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产业经济 > 一季度我国维生素C出口量价齐跌
  • 一季度我国维生素C出口量价齐跌

    时间:2012-05-30 00:00:00  来源:  作者: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维生素C出口数量为2.62万吨,同比下降18.79%;出口金额1.13亿美元,同比下降37.15%;出口价格4.32美元/千克,同比下降22.6%。其中,维生素C原粉出口数量1.84万吨,占维生素C全系列出口总量的70.2%,出口价格为4.11美元/千克;维生素C钠钙出口数量0.35万吨,占维生素C全系列出口总量的13.47%,出口价格为4.81美元/千克;颗粒包衣维生素C出口数量0.17万吨,占维生素C全系列出口总量的6.57%,出口价格4.91美元/千克;维生素C酯类及其他出口数量0.25万吨,占维生素C全系列出口总量的9.76%,出口价格为4.81美元/千克。

    欧、美、亚市场三足鼎立

    我国8成以上的维生素C系列产品出口到欧盟、美国和亚洲等主流市场。但是,由于欧盟市场货物囤积较多,市场趋于饱和状态,今年一季度,我国出口欧盟地区的维生素C数量大幅下降了4成以上,改变了以往欧盟市场独领风骚的形势,逐步形成了欧、美、亚三足鼎立的局面。

    在国别细分方面,美国市场需求基本保持平稳;德国、荷兰、英国、比利时等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意大利、印度、泰国、巴西和智利等国市场需求量增加。

    生产企业出口集中度降低

    近年来,随着新增产能的陆续产出,产能过剩引发行业竞争激烈,生产企业出口集中度逐年下降:2008年出口维生素C的企业有151家,其中生产企业出口数量占比96.44%,占全国总出口数量的绝大部分;2009年生产企业出口数量占比95.97%;2010年生产企业出口数量占比91.99%;2011年生产企业出口数量占比90.27%;今年一季度,我国生产企业出口数量占比仅为88.72%。

    从企业出口数量方面来看,除华北制药外,原有几家生产企业的出口数量均呈不同幅度下降。新加入的山东天力发力,出口数量大幅激增近400%,后劲十足。

    进出口贸易风险加剧

    目前,我国维生素C主要生产企业中有4家正面临美国反垄断案诉讼。此外,维生素C价格连续下跌,出口数量较正常年度出口量大幅增加,企业或面临欧盟反倾销风险。

    2011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将维生素C年度生产计划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进行宏观调控,并确定了10家合规生产企业名单及其年度生产计划数量。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这些政策实施后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维生素C超产超销现象依然严重,低价竞销愈演愈烈,损害了国家和行业的利益。

    无序发展局面待扭转

    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维生素C产业历经数次盲目扩产、价格大战,并受到欧盟和美国的反倾销预警,经济损失惨重。这也促成我国维生素C产业高度集中,生产技术先进,装置规模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能力强,迫使瑞士罗氏、日本武田、德国巴斯夫等国际巨头先后退出了维生素C生产领域。中国企业占据全球市场85%的份额,拥有国际市场话语权。

    为防止产能过剩,避免重复建设,自2005年起国家在颁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均把维生素C列为限制类。但是,维生素C产业景气引发利益驱动,一些地方违规新建维生素C项目,一些企业低水平重复扩建维生素C产能。2009年,国家发改委发出维生素C产能严重过剩预警,但仍未能阻挡各地维生素C产能扩张的步伐。据统计,我国已建、在建和拟建维生素C生产能力合计已达近30万吨,供需矛盾突出。目前我国维生素C产业已深陷价格混战、恶性竞争的泥潭。2010年6月至今,国际市场维生素C价格已从正常的每千克7美元~9美元迅速跌到成本线以下,现在维生素C出口价格仅为每千克3.1美元~3.2美元,我国维生素C生产企业全线亏本,整个产业损失达数亿美元。

    产能过剩可能葬送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维生素C产业,还将导致企业破产倒闭、职工下岗失业、银行不良贷款增加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有业内人士呼吁,相关部门应正视现状,联合出台强有力的措施,扭转维生素C产能过剩、低价竞销的局面,确保行业健康发展。(万宁)

    来源:中国医药报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