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产业经济 > 探索钢铁产业优化升级之路
  • 探索钢铁产业优化升级之路

    时间:2011-04-01 00:00:00  来源:  作者:

    钢铁产业是我省第一大支柱产业、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为我省(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钢铁产业发展也存在着过于依赖产能增加和规模扩张、产品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强、资源能源消耗过高等问题。如何破解这些问题,对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义重大。为此,本报记者奔赴唐山、邯郸、张家口、承德等地,采写了《探索钢铁产业优化升级之路》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日前,河北钢铁集团公布了“十二五”产品规划。这家目前全国最大的钢铁企业公开宣布:今后不再增加1吨产能,全力打造8大系列名牌产品,尽快成为全国重要的精品钢材基地。无独有偶,近年来,作为我国著名的钢铁工业重镇,邯郸开始谋划如何冲破对产能的依赖——— 在2010年总投资1700.9亿元的重点项目建设中,没有一分钱用于增加钢铁产能。

    “相比产能增加、规模扩张,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才能打造经得住考验的优势、才能适应高水平竞争的需要。”河北钢铁集团董事长王义芳说。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加快培育王牌产品,正成为我省钢铁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历史性抉择。

    粗钢产能10连冠,我省钢铁工业亟待打破向产能规模要效益的惯性思维

    “2010年,我省粗钢产能又创了新纪录。”2月19日,省冶金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大勇翻开去年的钢铁工业运行分析表,向记者介绍。

    数据显示,2010年,我省累计完成粗钢产能1.44亿吨,比上年增加4.52%,连续第10次成为全国粗钢产能的冠军。

    但另外一个事实是,在增产的背后,我省钢铁工业并没有实现相应的增收——— 2010年,我省钢铁工业利税和利润大幅下滑:实现利税353.78亿元,同比降低8.34%;实现利润211.51亿元,同比降低10.41%。“在产能迅速扩张的同时,我省钢铁工业的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换代步履缓慢,影响了钢铁工业质量效益的提升。”王大勇分析。

    事实上,回顾近10年来的历史,我省钢铁工业的增长也主要依赖产能、规模的扩张。

    有关资料显示,2001年,我省粗钢产能超过辽宁,首次登上全国冠军的宝座。此后,全省钢铁产能逐年释放,从2000万吨一直发展到如今的1.44亿吨。

    “这与当时的市场环境密切相关。”王大勇说,过去10年,是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的10年,尽管期间也有市场波动,但总体来讲,是用钢需求持续高速增长的10年。

    对于大多数钢铁企业而言,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不管生产什么产品都能盈利,每多产一吨钢,就意味着多赚取一些利润。所以大多数企业都埋头苦干,急于把产能、摊子做大。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河北的钢铁产能在10年间得到了爆发式的扩张。据统计,在这一时期,我省钢铁工业每年创造的增加值占到全省工业增加值的1/5强,每年创造的GDP占全省的1/10强,成为全省名副其实的第一支柱产业。

    “这个时期,走进河北的任何一家重点钢铁企业,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大的建设工地。大家都在忙于搞项目建设,扩张产能。”王大勇回忆,如果谁没有抓住时机上项目,就好像错失了发展的重大机遇,但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却没有及时跟上产能扩张的步伐。

    “我省部分钢铁企业满足于低水平竞争,形成了向产能规模要效益的惯性思维。如今,这种惯性思维就像一个泥潭,严重束缚着钢铁工业的优化升级。我省钢铁工业因此长期笼罩在大而不强的阴影下。”王大勇说。

    钢铁工业进入了高成本、高消耗、低效益的发展阶段,仅凭产能、规模取胜的道路再也行不通了

    仿佛是在突然之间,唐山的民营钢铁企业老板韩敬远感觉,钢材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前几年是生产什么都赚钱,生产线就像印钞机。可是现在,尽力压缩生产成本,企业也只能维持微利。”韩敬远说,2010年,他每生产一吨钢材只能赚几十元,而几年前红火的时候,每产一吨钢材可以赚数百元。

    事实上,这远远不是韩敬远一个人的遭遇。几年前的一天,敬业钢铁集团董事长李赶坡给每一位职工发了一只烧鸡,庆祝企业年产能超过500万吨,跻身特大型钢铁企业行列。这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的确意味着巨大的含金量。可是如今,产能的扩张并没有像想象的那样,给敬业钢铁集团带来滚滚的利润。相反,以生产螺纹钢、线材等普通产品为主的敬业钢铁集团只能维持微薄的盈利


    对于大多数钢铁企业而言,像以前那样可以轻松赚取高额利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钢铁工业高速发展的暴利时代已经终结,高成本、高消耗、低效益的时代已经来临。“这首先是由于粗钢产能持续高速增长,产能过剩严重困扰着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王大勇说,来自中钢协的分析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粗钢表观消费量约为6亿吨,但与此同时,我国粗钢产能已经逼近7亿吨,全国粗钢产能过剩约为1亿吨。

    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钢铁行业原材料年均上涨近30%,但钢材价格却一直没有得到相应提高。

    种种信号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仅仅凭产能、规模取胜的道路再也行不通了。

    连续多年的全国第一产钢大省名号,也让河北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每次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都让我省钢铁企业如坐针毡。我省50%以上的铁矿石依赖进口,国际铁矿石价格的每次上涨,都意味着上百亿成本的增加,直接影响到我省的工业利润率。“如果从比较效益来看,我省钢铁工业的投入产出比并不高。”王大勇说,目前,钢铁行业所消耗的能源占工业的40%,同时消耗了20%-30%的水资源,但却只贡献了20%的产值,这种过于依赖资源、能源消耗的发展模式再也难以为继。

    将发展的重点从追求产能增加、规模扩张转向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成为推动我省钢铁产业优化升级的历史性抉择

    2010年,宝钢集团公布了《2010至2015年发展规划纲要》。作为国内钢铁工业的执牛耳者,在新一轮发展中,宝钢在产能方面显得非常冷静和谨慎,却坚持和强化了发展“精品”的战略思想。

    “通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成为钢铁产业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宝钢董事长徐乐江说。

    对于全国第一钢铁大省河北来讲,将发展的重点从追求产能增加、规模扩张转向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更是成为推动我省钢铁产业优化升级的历史性抉择。

    按照我省钢铁工业发展的最新规划,我省将严格控制钢铁生产总量,对未经核准、备案的钢铁项目不予办理用地手续,不予办理进口设备手续,不予办理贷款,不予供电、供水。同时,积极推动企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推动产业升级。

    作为我省钢铁工业重镇,未来几年,唐山将不再围绕着增加粗钢产能做文章。“我们将按照控制总量、淘汰落后、联合重组、技术改造的原则,推进钢铁产业向精深加工和产业链高端发展,打造精品钢铁基地。”唐山市委书记王雪峰介绍。

    按照规划,2011年,唐山将实施首钢、迁钢等280个结构调整重点项目,年内精品钢比重达到63%,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钢铁强市。

    甩掉“产能争第一”的包袱,自组建以来,河北钢铁集团累计完成投资502亿元,其中没有1分钱用于单纯扩大产能,大部分用于结构调整、新品研发、节能减排等项目建设。

    “大并不意味着强,只有手握核心技术和王牌产品,企业才能成为市场竞争中真正的强者。”王义芳由衷地说。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省粗钢产量尽管同比仍有增长,但增幅不但比2009年回落8.18个百分点,而且低于全国平均增幅4.78个百分点。这是10年来我省粗钢产量增幅首次低于全国。

    站在粗钢产能11连冠的台阶上,人们欣喜地看到,放弃对产能、规模的追求,把发展的重点转移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上,正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而发展思路的转型必将为河北钢铁产业的优化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河北日报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