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产业经济 > 湘鄂合作打造洞庭湖生态经济区
  • 湘鄂合作打造洞庭湖生态经济区

    时间:2012-07-20 00:00:00  来源:  作者:

    合力共推“中三角”同时,隔湖相望的湘鄂二省再度携手,谋划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近日,一个环境协调会在湖南汉寿紧急召开,湖南、湖北各自辖内环洞庭湖地区的环保官员悉数参加。“总体规划正在广泛征求意见,由于横跨两省,我们希望跟湖北一起努力来推动这个规划”。7月12日,湖南省环保系统一位工作人员对本报称。

    “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有利于推动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上述协调会议现场,两湖人士基本达成共识,“同时,对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长江流域水资源生态安全和构筑长江黄金水道发展轴线具有重大意义”。

    两湖联手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概念兴于今年3月,在当时的政协会议期间,湖南省政协主席胡彪联合在湘政协委员就此做集体提案,并被全国政协作为2012年的重点协商办理提案。

    随即,这一概念迅速被湖南上下作为“大事”来抓。

    “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是优化湖南区域战略布局的重要途径。”湖南省委副书记梅克保在多个场合强调称,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要打好粮食牌、生态牌”。

    据公开资料显示,规划中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涵盖湖南的岳阳、益阳、常德三市及长沙望城区,总面积4.64万平方公里,在湖北主要涉及洞庭之北的荆州局部。在内容方面,两湖主要立足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着力构建区域发展新机制和省际合作新平台。

    湖南并不是一个人在奋斗,湖北也表示会并肩努力。

    早在5月上旬召开的席湖北·湖南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座谈会上,湖北省委副书记张昌尔就表示,将主动配

    合,联手争取国家加快推进洞庭湖湖区综合治理,“争取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争取国家在政策、项目、投资和重大产业布局方面的支持”。

    对此,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认为,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大势所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位于长江中游城市群比较居中的位置,这个区域是历史短板,现在相当于是在补短”。

    需大局观

    “这对洞庭湖而言,肯定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湖南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刘帅认为,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湖南和湖北一起推动是最合适的,“如果真的可以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中央政府的统一协调下,很多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事实也正是如此。以洞庭湖平原为主体的环洞庭湖地区,总面积有18780平方公里,其中大部分归属于湖南,辖岳阳、常德、益阳等19个县市,湖北辖内的松滋、公安、石首等县市占据3580平方公里,被行政分割为东、西、南洞庭湖三块水面。

    上述湖南政府方面人士就坦承,由于湖区分属两省独立管辖,“管理分散、体制不顺、GDP比拼等因素,洞庭湖被开发利用过度,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也表示,洞庭湖区域治理不能靠湖南、湖北任何单独一方,“即使湖南把洞庭湖东西南岸都搞好了,如果北岸没有协同合作,那一样是无果而终”。

    他建议,以建设“两型社会”为契机,湘鄂协同打造大江大湖综合治理示范区和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示范区,“根本上是需要有大局观和合作理念”。

    而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环境法专家高利红看来,湖南和湖北完全可以借鉴国外治理湖泊的先进理念,将省际合作首先在制度层面予以约束,“两省之间可以先签署一些框架性协议,在环境治理和利益补偿方面予以明确规定,建立起一个生态特区”。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