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保险信托 > 铁血平安:清洗管理层
  • 铁血平安:清洗管理层

    时间:2016-08-12 16:30:05  来源:  作者:

    平安并购一家公司后,对管理层的清洗,让舆论场产生了严重分歧,一种声音认为这是在体现资本的意志,不存在是非对错;但另一种声音认为,平安的行为不理智,过于任性。

    能被资本青睐,是很多公司创始人或者高管梦寐以求的。他们都有这样的心愿,期望插上资本的翅膀,做大公司,自己也能实现财富增长。

    但如果碰上的是平安呢?也许对公司创始人或高管来说,将是噩梦。因为有统计显示,平安这样的资本大鳄,在收购一家公司之后,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炒掉他们。

    7月中旬,汽车之家负责媒体业务的副总裁韩松、负责经销商业务的副总裁李欣、分管人力资源相关业务的王友华,都离职了。这些高管都身居要职,所掌管的业务均属于汽车之家的核心业务和管理要冲。而在此之前,汽车之家原CEO秦致、CFO钟弈祺已经被清洗出局。

    这一切都发生在平安信托控股汽车之家之后极短的时间内。

    平安是有这样的传统的,当控股一家公司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炒掉创始人、管理层。这样的铁血行为,即使在西方成熟的公司治理下,也是很少见的。

    因此,平安的行为极富争议。

    资本导演的大戏

    汽车之家创立于2005年6月,是中国汽车垂直类媒体的领航者,目前已经是国内最大的汽车互联网平台。其实,更让大家关注的,就是它的创始人李想,这位高中未毕业的80年后创业者,创办泡泡网,让其在互联网圈一举成名,成为创业新星,广受媒体关注。后来,又一手创办了汽车之家网站,彼时其只有24岁。

    李想的优势在于年轻,有闯劲儿,敢想敢干,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缺乏管理经验。李想本人对此也有着清醒的认识。2007年7月,秦致加入汽车之家,担任总裁,李想和另外一个合伙人樊铮则成为副总裁。

    秦致履历光鲜,曾就读于清华大学、哈佛商学院等国内外名校,先后供职于IBM、加拿大北方电讯、麦肯锡等跨国公司,回国后加入265上网导航任首席运营官,并促成了Google对其的并购。

    可以说,李想的“让贤”之举,成就了今天的汽车之家。另一名80后知名创业者戴志康曾评价,李想是能把汽车之家做起来的人,而秦致是能把汽车之家从100做到1000甚至10000的人。

    而李想也曾表示,汽车之家的企业文化是秦致来了以后建立的,这个相当重要,在此之前汽车之家只有基本的产品和用户运营,还有特别离谱的拼劲儿。

    2008年,李想将汽车之家55%的股份作价7600万美元卖给了澳洲电讯。此后数年,澳洲电讯多次增持。至2013年汽车之家在纽交所上市时,澳洲电讯合计持股比例已经高达71.5%,而李想和秦致手中的股权则分别被稀释到5.3%和3.2%。截止到2016年2月底,据公开资料显示,澳洲电讯仍然持有汽车之家51.6%的股份,为汽车之家最大股东,李想持有的股份仅有2.6%,秦致持股为2.9%。

    也就是说,在公司股权层面,或者决策层面,管理层与大股东的实力相差悬殊。在关键时刻,管理层将失去主动权,处于明显弱势地位。

    最先出局的是公司创始人――李想。2015年6月,汽车之家宣布,李想不再担任汽车之家总裁,仍将继续以汽车之家董事、股东身份,在公司的战略规划等重要事务上发挥作用。

    其实,严格意义上说,李想出让公司的大部分股权给澳洲电讯时就已经出局了。当时更有媒体报道称,这是资本主导下的无奈之举。

    好在李想是想得开的,他后来在一篇文章中剖析自己的心路历程时说:“我从小的价值观就是:掌握自己的主动权,掌握自己的命运。我觉得我们的主动权真的是渐渐没有了,同时我又找到了一个我更爱的新业务:车和家的智能汽车。所以,2015年6月30日,我就正式移情别恋了。”

    如此看来,秦致等人只是步了李想的后尘,这所有的一切,遵循的都是一个逻辑――资本导演的大戏。

    后来,秦致曾牵头公司管理层,以及博裕、高瓴资本、红杉中国对汽车之家进行私有化,但并未达到预期。因此,管理层惨遭清洗,实质上是资本游戏下的正常商业较量。

    被清洗的命运

    似乎,平安有清洗被收购公司管理层的“传统”。

    在汽车之家的管理层被大股东平安清洗后,好事者总结说,平安一贯的风格就是,收购一家公司,肯定会换掉公司的管理层,不同的只是时间问题。

    2012年改制前,上海家化(600315,股吧)是一家国资绝对控股企业。为突破体制机制束缚,时任上海家化董事长的葛文耀力主引进战略投资者,对企业进行彻底改制。

    2011年年底,平安信托旗下公司平浦投资以51.09亿元获得上海市国资委持有的家化集团100%国有股权。双方直接跨过“蜜月期”,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内斗。

    2013年,葛文耀申请退休并获得董事会批准。黯然离开,让葛文耀见识了资本的力量。与汽车之家一样,上海家化的创始人出局后,其核心团队也面临清洗,不久公司总经理王茁被解除职务,公司总会计师兼财务总监丁逸菁辞职。

    上海家化可以说是葛文耀一手打造的,其执掌上海家化28年,可谓功勋卓著。葛文耀离开前9年,上海家化销售增3.5倍,毛利增7倍,利润增25倍,熊市7年股票涨了65倍,成为唯一可与外资抗衡,财务指标优于外资的本土化妆品企业。

    但是,葛文耀低估了资本的力量。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太自信了,没有提防他们”。但葛文耀说他不后悔,走得也不冤枉,没有和资本搞好关系,走就走了,让时间给出结论。

    但看得出来,葛文耀是不甘心的。他从上海家化的事情上总结出,国有企业改制,混合所有制是最好的选择,但要附加三个条件:第一,国资不要做第一大股东,不按国资管理,这样就可以搞期权;第二,股东股权分散,避免有野心的资本一股独大,经营者经营得好,就不会下课,经营不好当然要下课;第三,建议国资不要全部退出,可享受改制后发展的红利。

    无独有偶,2010年,平安在并购深圳发展银行后,也出现了高管层的变动。2010年5月,深圳发展银行董事长兼CEO法兰克•纽曼辞去深发展董事长、董事及首席执行官的职务。2013年,肖遂宁辞去行长一职,被聘任为深发展董事长。平安银行(000001,股吧)原行长理查德•杰克逊为代理行长,行使之前授权给首席执行官或行长的全部职权。之后,深发展原副行长刘宝瑞离职,平安银行原常务副行长兼执行董事陈伟则被聘任为深发展副行长兼首席财务官。

    6月27日,李想曾在投资者相对集中的社交网络“雪球”写下一篇文章,称理解平安的选择,因为从历史上来看,平安成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大股东以后,几乎第一件事情都是从更换管理团队开始。这是一种选择,不存在什么是非对错。就和汽车之家合并车168的时候类似,车168的团队只能选择汽车之家的文化,要么留下,要么走人,这些都很残酷。

    争议平安

    平安并购一家公司后,对管理层的清洗,让舆论场产生了严重分歧,一种声音认为这是在体现资本的意志,不存在是非对错;但另一种声音认为,平安的行为不理智,过于任性。

    澳洲电讯在投资汽车之家,获得绝对控股权的8年间,没有在汽车之家的上市公司团队派驻过一名澳洲电讯的员工或前员工。李想更愿意认为,这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企业风格不同而已。

    不少声音认为,应该相信资本的力量。“既然平安愿意砸重资入股,肯定是抱着负责的态度的。”

    “控制权争夺绝非什么悲剧,而是上市公司实现良好的公司治理的基本制度之一。只有对规则宗教般的信仰,才有对股东利益最好的保护。情怀其实无助于困局的解决,双方只有回归各自的角色,在规则范围内妥协,才有可能走出目前的僵局。”在雪球上,不少人持有类似的观点。

    “平安对子公司的要求,往往是战略上要为平安整体战略服务,执行力要求很高,这种情况下更换管理层是很自然的事。”

    “旧人去,新人来,资本市场的常态。”不少人因此感慨。

    但是更多的人则对管理层报以同情,认为平安的清理行为过于冷血,或者有些过于小气。大部分人用以佐证这种观点的反例,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巴菲特。

    “国内真正像巴菲特一样,放手让创始人去继续经营企业的投资机构,几乎没有。”

    “巴菲特和洛克菲勒都说过,商业活动中,人才是最重要的。”

    葛文耀更是表示,巴菲特反复说过,他收购企业,不仅是企业本身,还包括管理层,如果管理层只是想卖了换钱然后走人,他是不要的。这肯定不是他有怪癖,一定是他多年经营得出的宝贵的成功经验――管理层很重要,有时候比企业本身更重要。

    他不无怨言地说,平安对上面的观点并不认同,那只有拭目以待。

    其实,无论是上海家化,还是汽车之家,原先的管理团队都是很优秀的。汽车之家的财报显示,公司2015年第四季度净营收1.67亿美元,同比增长46.3%,连续9个季度超出预期。2015年全年净营收5.35亿美元,同比增长62.4%,全年调整后净利润1.70亿美元,同比增长36.2%,堪称“现金奶牛”。

    投资方炒掉这样优秀的原管理团队,似乎让人不太能够理解。

    对于平安这样的行为,争议一直伴随其中。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