集团等在各自区域内部一统江湖。

    “2011年公布的钢铁产业‘十二五’规划中再次强调要大幅度减少钢铁企业数量,意味着钢铁业的兼并重组仍将继续加速。”倪献娟说。

    值得注意的是,民营钢企兼并重组的步伐也在加速。这也成为2011年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新特色。主要的模式一种是民营钢铁企业被纳入大型钢企集团内,以河北钢铁集团以渐进式股权融合方式重组了区域内民营钢企为代表;另一种是民营钢企之间自发抱团组建成集团军,以河北12家民营钢企组建的新武安钢铁集团为代表。2011年这两种方式的重组都在轰轰烈烈的展开。

    2000年以后我国钢铁产能快速增长,各地纷纷上马中小型钢厂,产业集中度不升反降,“十一五”初期前十大钢企产量占比仅35%。此后在不断出台的产业政策的持续下,兼并重组在全国范围展开,产业集中度逐年提升。

    倪献娟说,2011年1至11月,前十大钢企粗钢产量占比达到49.1%,虽然相比五年前提高了15%,但是距离“十二五”末达到60%的目标,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钢企谋划突围

    华东一家钢企中层告诉记者,今年造船用钢市场被韩国抢去了不少,公司已经加大了研发力度,希望研发出新产品来拼市场。

    “咱们国内的造船用钢技术已经落后韩国和日本了。要想突围,必须要有自己的技术。”上述华东钢企中层说。

    据了解,中国的造船业2003年超过欧洲,世界排名第三;到2011年,已经排名第一。但是,今年第一季度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新订单的数量韩国第一、中国第二。韩国不但第一,而且都是值钱的订单,因为韩国造船的战略是扩大超大型商船的订单。往往这些订单的用钢量比一般订单的用钢量多5倍;另外就是采用的都是高强钢板,韩国拼的不是规模,而是拼结构性。此外,日本的造船业拼技术,然后改变游戏规则。日本搞了一个钢,油船底部的钢耐腐蚀性提高了5倍。因此,中国造船再拼规模已经走不通,必须变革、提高技术、提高结构。

    靠规模扩张,依靠资源、能源消耗的不断增长,来支撑钢铁工业发展,这种发展方式是没有出路的,也是不可行的。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冶金业商会专家刘勇昌表示,加强上下游产业链的建设,是钢铁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产业链建设还要重视对下游用户钢材需求的全面升级服务。

    以螺纹钢为例,全球房地产、基建行业为顺应环保及节能减排的大趋势,逐渐开始对低端螺纹钢说不,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用钢大多使用400至600Mpa(兆帕)级别的螺纹钢,因为此种高强度螺纹钢的使用可以大大降低工程对螺纹钢的使用量,且安全性更好,总造价相对比低端还要便宜;而中国钢铁行业生产的400Mpa以上级别的螺纹钢仅占总产量的40%左右,绝大部分的还是较为低端的二级钢,这就在质量上限制了钢材的出口,同时国内部分企业所需的高端钢材不得不高价从国外进口。

    “国内生产的螺纹钢多为低级别产品,没有市场竞争力。能生产高强度螺纹钢的只有济钢等大型钢企。”北京百子湾一位贸易商告诉记者。

    《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已经提出,400兆帕及以上高强度螺纹钢筋比例超过80%。

    冶金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下游用户对钢材品种质量、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钢企不仅要满足用户数量、品种质量的要求,还要满足其价格、服务的要求。

    上述山东钢企负责人说:“由于要淘汰还能盈利的高炉,现在生产线又是亏损状态,必须要走出去,和下游客户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需求。”

    按照这样的思路,该钢企已经和研发部门下放到了下游客户的企业中,根据客户的需求来生产钢材。

    此外,国内不少钢企为了能够获得发展,采取了到国外建厂的办法。据记者了解,至少有6家钢企于2011年在海外建厂。今年这一势头不会减弱。

    中国钢铁企业海外建钢厂最早始于2007年宝钢计划与淡水河谷在巴西合资,但由于巴西方面要求太高而宣告失败。此后武钢、鞍钢也大胆尝试,分别在巴西和美国投资建厂。根据钢铁行业的“十二五”规划,国家将鼓励更多的钢厂“走出去”。

    来源:中国企业新闻网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