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保险信托 > 保险业高增长背后的冷思考:防范利差损风险、建立三差平衡模式
  • 保险业高增长背后的冷思考:防范利差损风险、建立三差平衡模式

    时间:2016-11-15 05:37:00  来源:  作者:

    事实上,一个成熟的保险市场必须经历种种磨砺。正如北美精算师协会主席Jeremy J.Brown所言,“短期利率下行、资本市场波动,这是世界共同的问题。没有魔法、没有诀窍,保险公司必须降低成本、降低收益,美国公司在低利率环境下生存了较长时间,对此已经习惯。中国保险市场刚从高利率水平往下走,利差缩小难免感觉阵痛。这倒逼保险公司进行更精细化、更科学化的经营管理,而不再沿用之前的粗放模式。”

    本报记者 李致鸿 北京报道

    一瞬回眸,保险业已然换了天地。

    当保险业屡次成为舆论焦点,彰显其社会影响已今非昔比。大国保险养成记的序幕徐徐拉开,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正跃跃欲试。

    保监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1―9月,保险业保费收入2.52万亿元,同比增长32.18%,增幅较去年同期上升12.69个百分点;资产总量14.6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8.38%。

    然而,如若因为取得上述成绩而满足于现状,或注定骄兵必败。考验正悄然来临,长期低利率和资本市场跌宕已兵临城下。同期,保险业资金运用收益率3.95%,同比下降1.97个百分点;预计利润总额同比下降35.68%,降幅较上半年略有收窄。

    一面是保费收入、资产规模规模的持续高速增长,另一面是投资收益率、预计利润的下降,冰与火交织,利差损风险不言自明,保险业滚滚车轮将驶向何方?

    实际上,我国保险业早已未雨绸缪,无论是负债端的回归保障本源、延长久期、调整利率,还是资产端的提高投资能力、扩大范围、划定底线,抑或“偿二代”的正式落地、人身险新规等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出台,无不昭示着保险业这场转型革命,正值进行时。

    事实上,一个成熟的保险市场必须经历前述的种种磨砺。正如北美精算师协会主席Jeremy J.Brown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所言,“短期利率下行、资本市场波动,这是世界共同的问题。没有魔法、没有诀窍,保险公司必须降低成本、降低收益,美国公司在低利率环境下生存了较长时间,对此已经习惯。中国保险市场刚从高利率水平往下走,利差缩小难免感觉阵痛。这倒逼保险公司进行更精细化、更科学化的经营管理,而不再沿用之前的粗放模式。”

    保险业正在赶考路上。

    三大指标向好

    与其他金融主体的发展情况相比,保险业可谓是“风景独好”。

    从宏观来看,“十二五”时期,全国保费收入从2010年的1.3万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2.4万亿元,保险业总资产实现翻番,利润增加了2.4倍,累计为经济社会提供风险保障4753万亿元,年均增长38%。

    从微观来看,评价保险业会否迎来潜在危机,则主要观察行业的整体净现金流、偿付能力、盈利能力三个方面。

    首先,保险业现金流充足,2016年1―9月,保费收入2.52万亿元,同比增长32.2%,年末有望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保险业总资产已经达到14.63万亿元。

    其次,保险业2016年截至6月末的偿付能力溢额为19054亿元,较年初增加649亿元;寿险公司“偿二代”下的平均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50%,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27%,均远高于监管要求的100%和150%的达标标准。

    最后,保险业盈利水平主要表现在当期利润和公司未来利润贴现(内含价值)两个方面。盈利水平的短期指标“当期利润”的波动主要受现行会计准则和资本市场的影响:因传统寿险的准备金提取金额与750天国债收益率曲线挂钩,而过去750天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整体水平在下降、导致准备金增加、当期利润下降;

    而保险业存量业务中,包含相当部分的分红、万能、投连等业务的准备金评估不会受到该收益率曲线下行的影响。因此只要长期投资收益率水平在穿越经济周期的基础上不出现大幅度的下降,则保险业利润下降的幅度并不会无休止地扩大。

    对此,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徐敬惠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称,“从本质上来说,保险公司未来利润贴现(内含价值)是行业长期盈利水平的风向标。尽管近来保险业当期利润有所下降,但2016年1―6月,行业主要上市保险公司的未来利润贴现值依然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行业长期盈利能力仍可保持稳健增长。”

    承压发展主动谋变

    纵然三大指标向好,但我国保险业面临的压力仍不容忽视。

    以上市保险公司为例,2016年1―9月,中国人寿、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三者的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60%、41.3%、44.6%,但降幅较上半年有所收窄,这背后是保险业受利率下行和资本市场波动影响的现实境遇。

    优质资产荒、项目荒的问题无法回避,使得保费收入与投资收益之间的矛盾凸显,利差损风险增加。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利差损风险不可控制。以寿险业的负债端为例,徐敬惠表示,“寿险业主力产品仍然以分红、传统和万能险为主。分红险、万能险的主力产品仍然以2.5%为主、超过3%定价利率的产品需要审批,实际投资收益超过定价利率的部分,保险公司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进行盈余分配和万能险利益结算。”

    “对于传统险(非年金类),自2013年8月之后,预定利率放宽至3.5%,超过3.5%定价的产品需要审批,并有相应的投资支持,谨慎控制业务占比,避免新的利差损压力。”他进一步解释。

    与此同时,多家上市保险公司调整业务结构已初见成效。2016年1―9月,中国人寿前三季度退保金为82.96亿元,同比下降46.9%;太保寿险个人业务实现新保业务收入358.22亿元,同比增长44.6%;新华保险保险营销员渠道首年期交保费收入107.27亿元,同比增长35.7%;中国平安(601318,股吧)寿险业务前三季度实现新业务价值353.48亿元,同比增长48.1%。

    一些中小型保险公司亦逐渐意识到“调结构”的迫切性:以华夏保险为例,其个险10年以上新契约期交保费收入年均增速100%以上;截至10月12日,个险标准保费收入62.26亿,同比增长264%;银保期交保费收入已经突破60亿,同比增速约20倍。

    针对资产端,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优质资产、项目荒的现象的确存在,但保险业追求的是绝对回报,即投资收益覆盖负债成本,且略有赢余。

    “从近十余年的周期来看,无论是市场怎么变化,保险业的投资收益始终为正值。近十几年的最低点接近2%,在同一时间其他行业,如证券、基金都是负。”曹德云如是称。

    保险公司亦在主动谋变、力争拓宽其投资渠道。如此前不久,长江养老的“受托参与股指期货交易能力”正式获得保监会批准备案,成为业内首家获得该业务资格的养老保险机构。

    曹德云强调,“资产负债匹配是动态匹配、相对概念。在现实的条件下,尽求做到资产负债匹配,但不可能做到绝对匹配,实际上存在一个缺口即是动态匹配,如发展另类投资便是在努力改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和价值错配。”

    告别过度依赖利差

    如上述分析,保险公司利润下降并不意味着危机四伏,但必须充分认识低利率环境对保险业经营管理带来的巨大挑战,同时从负债端、资产端着手,降低负债成本、减缓市场冲击。

    为此,徐敬惠提出三点建议,“其一,保险公司需坚持稳健审慎的产品策略,防范低利率环境下可能产生的利差损风险;其二,保险公司要建立有效的资产负债协同管理机制,实现保险业务与资产管理双向协同、双轮驱动;其三,保险公司要积极革新发展方式,构建以全面风险管理为核心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同时,“保险公司应该建立死差、费差、利差这三差的平衡利润模式,改变盈利过度依赖利差的模式;从负债端优化业务结构,降低资金成本;强化主动资产负债管理,加强产品创新;从资产端配置超长期债券,拉长资产久期,战略投资具有稳定收益的上市公司,加大另类投资比例,增加境外资产配置。”泰康集团执行副总裁兼泰康资产首席执行官段国圣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此外,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和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亦提出了他的发展思路:第一,树立并实践大财富经营理念,将货币等有形财富与健康、养老和生活品质等无形财富结合起来管理;第二,树立并实践“大久期”的管理理念,在解决预期管理的基础上,突破传统久期匹配的思维定式,导入资金全景图的管理理念,内部将资金划分为生产层、缓冲层和投资层,实现集中、统一和分层管理,外部建立动态的掉期和应急管理机制,确保流动性;第三,认识并培育智能投顾能力。

    或许,正如保监会发展改革部巡视员何肖锋在公开场合表示,“2016年是保险业充满争议的一年,在保险业从边缘走向舞台中央的过程中,无法避免。风雨中需要定力,需要有求道的决心和勇气,沉下心来发展一个慢产业,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