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产业经济 > 创新引领,电子信息制造业走向应用与融合
  • 创新引领,电子信息制造业走向应用与融合

    时间:2012-07-17 00:00:00  来源:  作者:

    核心提示:“十一五”时期,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克服了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保持年增速15.57%的水平,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与此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的电子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较弱,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突破。

    基于移动互联的新技术新产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十二五”时期,电子信息制造业要把转型升级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把创新放在发展的核心位置,集中力量攻克一批核心技术,大力提升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不仅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将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抢占未来技术和产业竞争制高点,巴西、俄罗斯、印度等国也着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在全球范围内更趋激烈。电子信息制造业是否发达,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将“增强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并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坚持创新引领、融合发展,攻克核心关键技术,深化技术和产品应用,积极拓展国内需求,引导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为实现这一要求,电子信息制造业确立了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坚持创新引领、应用驱动、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其中,应用驱动和融合发展是这次《规划》的亮点。

    以应用驱动为关键支撑

    要全面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就必须坚持应用导向,必须提升系统性的技术支撑能力。

    《规划》明确,要坚持把应用驱动作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重点发展机床电子、汽车电子、医疗电子、金融电子、电力电子等量大面广、拉动作用强的产品,形成产业新增长点。

    比如,在机床电子领域,要突破数控系统现场总线、通信协议、高速伺服驱动等技术;在汽车电子领域,要加快发展车载网络、动力电池及管理控制系统、动力总成控制系统和车用芯片;在医疗电子领域,要突破数字化医学影像诊断系统、医用传感器、治疗微系统等的自主研制。

    通过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推广应用,从而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提升设备的利用效率,促进资源节约型生产方式的形成。

    当前,在传感、移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领域正在产生具有全球特征的新业态。

    据此,《规划》提出,我国要抓住机遇期,在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领域的过程中,形成一批可快速带动产业增长的关键应用。

    以融合发展为重要途径

    随着信息产业内行业边界逐渐模糊,融合发展已成为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动力和重要途径。制造业、软件业、运营业与内容服务业加速融合,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领域蓬勃发展,都对传统产业体系带来了猛烈冲击。

    在此融合发展的趋势下,引导并加快产业链垂直整合的进程,就成为了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当然之举。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