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产业经济 > 迁钢投产8年获批揭产能失控“伤疤”
  • 迁钢投产8年获批揭产能失控“伤疤”

    时间:2012-08-23 00:00:00  来源:  作者:

    冲动是魔鬼。

    这句警示世人的话,如果用来评价目前中国产能严重过剩的状况,也是十分恰切的。巨大的产能曾经是中国GDP一路蹿高的动力,也是导致如今企业利润下滑并大面积停工的内因。

    在一个干什么都赚钱、干得越大赚得越多的时期,企业扩张产能的冲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总揽中国经济发展全局的管理部门,为什么没能控制企业这种盲目的产能冲动,而任由中国的产能像脱缰的野马蹿得没有边际,却是一件必须反思并改变的事情。

    未批先建暴露地方产能扩张冲动

    最近有媒体曝出了首钢迁钢投产8年才获批的"新闻":首钢迁钢公司是首钢实施战略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希望工程"。就这样一个总投资100多亿元,年设计生产能力500万吨的重点工程,尽管在2004年10月就已经竣工投产,却直到今年5月份才拿到国家发改委的"准生证"。是典型的"先上车后买票"项目。

    如果说这样一个项目是合法的,那么,直到竣工投产7年后的2011年,迁钢项目才被国务院批准为"合法产能";如果说其是不合法的,诺大规模的一个国有钢铁公司从2002年底注册成立,到2003年3月工程奠基,然后又经历了570个昼夜的建设周期,这期间为什么没有相关部门对其进行阻止或查处?

    事实上,像迁钢这种"先上车后买票"的项目在中国已经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仅以钢铁项目为例,在2005年以来开工建设的3.57亿吨的产能中,未按规定取得国家核准的占79%。

    之所以非法的产能扩张得以"盛行",这其中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出于增加GDP和就业的现实考虑,地方政府作为受益方,最理性的做法自然是通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方式乐享其成;二是超常规的经济刺激政策提供了强大的市场需求,让这些"超生"的产能有利可图;三是一些大项目和国有企业具有和相关管理部门博弈的能力,在对抗查处方面底气十足,各种限制产能的政策和法规都被架空,还有一些是尽管没有通过审批但已经先行拿到了被允许开工的"路条"。

    对产能过剩长期"暧昧"导致失控

    就在地方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暧昧神情中,中国的工业产能进入了"狂奔"状态。据媒体报道,"在全国超过7亿吨的钢铁产能中,有完善的各种批文的估计一半都不到。"另外一个产能过剩的大户--水泥行业也是"未批先建"的重灾区,仅云南一省就有已建成的60多条生产线无生产许可证,因为竞争加剧,云南水泥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并处于限产、停产状态。而一些新兴的热点区域和热点行业也陷入了"未批先建"的怪圈之中,随着新疆被确定为未来中国煤制气产业的第一重镇,如今在这片土地上至少有30个项目在设法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核准,而目前官方相对明确的消息表明,最终能够获批的项目不会超过4个。

    由于产能失控,目前我国制造业平均有近28%的产能闲置,35.5%的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在75%或以下,产能闲置的问题已经十分严重,除直接造成巨大的浪费外,还带来了过度竞争、企业破产等一系列问题,给国家利益以及合法项目造成巨大的损害。

    重大项目"先上车后买票"的现象,对于"未批先建"问题的存在和繁衍起到了非常坏的示范作用。对此,一方面是相关管理部门要改革审批程序,对于确有必要建设的项目加速审批,防止因审批环节过多、流程过长导致企业错过市场机遇;另一方面是要坚决对"未批先建"项目进行叫停和查处,不要因停建会造成巨大损失而首鼠两端"放其一马"。因为,任何有形的损失都没有制度被破坏带来的损失大。

    可以说,迁钢等项目的未批先建,揭开了产能失控的"伤疤"。产能失控等问题不会因藏着掖着而消失,若讳疾忌医,对"伤疤"视而不见,将使问题更加复杂。

    如今,对于正在转型中的中国经济来说,最需要的是制度和规则以及运动员和裁判员双方对于制度和规则的严守。最可怕的则是对于制度和规则的漠视和暧昧,无论是失去规则还是重建规则,其代价都是极其巨大的。(丁是钉)

    来源:中国企业报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