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产业经济 > 投诉量日益剧增,汽车“三包”结茧待破
  • 投诉量日益剧增,汽车“三包”结茧待破

    时间:2012-08-27 00:00:00  来源:  作者:

    7月28日,在关于《汽车安全服务规范》的座谈会上传出消息,由中消协牵头起草并制定的《汽车安全服务规范》已进入修订完善阶段。据有关报道称,质检总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汽车“三包”政策将择机发布。酝酿了近十年都未正式出台的汽车“三包”,一时间又重新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面对日益剧增的汽车投诉、行业内存在的各种乱象,究竟“三包”政策的推出是否能为消费者维权带来曙光?

    投诉激增

    早在今年年初,国家质检总局就公布了“汽车三包”《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第二次征求意见稿)。这些消息无不在透露着:汽车“三包”正在逐步从理想走向现实。

    相关部门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汽车保有量已突破1亿辆,私人小客车月均增加98万辆,随之而来的是汽车投诉量的大幅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汽车投诉量从2006年的7761件快速增加到2010年的14093件,呈逐年增长趋势。在2010年期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汽车投诉14093件,同比增长51.1%,创历史新高。今年,仅在前三季度全国消协受理的汽车投诉量就已达12304件。而在车主的投诉中,汽车质量问题的投诉位居第一,比例高达45.8%,汽车质量已成为我国消费者投诉的众矢之的。

    在汽车市场超常规的高速增长的背后,是众多车主投诉无门的现状。高效率、低成本投诉解决渠道的缺失与汽车产销量的高增长之间的不平衡是导致投诉增长的主要原因。

    举证难鉴定难索赔难

    对于大多数车主来说,一般不具有专业的汽车知识,当汽车出现质量问题后,很难区分是自己的责任还是厂家产品的质量问题,有的汽车经营者不能正确对待消费者投诉,如部分厂商经常以消费者操作不当、用油不当、正常损耗等为由推卸产品责任,甚至部分车企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但为避免巨额召回损失,而刻意隐瞒,致使消费者为此付出血的代价。

    此外,由于目前我国缺乏权威的检测机构,而且仅有的几个检测机构多不接受个人消费者的检测业务,即使接受,也是检测程序复杂、费用较高,很多消费者望而却步。

    此番种种,导致了消费者的维权之路艰辛重重。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叶盛基就汽车“三包”规定,代表中汽协发表看法认为,汽车作为一个特殊产品,其技术复杂、制造成本高、价值链长,使得汽车产品实施“三包”面临着举证难、鉴定难、索赔难等诸多问题。当权威的第三方鉴定机构体系没有建立起来时,难以对汽车产品质量问题和性能故障做出科学、准确、公正的鉴定。

    软肋待解

    一些业内人士指出,即使“三包”政策在年内出台,要想使其被真正贯彻执行,尚存诸多问题待解决。

    当前汽车产品一旦出现问题,一般都由该汽车生产厂家对问题原因进行鉴定,而在消费者看来,这样的鉴定无疑缺乏公正性和公平性。汽车厂商来做质检,就好比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消费者有这种想法也是难免的。在这种情况下,建立权威的、公正的第三方的鉴定机构是破解汽车质量鉴定难的有力途径之一。

    据了解,在最新版的汽车“三包”征集意见稿中提到,在各地区分别成立由专家、专业人士组成的鉴定委员会,现质检总局及国家相关部门决定,在初期实行“大区域”划定的方法,随时间推移,鉴定委员会的布点将会越来越多。但是关于鉴定的费用由谁支付,尚未有明确的说法。

    换车退税责权未明

    另外,购车税费是否退还,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据悉,一辆车购置税达到了车价的10%。一旦车被退换了,等于车主并没有实际使用这辆车,那么购买时上交的购置税是否能够如数退还呢?这笔账无论由厂家、经销商或是消费者来买单,都是不合适的。除了购置税,诸如牌照、保险等一系列善后问题,也有待明确的说法。

    事实上,除了鉴定机构和退换车的善后问题,经销商们最为关心的,还是将来的汽车“三包”政策是否对于各方权责有具体明确的说法。例如关系到是否退换,笼统的说法是“影响安全”,但是怎样算“影响安全”,这条界线就需要非常细致的设定。比如车子有“影响安全”的问题,就需要维修,但是维修几次之后问题还没办法解决,是否需要退换?

    尽管“三包”政策真正实施起来阻力重重,但是很多业内人士还是很看好其对于行业的约束规范起到的作用。作为弱势群体的消费者更加期望着能够有相关的法规政策来保障权益,不至于再出现投诉无门的尴尬情况。虽有部分消费者质疑“三包”法会是“银样蜡枪头”,但在消费者与生产商、经销商权利严重失衡的市场环境中,如果没有一定的强制性措施,其效力会大打折扣。“三包”法究竟效果如何,还要等到实施以后才能看出。

    有的放矢 汽车“三包”势在必行

    当前我国汽车业将“十二五”目标定位于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在这种大背景下,汽车“三包”政策的出台必然代表了广大消费者利益的民心所向。面对我国汽车行业转型升级不得不经历的阵痛,“三包”为我国成为汽车质量强国提供了绝好的倒逼机遇,更是突显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丰满、完善的需要。

    现今我国正处在汽车社会发展的初期阶段,汽车市场发展还不完善。权威的第三方鉴定机构体系尚未建立,难以对汽车产品质量问题和性能故障作出科学、准确、公正的鉴定。部分车企利用其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优势,剥夺消费者权利,把“三包”变为“一包”,甚至“无包”,汽车产品修、退、换问题屡见不鲜。中国汽车消费者作为全球最大新车市场的“埋单者”,长期以来饱受汽车产品“举证难”、“鉴定难”、“索赔难”等诸多问题困扰。即将“破茧”而出的“三包”政策广博众纳,将有助于当前我国汽车行业弊端的解决,在高度立法的强制力与约束力下,以儆效尤。

    随着市场环境的日趋成熟、管理机制的愈发完善,建设汽车强国绝不能只停留在口头,汽车“三包”这样的实际行动正是业界所急需的一剂“强心针”。

    汽车“三包”酝酿多年的过程本身就是各方利益博弈的过程,其间出现不同的声音不难理解。也许最终出台的汽车三包法规并不能尽善尽美,但是从无到有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跨越,也是从有到优的基础。

    来源:消费日报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