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产业经济 > 《中国自行车行业“十二五”规划》发布
  • 《中国自行车行业“十二五”规划》发布

    时间:2012-07-17 00:00:00  来源:  作者:

    据了解,由中国自行车协会组织编制的《中国自行车行业“十二五”规划》已在业内发布,《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力争全行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到2015年突破1000亿元。

    行业整体大而不强

    我国是世界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的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因其健康、低碳、节能和便捷而深受欢迎。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6年自行车保有量达到4.5亿辆,2010年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超过1亿辆。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已经成为居民日常代步、休闲娱乐、健身竞技的重要工具。

    《规划》指出,“十一五”时期,自行车行业经受住了国内外复杂、严峻环境,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挑战,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行业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产品质量和档次不断提高,企业实力逐渐增强;科技进步和创新取得新成果;自主品牌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规划》认为,自行车行业在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三大不容忽视的问题,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

    第一,企业发展不平衡,存在“散而弱”的问题。“散”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分布比较散,虽然产业主要集中在环渤海、江浙沪和珠三角,但是企业在上述主产区星罗棋布,形成集聚区少,产业集群特色还不突出。二是企业合作意识差,过分注重相互竞争,缺乏联合,没有形成良性竞合关系,低价同质化竞争比较普遍,产品仿冒和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仍有发生。三是企业数量多,发展良莠不齐,大型骨干龙头企业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带动作用不突出。“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行业中还没有一家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研发人员比例较低,产品内在结构功能和生产工艺等核心技术方面的创新成果少。另一方面管理水平较低。科学管理模式还没有普遍建立,信息化管理手段还不健全,两化融合滞后、家族企业管理等一些阶段性管理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企业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外部压力的手段不足。

    第二,产业出口依存度较高,仍处于国际产业链中低端。首先是产品档次不高、价格低。尽管我国自行车年出口量占国际贸易总量的比重达65%,但由于缺乏知名品牌和经销渠道,贴牌生产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附加值较低的小轮车和普通城市车上,历年平均出口单价一直没有突破50美元。其次是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日等发达国家,出口新兴国家少,没有形成多元化的出口格局。对国外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还不强,频频遭受反倾销制裁和其他贸易壁垒,受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影响较大。最后是企业缺乏走出去的信心和实力,没有能够将生产能力投射到海外,国外的政策、劳动力、配套设施等等影响企业走出去的信心,长期的贴牌生产也制约了企业实力的增长,对于高风险的海外投资设厂很多企业望而却步。

    第三,产业整体大而不强。尽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自行车生产、出口、消费大国,企业数量多,产能大,出口量大,但是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国际技术标准制修订、出口产品定价等方面还没有掌握作为自行车大国应有的话语权,行业整体利润水平不高。重在调结构上水平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