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资讯 > 科技博览 >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其林: 为学生打开创造世界的大门
  •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其林: 为学生打开创造世界的大门

    时间:2018-12-12  来源:新浪科技综合  作者:新浪科技综合

    周其林院士(后排左二)在指导学生做实验。

    周其林院士(后排左二)在指导学生做实验。

    来源:中国科学报

    数百年来,人类通过化学认识了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就像瑞典化学家舍勒所说,对于化学家而言,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发现世人从未见过的新物质”。

    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周其林有着深刻感受。

    “化学能够创造出这个世界原本没有的东西,是一门非常迷人的学科。”周其林说,他做的最重要一件事,就是为学生打开创造世界的大门。

    从教:致力于传播“化学之美”

    说起周其林与化学的缘分,要把时间回拨至40年前。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当时,周其林还是南京农村的一名普通回乡知青,整日所做的,无非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后,他重拾学业,第二年便成为兰州大学化学系的一名学生。

    在此后的十几年间,周其林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并先后前往德国、瑞士、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年,他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一职,到南开大学任教,成为一名化学老师。

    从教多年来,周其林曾多次向同事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高校里做基础研究的最大意义是什么?他的答案是教育和培养学生,而这也是他作为一名教师的“初心”。

    因此,从到南开之日起,周其林就承担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选修课《有机立体化学》《当代化学前沿》等课程的讲授工作。这些课程是前沿课程,也是基础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关系学生能否打好科研基础,能否对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否建立起科学的学习方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只有动手实践,方能接近真理。”课堂上,周其林先是通过大班教学让学生了解前沿课题,再要求学生从能源、环境、催化、材料等方向确定兴趣点,查找资料后在小班讲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尽可能在课堂增加互动和学生自主提问环节,不仅给学生以知识,还给学生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科研:为所有学生敞开大门

    在南开大学,几乎人人都知道,周其林的课题组是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的,无论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只要对他的研究方向感兴趣,都可以到他的实验室里体验一番。

    不过,2003级哲学系学生宋颂却并不想简单地体验,他在大三时就下定决心转入化学系,并在研究生阶段顺利进入周其林课题组。

    学化学,兴趣固然重要,但从文科到理科却存在着天然的屏障,如何跨越,这是非常现实的一件事。对此,周其林的一贯做法是“愿意为此花上一点时间、一点精力”。

    自宋颂转入课题组后,周其林帮他从最基本的实验操作练起。每次课题组组会,周其林都总会格外关注宋颂的汇报,并为他“开小灶”。在他的指导下,2014年,宋颂获得天津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如今,他已经成为了北京大学医学部的一名副教授。

    此外,周其林课题组的大门还曾向2011年从北京大学医学部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的陈勇敞开,2014年,他在周其林的指导下完成硕士论文并赴奥地利攻读博士学位。

    “他们从哲学、英语专业转到化学专业,可见其决心,我没有理由不接收他们。”周其林说,他们只是实验少了些,帮他们补上就是了。

    如今,周其林已为国家培养了70余名优秀博士和硕士,他们大多在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制药公司任职,其中有多人获得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为人:像做实验一样守规则

    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在科研上,周其林都做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除了为国家培养大量人才外,他还设计发展了一类全新的手性螺环催化剂,被国内外同行称为“周氏催化剂”等。而在为人上,他也一样令人称赞、佩服。

    “周老师实验选题的标准,从来不是‘好发论文’,而是‘学科前沿’和‘国家需要’。”南开大学2014级直博生李茂霖告诉记者。在当前的学术风气下,周其林此举多少有些“另类”。

    “直到我也成为一名教师,才真正理解周老师的良苦用心。”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朱守非从2000年读研开始进入周其林的课题组,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进入课题组之初,他就发现导师周其林的文章数量并不多。“在‘大咖’云集、同行文章不断的情况下,当时周老师的压力应该也挺大的,但他仍能够守住原则、把握节奏,堪称我们后学之人的榜样。”

    对于周其林的严格要求、极重规则,南开大学化学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王宸深有感触。

    进课题组之初,他半年时间都在做单调的实验操作训练,只是因为周其林的要求——“遵循规则,练好手艺”。

    “周老师做人做事都非常遵守规则。”王宸介绍道,比如课题组或者研究所的仪器出现故障,他会要求学生按照研究所的流程报送相关部门检修,而不是用自己“院士”的身份“打个招呼”“说句话”,寻求便利。“周老师常告诉我们,实验要守规则,做人做事也要守规则,如果制度存在漏洞,我们要积极反映、共同完善制度,而不是在制度之外使用‘特权’。”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