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宝能系在A股市场举牌万科起,以宝能系、恒大系为代表的险资,在二级市场掀起了一大波举牌潮,投资激进,手法凶猛,A股企业“闻险资色变”。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保险资本是A股欢迎的对象,吸引险资进入市场被视为重大利好。但这一年来,险资从“救市者”沦为了一位“坏孩子”,成为了“野蛮人”,并引发了新一轮金融监管讨论。
财经事件没有现场,但好在事件各方留下了大量数据,澎湃新闻在尽可能详实获取这些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数据还原事件各方,试图从财经角度理解这轮险资举牌潮的社会风险,从政经角度理解决策层的监管逻辑。财经事件纷繁复杂,数据则能为未来提供镜鉴。
保险作为金融的重要一方,是专门以风险为经营对象的,是一种风险转移的机制,为社会提供风险保障,并同时具备储蓄功能。因此,保险的根本是“提供风险保障”。但近两年,数家保险公司以高成本、短期限、保障成分低的理财型保险产品为手段,借助高杠杆,却成为一些集团公司的融资平台,在资本市场上激进投资,成为风险制造者。以监管层对恒大人寿、前海人寿为开端的金融监管,正在对保险资本进行再治理,使保险回归保障功能,让险资姓保。同时,此轮监管对于金融业整体而言,如何让金融业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则是金融监管与未来发展的核心。
险资入市:从重大利好到“野蛮人”
发展历史仅26年的A股,由中小散户主导,平均学历偏低,喜欢追高杀低。而相较于近邻港股,A股专业机构占比过小,盲目盲从、暴涨暴跌成为A股的最大特征。因此,吸引机构长期入市,一直是市场发展的关键点。
保险因为资金充裕、操作专业,长期以来险资入市被视作利好。从90年代放开险资买基金开始,到放开险资直接入市,再到不断提高入市资金比例的上限,险资也一直被视为理想的长期股权投资者角色而存在。
但近这一年多来险资的角色发生了翻转,从重大利好变成了“野蛮人”。从数据看,这一变化也与险资激进投资时间刚好吻合。
在澎湃新闻的统计中,7家险资大幅进入A股的时间节点正是2015年和2016年,宝能系、安邦系、国华人寿系、阳光人寿系、华夏人寿系都在2015年大幅投资A股,而恒大人寿则全都在2016年。
为何险资在2015年大幅投资A股?
2015年6月的股灾可谓重要背景,从6月12日A股最高点5178点开始,股市一泻而下,至8月27日跌至2850点,创业板、中小盘、大盘、蓝筹股全盘下跌。在这一背景下,险资入市,成为“为国接盘”的白衣骑士。
去年7月,保监会《关于提高保险资金投资蓝筹股票监管比例有关事项的通知》颁行,对保险资金投资股市作出规定:
- 只要满足上季度末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20%、投资蓝筹股票的余额不低于股票投资余额的60%两个前提,保监会允许险企投资单一蓝筹股票的余额占上季度末总资产的监管比例上限由5%调整为10%;
- 投资权益类资产的余额占上季度末总资产比例达到30%的,可进一步增持蓝筹股票,增持后权益类资产余额不高于上季度末总资产的40%。
这一《通知》的颁布,是监管层对险资的进入A股的进一步放松,也与数据呈现一致。据《中国经济周刊》统计,2015年7月至9月、2015年11月至12月以及2016年7月至10月三个时间段,正是险资进入市场的高发阶段。
开始作为“救市者”身份出现的险资,一年后,却变成了市场的“野蛮人”,成为了监管层眼中的“坏孩子”。
监管进行时
从12月3日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中国基金业协会代表大会上“希望资产管理人,不当奢淫无度的土豪、不做兴风作浪的妖精、不做坑民害民的害人精”开始,前海人寿被暂停万能险业务、恒大人寿被停止在A股投资股票,保监会还向前海人寿、恒大人寿派出检查组。
除了对前海人寿、恒大人寿进行严厉监管,12月5日,保监会累计对27家中短存续期业务规模大、占比高的公司下发了风险提示函,要求公司严格控制中短存续期业务规模,并先后叫停了前海人寿、恒大人寿等6家公司的互联网渠道保险业务。
在澎湃新闻《险资凶猛|透视玩法:宝能系和恒大系是如何投资A股公司的》一文中,剖析了恒大系旗下险资恒大人寿“精准持股,快进快出”的短线投资手法,通过买入4.99%股份,在股价飙升时清仓,小股民承受损失。这一买而不举的短线操作手法,A股上市公司2016年三季报显示,剔除公募基金、个人、社保基金、证金公司等主体的持股记录外,深沪两市有1511家上市公司的前10大流通股东中共存在3059条持股比例介于1%到4.99%的股东持股记录,其中持股比例为3%以上的有464条。“买而不举,快进快出”在当下市场规则中虽不违规,但此类投资操作隐含的社会风险巨大,如何有效监管,需要重新设计市场规则。
这轮险资举牌潮中暴露出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众多险资“一股独大”“家族控制”股权结构下催生的激进投资决策。据财新报道,前海人寿、恒大人寿、华夏人寿实际控制人公开的持股比例均在51%左右:姚振华通过钜盛华持有前海人寿51%股权,许家印通过恒大地产持有恒大人寿50%股权,“明天系”持有华夏人寿不超过51%股权,张峻通过层层股权实际控制生命人寿。
“一股独大”、“家族控制”成为众多险资的真实股权结构,进而催生了实际控制人无视成本与风险、激进投资的公司决策。“公司治理缺陷是个别保险机构激进经营行为的‘基因",证监会副主席陈文辉12月15日接受采访时指出该问题。
为了防范险企“一股独大”,在12月13日的保监会专题会议上,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表示,要严格股东准入标准,进一步修订完善《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严格防止“动机目的不纯”的投资者投资保险业,并将进一步降低保险公司单一股东持股比例上限。
15日,陈文辉透露了具体数据,考虑险企单一股东持股比例从51%进一步降低至1/3以下。此外,陈文辉还透露,针对部分公司激进投资和举牌问题,近期拟出台以下措施:
一是明确禁止保险机构与非保险一致行动人共同收购上市公司;
二是明确保险公司重大股票投资新增部分资金应使用自有资金,不得使用保险资金;
三是对于重大股票投资行为,须向保监会备案,对于上市公司收购行为,须报保监会事前核准;
四是将权益类资产占保险公司总资产比例从40%下调至30%,将单一股票投资占保险公司总资产比例从10%下调至5%。
从这一系列的实际政策看,监管部门对险资机构高杠杆高风险扩张行为的制度性约束机制正在形成。但仍摆在监管层面前的一个难题是:在约束险企高风险扩张,并使险企回归保险本质的同时,如何促进包括保险业在内金融业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防止经济当前突显的脱实向虚问题?金融改革仍需克服更多现实挑战,回归金融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