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产业经济 > 结构性产能过剩突出,培育我国大型流通企业迫在眉睫
  • 结构性产能过剩突出,培育我国大型流通企业迫在眉睫

    时间:2011-12-21 00:00:00  来源:  作者:

    势在必行

    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供给─需求格局正在发生明显变化,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间的力量配比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重点所在。按照中国本世纪以来最终消费年均增长11.6%测算,预计2015年中国最终消费将达到5万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并有可能在2020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这意味着,未来5~10年,我国将实现由世界生产大国向世界消费大国的转型。而要实现我国消费市场的快速成长,只有拥有庞大的流通渠道和网络的大型流通企业,才能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也只有类似沃尔玛这样的对生产具有强大的掌控和调节能力的大型流通企业,才能承担起培育消费市场的重要使命。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伴随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的采用以及信息化、标准化驱使下生产水平的提高,大规模批量生产能力会进一步提高,如果没有大规模销售渠道和网络与之相匹配,则可能导致生产供给和消费需求之间出现“断档”,大量产品积压,“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大型流通企业由于销售网点多、渠道广,能够保障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产品“大进大出”,消除因流通渠道不完善造成的“产品滞销”和“产品积压”,促进产品从生产领域顺利进入消费领域。

    随着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和我国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市场波动幅度和频率随之加大,供求不平衡导致物价剧烈波动、生产大起大落、民众生活受到影响的现象不断增多。尤其是粮、油、棉、肉、糖等大宗商品的市场供求异常波动,直接关系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以保障市场供给,拉动消费平稳增长。而大型流通企业作为调控市场的载体,其销售网点多、覆盖面广、采购能力强,能够更加有效地使生产企业与市场对接,也可以作为销售的载体和平台,完成国家的储备抛售、平抑物价、调节市场余缺。

    大型流通企业是流通产业发展的龙头,对行业内中小流通企业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大型流通企业在管理方面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和领跑导向作用。大型流通企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先进的经营理念,通过行业竞争传达到行业中的每一个企业,带动大批中小企业乃至整个行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大型流通企业是推动流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相对于中小企业,具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大型流通企业更能承担开发成本,更易集聚最优秀的人才,是流通业关键技术的创造者和应用者,扮演着流通企业技术进步和流通产业结构升级的“领头羊”角色。

    迫在眉睫

    全球大型流通企业持续快速做大。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消费者需求不断上升,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国流通企业均体现出规模化发展态势。单个企业在原有较大规模的基础上仍在快速成长。2004年~2008年,美国沃尔玛、法国家乐福、德国麦德龙和英国特易购的全球零售额增长率都保持在40%以上。

    我国流通企业规模远不及国外巨头。虽然我国大型流通企业近年来实现了高速发展,百联集团、国美电器、苏宁电器、大连大商集团、农工商超市集团已入榜2010年全球零售企业250强,但国内流通企业尚不能与国际跨国流通巨鳄相抗衡,市场销售额、经营业态、门店数量等都与世界大型流通企业存在较大差距。在2010年“全球零售企业250强”中,我国最大流通企业百联集团位居第90位,零售额为100.9亿美元(包含非零售业务收入),仅相当于沃尔玛的1/40、家乐福的1/12、麦德龙和特易购的1/10。

    在2010年“全球零售企业250强”中,美国企业入榜84家,沃尔玛稳居全球第一,美国零售企业销售额达15733.6亿美元,约占全球250强销售总额的42%。法国零售企业入榜13家,销售总额达4086.1亿美元,约占全球250强销售总额的11%。德国零售企业入榜19家,销售总额达4544.4亿美元,约占全球250强销售总额的12%。英国、日本的入榜企业销售额分别约占全球250强销售总额的7%。相比之下,我国零售企业仅入榜5家,零售总额为350.7亿美元,仅占全球250强销售总额的2%。

    虽然从表面上看,流通企业多元化发展已成为主导趋势,国际上许多流通企业的经营范围十分广泛,从大型综合超市到便利店一应俱全,但是国际大型流通企业成功的多元化并不是与企业主营业务毫不相关的粗放型的扩张,而是专注于流通功能的横向或纵向的业态组合。世界绝大多数大型流通企业都专注于主营零售业务,2008年全球前10强零售企业的零售额占企业收入总额的比重均在97%以上。

    我国大型流通企业非相关多元化现象普遍。外延式扩张是大型零售企业规模扩张的主要手段,非相关多元化扩张占绝大多数,房地产行业对大型流通企业具有较大吸引力。根据对2006年中国零售百强企业中的国内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1996年~2006年间51家样本企业中,主营业务收入仅限于零售业务内的样本企业只有5家,仅占样本总量的9.8%;主营业务收入包含过相关多元化业务和非相关多元化业务的企业较多,分别有32家和35家,占样本总量的62.7%和68.6%。

    国际大型流通企业纵向一体化倾向明显。在纵向分销关系中形成与制造商相对稳定的交易关系,使流通终端具有垄断势力。以沃尔玛、家乐福为代表的外资零售企业,以连锁方式建立了公共管理的经营模式,由于其驾驭国内外两个市场渠道的运作能力使其采购优势得到发挥,实现了跨地域全球集中采购,达到从供应链源头钳制竞争对手,控制货源,压低采购价格,提高价格操控能力,使通道利润最大化。我国流通企业的纵向整合能力有待提高。我国流通企业纵向一体化程度不及外资企业。根据对2006年中国零售百强企业中的国内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1996年~2006年间51家样本企业中,实施纵向一体化扩张(批发业、消费品制造业)的企业只有5家,占项目总量的比重仅为3.33%。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