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产业经济 > 2011年中国造船十大看点
  • 2011年中国造船十大看点

    时间:2017-05-09 18:39:00  来源:  作者:赵虎

    对于中国造船而言,2011年极为不平凡。这一年,中国造船业面临人民币升值、货币政策从紧、人力成本增加、钢材价格上升等4个问题的困扰。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必须用改革的方法来应对,中国造船似乎深谙此道。于是,中国造船在困境中绝力挽狂澜,百挫百战,一番搏击之后演绎出诸多流行的关键词:绿色造船、海工转型、多元发展、兼并重组……这实际上是中国造船对于后金融危机时代最有力的抗争,不管未来怎样,依然凯歌唱响,铿锵前行。以下是本报结合中国造船2011年发展总体特点,总结出的十大造船看点,期望2012年中国造船再接再厉,勇创辉煌。

    1、“十二五”规划纲要为中国造船行业指明航向

    2011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获高票通过。该规划纲要立足当前、谋划发展,其中要求船舶行业适应国际造船新标准,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配套设备,这为我国船舶工业未来发展指明了航向。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列出了我国船舶行业发展重点:按照国际造船新规范,推进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升级换代;提高船舶配套业发展水平和船用设备装船率;重点发展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大型液化石油气(LPG)船、远洋渔船、豪华游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加快海洋移动钻井平台、浮式生产系统、海洋工程作业船和辅助船及关键配套设备、系统自主设计建造步伐。对此,船界代表、委员纷纷表示,“十二五”规划纲要切中了船舶工业高端产能不足、产品结构低端、同质化问题严重的弊病,剑指高端,为中国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转变指明了总攻的方向。

      2、航母扬帆中国海工雄起

    2010年8月,瓦良格号航母基本完成改装下水试航,这标志着中国造船工业跨入一个新的时代,可以说中国从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又迈进了一步。

    航母的建造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航母1992立项,2004年设计成型,同时开始建造,这个系统工程的前提就是中国造船技术的积累以及国家充足的资金作基础才能实现的。这表明正是由于中国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实力在过去的30年间经历了飞速的发展,才实现了中国造船工业质的飞跃———建造航空母舰级别的大型船舶的能力。

    多年来,中国船舶工业的重点及核心均放在民用船舶制造领域,即重点发展“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的民用船舶。目前航母的“扬帆远航”某种意义上是以长期商业造船能力提升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3、“上海格式”造船合同赢得中国话语权

    2011年新年伊始,“上海格式”标准造船合同正式出台。在由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CMAC)和波罗的海航运公会(BIM-CO)共同举办的标准造船合同研讨会上,“上海格式”中国标准造船合同获得了中国造船企业和船运公司的广泛认同并正式对外发布。在国际造船界,标准化、格式化造船合同的制定不仅是权威性的体现,更是彰显话语权的一个标志。

    长期以来,我国造船界一直沿用传统的通用造船合同。2007年,全球最大的船东组织———BIMCO凭借其制订国际航运标准合同方面的丰富经验,以及较广泛的影响力,颁布其制定的《BIMCO标准新造船格式合同》。由于这一合同没有考虑作为造船大国的中国造船企业的发展和现状,很多条款明显偏向作为买方的欧美船东,在推广后的一年多里,遭遇了反应冷淡与尴尬,甚至遭到中国船厂乃至日韩等亚洲船厂的抵制。

    2007年底,由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上海活动中心与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上海分会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标准造船合同研究小组”,“上海格式”标准造船合同研究、起草由此启动。历经3年,10次修改,“上海格式”标准造船合同在广泛征求国内航运公司、造船企业、法律界人士意见的基础上,终于结成“正果”,其权威性、可操作性并不逊于BIMCO合同版本,被称为是“既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标准造船合同。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