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保险信托 > 万能险规范在风口
  • 万能险规范在风口

    时间:2016-12-20 01:33:00  来源:  作者:
    近段时期,围绕着险资举牌、万能险监管等热点话题所掀起的舆论热潮持续升温。在证监会主要负责人关于举牌、要约收购上市公司的一番讲话后,保险资金立即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而保监会随后的一系列监管举措,更令此次险资举牌风波的始作俑者――万能险成为争议的核心。

      1

    监管政策多措并举

    日前,保监会下发监管函,针对万能险业务经营存在问题且整改不到位的前海人寿,采取停止开展万能险新业务的监管措施;同时,针对前海人寿产品开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责令其整改,并在三个月内禁止申报新的产品。同时,对其他在万能险经营中存在类似问题的公司,保监会密切关注其整改进展,视情况采取进一步监管举措。

    今年以来,保监会已出台《关于规范中短存续期人身保险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保监发〔2016〕22号)、《关于进一步完善人身保险精算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保监发〔2016〕76号)和《关于强化人身保险产品监管工作的通知》(保监寿险〔2016〕199号)等多项规定,对万能险的规模、经营管理等进行限制和规范。其中,对中短存续期业务超标的两家保险公司下发监管函,采取停止银保渠道趸交业务的监管措施;累计对27家中短存续期业务规模大、占比高的公司下发风险提示函,要求严格控制中短存续期业务规模;针对互联网保险领域万能险产品存在销售误导、结算利率恶性竞争等问题,保监会先后叫停前海人寿、恒大人寿等6家公司的互联网渠道保险业务。

    保监会人士表示,5―8月,保监会组织7个保监局对万能险业务量较大,特别是中短存续期产品占比较高的前海人寿、恒大人寿等9家公司开展万能险专项检查,并对发现问题的公司下发监管函。日前,前海人寿上报了整改情况报告,但未对检查发现的万能险管理问题整改到位。据此,保监会果断采取停止其开展万能险新业务的监管措施。

    紧接着,保监会发布通告,称恒大人寿在开展委托股票投资业务时,资产配置计划不明确,资金运作不规范。根据《保险资金委托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保监发〔2012〕60号)等相关规定,决定暂停恒大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委托股票投资业务,并责令公司进行整改。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措施并不代表此次监管风暴的结束,而仅仅是开始。有媒体披露,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表示,针对部分公司激进投资和举牌问题,近期拟出台多个措施:一是明确禁止保险机构与非保险一致行动人共同收购上市公司;二是明确保险公司重大股票投资新增部分资金应使用自有资金,不得使用保险资金;三是对于重大股票投资行为,须向保监会备案,对于上市公司收购行为,须报保监会事前核准;四是将权益类资产占保险公司总资产比例从40%下调至30%,将单一股票投资占保险公司总资产比例从10%下调至5%。

    另外,保监会相关负责人在保险专题会议上指出,将进一步改造万能险业务规则、重塑万能险发展生态,研究制定万能险的经营门槛、业务资格、产品期限最低标准等一系列刚性约束,保证发展质量和发展方向。

      2

    万能险风险不容小觑

    监管层亮明态度后,曾经十分红火的万能险销售开始进入低潮。据了解,已有多家保险公司下调万能险结算利率,在售万能险收益率普遍在4%左右(去年部分寿险公司万能账户结算利率曾高达5.5%―6%,最高达6.23%),还有个别保险公司万能险已全部下架。

    事实上,随着今年保险负债端和投资端监管双双趋严,中短存续期万能险产品销售降温已愈来愈明显。太平洋证券研报指出,近年来,在利率下行、资产荒背景下,万能险产品销售火爆,规模呈快速扩容趋势。市场上规模保费快速增长的万能险产品普遍为中短存续期型,该类产品重投资、轻保障、短期限,绝大部分收入确认为保户投资款新增缴费,而非原保费收入。根据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7月,人身保险公司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8670亿元,同比增长118.58%,增速较6月下降28.73个百分点,增速放缓明显。

    所谓万能险,指保费灵活可调整的投资型保险,具有最低保证利率,与市场利率水平挂钩。近期万能险销售火爆主要始于2012年,特点便是保险公司大力开发中短存续期产品,弱化万能险的风险保障功能和管理费,凭借高现价和短期限吸引投保人,并通过激进的投资来覆盖负债端的高成本。业内人士指出,这种模式确实在短期给险企带来大量利润,但无论经营理念还是“短钱长投”的实质,都不符合保险公司长期稳健的经营基础,带来资产负债匹配风险,引起监管层高度重视。

    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前10个月,48家中资寿险公司中,17家万能险保费收入突破百亿元,其中三家更是冲破千亿大关,且主要是中小寿险公司,销售规模较大,包括安邦、华夏、生命、前海、和谐健康等。这些公司也借助“短、平、快”的高现价万能险迅速做大市场规模。根据公开披露信息,安邦系、生命系、前海人寿等险资举牌上市公司时,除了少量自有资金、传统保险产品,所用资金几乎都来自万能险。这一情况下,万能险的风险逐渐凸显,一是负债久期低于资产久期的错配风险,二是营销成本较高,大多在短期内退保,可能给保险公司带来较大现金流压力。

    有保险公司人士认为,万能险业务本身没有错,问题在于使用的量和度。一些寿险公司的万能险业务期限短、收益高、保障低,且一味依靠其积聚规模,不得不通过权益类投资等获得超额利润,但这在利率持续下行、资产配置难度增加的环境下,加剧了资产负债不匹配风险。

    尤其个别保险资金罔顾市场风险接受程度、行业负面影响,采取激进的投资行为,通过概念炒高股票获利,这种“快进快出”的行为是监管层不能接受的。保险行业应高度警惕个别保险资金激进投资行为可能带来的风险,既要防范资产负债不匹配、流动性风险等,也不能让险企成为某些人的“提款机”和融资平台,必须通过规范和引导,坚持“保险姓保”原则,进一步发挥保险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核心优势。

    3

    产品发展回归保险本源

    对于未来保险市场产品的发展趋势,太平洋证券分析师表示,万能险增速的放缓符合市场预期和历史经验,一方面,万能险监管趋严,保监会多次发布新规限制中短存续期产品的销售资格和销售额度,促使部分保险公司拉长产品久期,降低资产负债错配风险;另一方面,今年资本市场的疲软导致保险公司投资收益大幅减少,万能险结算利率下行,同时保监会也将万能险的法定准备金评估利率下调到3%,产品吸引力呈减弱趋势。预计未来万能险销售将持续降温,保险公司将积极开发健康规范的万能险产品,替代中短存续期产品,回归保险本源。

    据了解,目前不少保险公司已经开始了保险产品的结构转型,从下半年起逐渐降低理财型保险产品占比,主打健康险,随着百姓对于重疾险等产品认可度的提高,未来的销售重点将从银保渠道重新回归到代理人渠道。

    事实上,自2011 年开始,健康险保费收入就进入高增长阶段,高于行业增速,占寿险保费比重也不断增加。业内专家表示,结合国际经验可以发现,商业健康险与基本社保之间具有一定替代关系,在社保越健全的地区,商业保险发展的空间越有限,但鉴于我国的实际国情,过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使社保的改革缓慢。同时,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健康险业务发展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尤其税优型健康险的推出,虽然短期来看并没取得趋势性效果,但随着接受与认可度不断增加、覆盖范围不断放开、政策内容不断完善,在“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健康险未来依旧会保持高速增长。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监管政策的核心是将万能险长期化,对中短存续期产品实施更严格的总量控制,并通过提高短线扣费及对于一年期万能险的严格限制等方法,逐渐化解万能险产品的风险,引导行业健康发展,而非完全否定万能险,“从5 月起,万能险每月新增保费量明显下滑。预计2017 年万能险的总体规模将持续收缩。”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