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产业经济 > 上海:打造全球卓越制造基地
  • 上海:打造全球卓越制造基地

    时间:2019-06-09 00:00:00  来源:  作者:
    涛涛黄浦江,见证了申城几个时代的风雨。40年前,凤凰牌自行车、上海牌手表等风靡全国;40年后,商用飞机、电动汽车如日方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但对寸土寸金的上海该不该发展制造业也曾有过争论。“上海不能不要制造业。”上海市市长应勇明确给出制造业发展方向: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日前在上海进行调查采访时了解到,上海制造业总产值已突破3万亿元,但高端制造业优势不足。因此,在打造国际经济中心、金融和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全球科创中心的大背景下,“上海制造”的新使命是突破核心技术、人才不足等瓶颈,开展制造领域制度创新和全球交流,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全球卓越制造基地。创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尽管全国经济增长放缓,但投资者认可上海市的营商环境,考虑整体软实力,包括成本、产业配套等,仍选择在沪布局。仅在2018年,特斯拉、大众纯电动汽车、积塔半导体等5个投资百亿元以上和15个投资十亿元以上的产业项目开工建设,带动2018年上海市工业投资增长17.7%,增幅创近10年新高。华力二期等累计投资超千亿元项目正在建设。上海不仅成为中国汽车研发中心,一批龙头企业也相继在临港集聚,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先进制造业的蓝图开始绘就。记者走访浦东新区、嘉定区政府了解到,上海要创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汽车、电子信息两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民用航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绿色化工四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强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联动,深化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5G等产业链对接合作。只要是符合科技变革方向、产业发展导向的项目,就会在上海优先落地。上海市经信委综合规划处副处长熊世伟对记者表示,上海“十二五”时期制造业比重为30%左右,近年来保持在26%至27%。“十三五”规划提出制造业提质增效,偏软的工业互联网和偏硬的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上海金融环境好,资本力量较雄厚,资源合理利用就能促进制造业发展。制造业发展还要和科创中心的目标相结合,科学研究要往产业上转,也就是“钱变纸、纸变钱”的过程。长三角不仅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软实力也优于其他地区。熊世伟说:“汽车和电子产业在江浙沪有优势,上海就联合长三角其他地区一起做,现在聚焦大电子、高端工业基础软件。为了吸引制造业企业,上海市编制了101张产业电子地图,涵盖一二三产业,对每个区有定位,对产业分类指导,使其差别化发展。2018年‘卓越人才计划’包括一批名家、企业家、科学家、工匠,科技创新、技术创新、产业改造都有具体内容。”上海市推动了几次大的战略性调整,制造业结构从以轻纺工业为主向重化工业,再到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制造业价值链和全球分工地位有所提升,放宽了新业态、新产业的市场准入,制造业转型升级恰逢其时。“四基”是产业发展核心所在记者走访了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浦东战略研究院、上海政策研究室以及多家企业,得知制造业发展瓶颈主要是基础研究支撑不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品牌影响力不够、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要爬全球价值链高端的“坡”,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技术和先进基础工艺是绕不过去的“坎”。上海市长期关注制造业发展的专家告诉记者,上海制造业整体发展中,层次较低、简单加工制造、“三高一低”企业占有相当的比例,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全市制造业体量最大的浦东新区,外资占比高,开放程度也高,但上海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负责人告诉记者:“浦东制造业在全球竞争格局中处于价值链的中端或偏下。”而且成本越来越高,包括人员成本、劳动力成本等,受工业用地紧缺、环境容量限制的影响,很多企业迁移到周边的江苏和浙江。上海是全国最大的机器人制造基地,占全国40%的市场份额,但关键零部件多从海外购入。工业“四基”薄弱,从现状看,光刻机、离子刻蚀机等都能“卡”住脖子,自主创新不足,缺乏核心技术,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这是上海制造业要面对的现实,也是全国制造业的通病。“制造业真正要补基础研究这块短板,尤其是涉及到知识产权的。全球科学技术竞争会越来越激烈,我国已开始投入大科学设施,尖端材料、生命科学等都必须做基础研究。”上海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负责人对记者说。记者走访企业时了解到,多家民营企业均遭遇过科研经费严重不足的困境,国有企业由于国资考核、任期制和决策程序复杂等原因导致研发投入不足,创新精神不足,对新技术敏感性不强。尖端、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能靠自己创造。中国商飞成立了大飞机投资基金,通过并购、投资等进行大飞机产业链的布局。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人士均表示,应减少对企业的财政补贴。未来面对的是全球竞争,上海要加强和国家基金、国开行等合作,为核心企业提供长期贷款,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目前,由100亿元设计业并购基金、100亿元装备材料业基金、300亿元制造业基金共同组成的上海500亿元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已完成组建,基金如何有效地促进科研值得进一步思考。制造业价值链提升的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国家设立智能制造装备专项资金,补贴生产企业和应用企业,但以补贴产品为主,没有起到促进关键技术研发的作用。举个例子,数控机床等没有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技术研发各自为政,缺乏资源共性与合作平台。”上海市研究人员对记者分析。记者了解到,产学研重要的结合是利用现有科研院所高校里团队的力量,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上海市政协成立了成果转化促进会启动联盟计划,让中小企业去招标,公开企业的技术难点,再让高校、科研院所来应标,整合了资源,但目前影响的企业有限。贝加莱中国市场部经理宋华振告诉记者:“对企业补贴会产生很多骗补的现象。之前有企业测算,一台国产机器人有60%都依靠财政补贴,国家补30%,地方补15%,给用户补15%,会导致企业失去竞争力。目前是流程工业和离散工业产能处于饱和状态,但高端制造业从来都没有饱和。”全球制造业的大部分价值在向生产性服务业集中。比如汽车产业,后市场规模会慢慢超过销售规模,飞机、船舶产业也是如此。记者走访后发现,上海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能级不高,全产业链联动能力薄弱,对制造业的支撑、服务、带动作用偏低,而研发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科技金融服务、创业金融服务等发展空间广阔,生产性服务业的潜力有待进一步被激活。开展制造领域制度创新和全球交流环顾全球,制造业成为上海区别于纽约、伦敦和东京等国际城市的特色,也是上海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财富。“上海必须超越传统工业发展思路,走出一条超大型国际大都市制造业发展的新路。”上海市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徐建告诉记者,坚持国家定位的关键在于率先突破“卡脖子”技术,在重大装备研制、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制造竞争方面发挥战略支撑作用,体现出对产业发展新趋势的引领。长远看,不能引领国际产业发展的“上海制造”是没有意义的。上海制造业必须在复杂制造、智能制造和高端制造领域有所作为,持续攀升并牢牢把控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体现与国家战略的融合,结合上海市的定位,利用自贸试验区、进博会平台,发挥金融、航运、贸易和科创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开展制造领域制度创新和全球交流。同时,依托长三角区域拓展上海制造业要素配置和产业链布局的空间,为“上海制造”增加“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新内涵。上海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连续九年排名全国第一位,但对标国际一流城市,“上海品牌”优势要进一步彰显。“扩大开放100条”“27条意见”“全面放开民间投资领域”……上海制造已然再出发,汽车产业要“智能造”,电子信息要“更高端”,生物医药正“加速跑”。挑战已来,只有越来越多的制造业“隐形冠军”出现、全球资源都聚集上海滩时,全球卓越制造基地才能早日建成。

    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